大家或許都聽過,MBTI是根基於榮格的「類型理論」,稱「心理/人格類型」,指「意識類型」。
榮格在建構「人格類型理論」時,正好歷經自身混亂、兩極對抗的狀態;當時他感覺「內在無意識不停地迸發」,同時又想探究「意識到底在做什麼」。
榮格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因為對立面衝突的轉化,才有機會產生新的狀態;相較於直接、結果的說明、詮釋,榮格更重視對於感受、經驗的歷程描述
這樣細膩的視野與見解讓我覺得溫暖,且更為靠近我們感受真實的內在與生命力,所以我開始在這裡寫下關於榮格視野的MBTI。
/
MBTI,很重要的概念是:測驗出來的分類與結果「沒有優劣好壞」,只是初步瞭解「人類天生的“質地”」——為人類一出生原廠設定的“天生認知態度”。
雖然是與生俱來,但是“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就像你在回答測驗中的某些題目時,你可能會覺得猶豫或有多重的考量;又或者過了好陣子或是幾年,你會發現自己的MBTI有些轉變。
沒錯,人本來就不能被非黑即白的分類;這些原廠設定的“認知態度、天生質地”會因為「後天環境」而改變。
就像[手機軟體]需要持續更新,以更符合操作者使用;我們身為[人]的原廠設定,也需要與社會磨合後,持續調整、重新因應。
所以,我們可以學習納入的思維是:「天生的認知態度(質地)」&「所處的社會情境」;為《個體化意識的發展》是“生而有之、自然法則”的經驗運作歷程。
///
後記|《我們如何理解MBTI》
每個人天生內建有 MBTI 的 8 種功能,只是比例程度、優勢弱勢的差異,以及牽涉到對應的原型情結。當我們將自己的這些功能放在所處的文化處境裡頭,那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情形?會發生什麼的碰撞與結果?
這正是我們的MBTI所經驗的。
所以下一篇,我將接續說明與舉例「天生的認知態度」與「所處的社會情境」來談《我們如何經驗MBTI》。
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