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面的觀察,不會有論文刊登,也不會在討論會上提及,因為光是研究方法就無法刊出了。評估非傳統的軍事能量到最後,你一定會有這類的修正參數,讓你評估實際上可能的情況。至於怎樣確定資料正確,通常要靠政治面的最終決策判斷。
最後,要談的是,從組織架構的政治性問題,也是找到怎樣解讀各種新聞,背後的最終解碼鎖鑰。
……其實也沒有很難懂,問題在於你要真的有參與組織,或大型組織運作,旁觀都可以,就會明白群體利益跟個別利益的不一致,往往會有很多化學變化。
最簡單的一種就是,A想要放好消息,B想要放壞消息,結果A放之前,B就先動手,接著A再放,就被認為是要「解釋」、「扭轉頹勢」,反而加深其他人的疑慮。
也就是,沒什麼陰謀詭計,純屬巧合的狀況頗多。
充滿變數的政治力學
但這個巧合,並不是說你就看待任何事情都放空不管,反正都是運氣。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在一個集團中,不管派系還是部門、群體、某些人的聯誼會,每一群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並朝向推動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後誰贏了?這統稱「政治力學」,所以用施力去解釋比較適合。
好比說,我們在操場中央放一顆大球,由兩方各派一百名學生去推,但球並沒有大到每個人都能碰到,那這時候就會有直接碰到球的(權力核心),跟在後面推前面同學的(外圍)。
理論上往正前方推就對了,但根據你所處的位置,是否在正面(主流)或是側面(非主流),會讓你的施力角度有差。而每一個人的推力都不見得一樣(政治實力),導致整體合力的方向,就不見得是直線往前,可能略偏右,也可能稍偏左。
更寫實的是,不是比賽哨音響起,大家就同時推動,可能有人慢了一線(政治判斷力差),有人快了一點(判斷力好),讓啟動時的方向略有差異,就可能主導整顆球的偏向。而越後方的人越沒有碰到球(支持者),而是推著前面的人,有可能會看到球略往左偏,就主動地想要往右邊修正,導致力量的傳遞到了最前面,推動的人身不由己(政客回應支持者)。
更重要的是,對方也有在推,也會造成我方的阻力,使得原本推力最大的地方反而被抵銷(政治對抗),使得球有點偏右,讓右邊那個本來沒有著力點的隊友,赫然發現球滾到自己前方,於是用力一推(順勢),就過界得分(英雄)。
所以視野越大的政治好手,就越會注重平衡,曉得每一個人都要發揮力量,不是只看上回合勝利的那個推手,因為只是機緣巧合的,並非我方真是全部靠他。
政治面的問題很多都是這樣,所以我們怎樣看待這種推擠,尤其國際間的衝撞?
由組織運作來推敲──但還是不夠
要從結構去看,技術上來說,就是從各個組織的權力架構分析。例如美國,總統雖有很強的主導權,可以越過國會發動軍事攻擊,也可以在某地發生重大事件,袖手旁觀不予處理。
這看起來關鍵在總統,但若國會通過正式的宣戰案呢?那總統的選擇,就只有積極或是消極作戰兩個選擇,沒有不介入的可能。但我們能不能從此得到,總統是沒有政治力量?當然也不行。
看中國也是,雖說是專制國家,但事情也不是習近平一個人決定。尤其在軍事上,主要是有軍委合議制,即便習擁有軍委身分,也不能獨斷獨行的發動戰爭。但他可不可以在權限內,製造邊境小衝突,引爆某個與外國衝突的熱點,塑造軍委會必須通過軍事行動授權的形勢?可以。
各位若瞭解了組織運作的重要,就能明白當國際事務發生一些衝突,決定性的影響,應該要出自哪些單位。反過來也可以說,若出手的是某個單位,則這件事情又會是哪一些組織主導,推測出背後的權力變化。
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筆者為何前面用工廠出發,簡單介紹了軍事、經濟與文化面的概念。因為政治面的所有問題,都必須根植在本身的資源,也就是不管哪一個面向的思考,你總得要「算帳」。
說要立刻派出十萬大軍,結果後勤可以準備的武裝連千人都不夠。
組織一個航母戰鬥群,航速能跟上的補給艦只有1艘,作戰時間縮很短。
彈藥儲備量看來很充足,但生產能力很低,代表只能短戰不能長打。
林林總總,每一個政治決策者都要考慮,但自己又不是全知全能,於是在不同專業項目上就有代表人物,圍繞在權力上必定產生派系鬥爭。
例如,某國空軍宣傳了十年,拿了數以百億的經費,宣稱我國戰機可以比擬美軍。所以陸軍在開會時,就說我們都準備好打仗,只要空軍出動打敗美國空軍,後面的陸戰就保證成功。接著海軍也跟著講,空軍贏了之後,海軍就可以靠數量優勢獲勝。
那空軍要不要投下開戰一票?如果宣傳都是假的,開戰死第一個,敗戰責任就得自己扛,但不支持開戰,馬上就被海空軍用花國家這麼多錢備戰,卻臨場懼戰被鬥掉。陸海軍的說法,都是空軍贏了他們就有必勝把握啊,那空軍輸了當然也就不見得會贏喔。
在這種政治力學下,你可以認為,軍方發表一份強硬的對外聲明,就代表軍方很想求戰?搞不好是內鬥。這種內部反應,在工廠運作上特別明顯,例如突然追加訂單,緊急增加外購量,各種措施看起來,都像是要打仗。但真打還假打?
綜合判讀,才能不被數據牽著走
台灣很多人看到有動作,就覺得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後勤開工就是真的打仗,大家要小心了喔,等等。
真的未必,你還得看開工的工廠是前幾篇說的,精實的A廠還是打混的B廠,外購的項目是去補A還是B的產能。
這些累積足夠的經驗後,你就可以從這些動作,判斷出是要打真的,還是另一套騙預算的政治戲碼。
於是,你最後就會發現,論文讀他千百篇,課本翻他無數遍,若沒有現實的政爭體驗,工業的實務經驗,自己還是有看沒懂,到底一個國家的軍事力有多強。
舉一個例子就好,美國的軍艦戰機很多是公認的,但真正恐怖的,是他們民間的海員跟飛行員數量。要怎樣撐起這種數量的後備人員?
在經濟上、文化制度上,各方面都要能配合。越了解,就越會明白其戰爭潛力有多大。
不然就永遠是數據派,官方公布什麼就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