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因此,要解決上述的煩惱,認識田野調查是一個什麼樣的工具,或許是能夠引領你走進地方社會的一種方式,同時與地方建立更深厚的連結。
我們深信,未來的學校並不只是一個集體學習學科知識的場域,而更應該是探索社會多元樣貌的入口,培養師生建立人文素養的基地。
〈觀察生活,建立連結:田野調查在地方教育的應用(上)〉,我們和大家分享關於田野調查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自發」、「互動」、「共好」三大理念的關係,但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勢必有著許多疑惑,在這邊文章的下半部分,我們將和你一起來找尋田野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可能性。
「看起來是很棒,可是我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
「我又不是在地人,哪有時間去做什麼田野?」
「難道真的照這樣做,事情就會有改變?」
「光靠我自己,真的做得了這麼複雜的工作嗎?」
身為一位在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你,是否也曾經出現這樣的疑問?以下讓我們來為你說明,田野調查的概念該如何融入你的每一天。
學會田野調查的知識,就應該親身去做田野調查,這是非常直觀的想法,看起來似乎也沒什麼不對,田野調查源自於經驗科學,如果自己沒有實際體驗過,要怎麼帶領學生做呢?其實這樣的想法,可以說只對了一半。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沒有實際進行的田野調查規劃,往往會淪為紙上談兵,終究還是必須走出門,離開眼前的書桌,走到現場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田野調查過程,但我們時常忽略在教育現場裡,存在的並不是只有教師,眼前的學生或許才是更適合在地方上進行田野工作的人,而教育工作者則必須轉身扮演一位引導的角色。
但在這麼做之前,認識田野調查的概念和知識,設計出循序漸進的田野工作計畫,找尋合適的報導人及場域,都是必需的前置工作,在實際進入田野現場時,則需要陪伴著學生,從旁觀察學生的狀態,適時給予建議及討論,從側面的角度來進行田野調查,透過一群人的合作,一方面讓學生向外探索,另一方面也從旁蒐集資訊,讓教育工作與田野工作產生匯集的可能。
因此你不會只有孤單一人,有時學生們的在地連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不要只是自己走進田野,而是和學生一起走進田野。
光是忙工作就已經快要沒時間了,到底該怎麼擠出其他的時間來做田野調查的工作?甚至我又不是在地人,對這裡一點都不熟悉啊!
類似這樣的反應,時常出現在任教於非自身家鄉的教育工作者身上,然而在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其實應該先回過頭來思考,難道田野調查只有一種形式?其實田野調查的方式千千萬萬種,可能會依著每個人的性別、年齡、身分等因素而有所差異,而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工作場域最常遇見的對象,就是學生、家長以及同事。
如果你是一位在地方中小學任教的老師,學生與其家庭多來自周遭區域,在自己的教室裡,學生其實就是最好的報導人,而這些孩子背後的家庭更是與地方連結的重要組成,在我們擁有田野調查的基本知識後,就會發現原來教師這個職業,其實非常適合進行田野工作。
只要是有意識的去蒐集某些類型的地方資訊,花一些時間問問眼前的孩子,甚至圍繞著學校課程去設計相關的課題,跟著他們去看他們所生活的環境,要隨時隨地進行田野,真的不是做不到的一件事。
若能夠連結到學生家庭所觸及的相關產業及人脈,那就更是一個巨大的地方寶庫了!
如果你已經發現田野調查的概念該如何運用,也已經能夠從身邊的生命經驗來吸收地方知識,那還有一個更有效率的方式可以來實驗看看,那就是直接把工作時間變成田野的時間吧!
你現在心裡一定冒出:
「怎麼可以把上課時間拿去做其他事呢?」
如果我們先冷靜下來,仔細看看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是不是代表著課堂時間跟田野時間是兩條平行線?但我們從上述108課綱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內涵,不是都強調學習要融入生活情境當中嗎?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點出一個長久存在的盲點,過去我們認為課堂就應該發生在教室,這樣就是標準的上課時間,但現在所需要的學習方式,是需要走到現場,並透過五感來學習環境中各種的知識,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是在進行田野調查啊!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感受到,原來田野調查的工作不是下班和休假的時候做,而應該是工作時間正大光明地做,把田野調查的觀念帶到課堂的設計裡,和學生一起去探索這個社會的種種面貌,就是我們現在所需的教育內容之一。目前許多所謂的走讀、訪談、探究與實作、戶外教育,其實大多是可以融入田野調查概念的課程型式。
當田野調查成為課程設計當中的助力,而非阻力時,或許我們可以看見課堂中十分不同的風景。
如果看到這裡,已經開始覺得頭昏腦脹,覺得有很多想法卻在空中飄,那你可能會需要找到一個能夠合作的夥伴。一位和我們長期合作的教育工作者曾在某場會議裡說:
「當你困在某種教育思維的框架裡,請你暫時離開這個同溫層,可能去找個文化工作者吃個午餐,困擾你數個月的事情就解決了。」
這句話並非要強調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性,而是看見跨領域合作的必要性。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往往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在〈地方文化是什麼?對焦後再出發!地方文化教學設計的起點〉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幫大家梳理關於過往文化、教育、社會所存在的,其實是「地方知識」、「學科知識」與「生活脈絡」,而不同領域的碰撞,便是我們目前需要嘗試的方向,在這幾年的種種課程合作裡,總是能夠不斷印證這件事情。
然而,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能否理解彼此的語言,進而產生互補合作的效益,填補各自所缺乏的能力與觀點,便是能夠建立起合作關係的關鍵要素,若得以透過合作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最大受益者,那便是一件十分難得的行動經驗。在這過程中,需要透過前期的磨合,找到適合的工作方法,建立起可循環執行的機制,逐漸讓想法落地,再從具體的行動中開展出更多想像。
在實踐的過程裡,受影響的其實不只是學生,就連教師及各種專業工作者,都在實踐身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的價值,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並非只是學生的事,而是屬於社會裡的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開啟合作就是開啟這個社會更多想像的起點。
108課綱所談論的自發、互助、共好,和田野調查的基本知能有著高度相關性,作為地方教育工作者,若能認識田野調查的基本概念,並重新理解課堂應有的風景,讓學生的學習名正言順地納入探索時間,讓生活的環境提供學習所需的養分,這將有助於培養新一世代具有人文素質的終身學習者。
我們認為,在面對未來世界高度變化的社會氛圍時,保持彈性、韌性,以及保有身為人的種種覺知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軟實力,而這些能力的養成,或許無法以任何一門學科來單獨做到,但我們卻能夠將每一個重要的概念,融入學科知識的學習,嘗試去架起學科知識與地方知識的橋樑。
「走向田野,看見社會,反思自我,建立連結。」
或許在今天之前,你不曾和田野調查這個工作和思考方式有任何交集,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在各級學校進行教育工作的你,發現過往沒有看見的方向,看見學習並非只是某一種模樣,日常生活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可以帶著學生發現的知識寶庫。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email protected]洽談教師研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