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考古題】04:我的小孩會「自主學習」嗎?(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強迫而得到的學習成果已經不能讓許多家長滿意,小孩得要「自主學習」並且得到成果,才能符合這些家長對於「理想教育」的想像。

自主學習究竟是什麼?又有什麼條件?

就像甜度有三分五分七分,中國有分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自主學習」也會有很多種表述。我不打算(也不覺得可能)處理所有自主學習的歧義,所以在本文裡,只會以下面這四個例子所指出的架構,來討論自主學習。

怎樣叫「自主學習」?

情況A、主動去做有興趣的事

太郎的工作是修機車,他從小就喜歡修機車,而且他家就是機車行,爸爸雖然覺得做黑手沒出息,希望他去當醫師,但太郎一心只要當個修車師傅,一有空都會研究網路上機車版的各種疑難雜症。

情況B、主動去做沒興趣的事

二郎的工作是做甜點,他從小就不太喜歡做甜點,但他家就是蛋糕店,爸爸也要求他繼承家業,他反正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就從父親手上接下生意一路做下來了。去年附近開了一間85度C,店裡的生意一落千丈,他覺得這樣下去可不得了,只好去書店買了兩本法式甜點書,沒客人的時候,就拿出來研究、試做,雖然對他來說不太有趣,不過也就是這樣了。

情況C、被動去做有興趣的事

三郎一直以來喜歡籃球,也喜歡比賽,但他沒那麼喜歡練習。可是繼承了父親國手的天份與體格,父親以斷絕父子關係為要脅,強迫三郎參加籃球校隊,並且要求三郎一定要打進全國大賽的冠軍。為了維持起碼的父子關係,三郎只好乖乖去球隊練球,但只要球隊的練習結束,他絕不多練。

情況D、被動去做沒興趣的事

四郎在連鎖的義式餐廳做了兩年的外場,他不喜歡做料理,而且其實比較喜歡吃台菜,但老闆想要他在外場清閒的時候負責一部分內場的工作,於是(以開除為要脅)要求他開始學義式餐點製作,為四郎安排了學習的時程。為了保住工作,四郎乖乖按表操課,雖不偷懶,也絕不超過。
raw-image

在以上四個例子裡,我用「興趣」與「主/被動」作為兩條軸線,將「學習」的類型大致分為四個象限,如下圖:

raw-image

「自主學習」當然是在「學習」的範圍。再次強調,在本文裡,我所討論的自主學習將限制在這個架構裡。

首先,我想要先排除「(D)被動且沒興趣」這個類型。雖然在這個類型裡,學習者仍可能有部分的主動性,例如四郎的例子,他理智地「選擇」配合老闆規定的學習計畫,這個「決定」可以被認為是他主動性的展現。可是,要是我們接受這種程度上的「自主」也算是自主學習的話,我們就很難舉出一個反例,而「自主學習」這個詞就會顯得太過空洞。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預期,除非有什麼其他的因素介入,否則四郎在完成老闆交代的任務之外,就不會繼續開展他在義大利料理上的學習。

在「(C)被動且有興趣」這個類型裡,同樣不能排除學習者有可能是部分主動的狀態,而且因為學習目標與興趣是相同的,學習者的主動狀態可能比「(D)被動且沒興趣」更高。除此之外,我們時常在報章上可以看到一些由「被動轉為主動」的例子,例如周杰倫「聽媽媽的話『被主動學習』」,後來就一路投入音樂,成了家喻戶曉的藝人。然而同樣都是「被主動學習」,我們也知道很多人因此而與自己的興趣「就此訣別」,有些人因此而開始討厭音樂,也有人雖然喜歡音樂,但卻因為這段被主動的經歷,而對音樂抱持著複雜情感。雖然這些例子不會像周杰倫那樣被報導,但我們每個人大概都聽說過一兩個。也就是說,(C)這種類型可能是有風險的,並不是所有的「被主動學習」都會「被動轉主動」,反而有可能是「有興趣變沒興趣」的結果。

相對於(C)和(D),(B)主動且沒興趣是一個相對容易理解、也比較常見的類型,在現代社會裡,大多數因為工作而展開的學習,幾乎都是這個類型。為了升職、加薪、得到更好工作待遇,人們參加升學考試、學語言、考證照、掌握各種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技術與形式證明。假如我們傾向於接受「興趣是學習的『積極目的』」,那這種可以完全與興趣無關的自主學習,可以理解成一種「別有目的」的型式。

總結來說,我認為(D)不能算是自主學習,(C)有未知的風險,而(B)大致上是現在社會很常見而自然會發生的模式,不太需要操心。至於(A),假如自己家的小孩真的像太郎這樣遇到人生中想要熱切投入的興趣,大多數家長做夢都會笑吧。

是嗎?

不,你也許笑不出來

小次郎愛上了女僕餐廳。他是那麼熱愛女僕,於是決定要獻身於推廣女僕餐廳的偉大運動裡,他決定了——不,應該說他知道了——這是他的天命,他這輩子要成為女僕的僕人。

有這樣一位找到自己天命而熱切投入的小孩,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做夢也會笑呢?大多數人應該是笑不太出來。同樣的例子其實不太難找,比方說漫畫家、藝術家、運動員、電競選手等等,當小孩往這個方向展開學習活動時,家長們通常不會興高采烈地上臉書宣布「我的小孩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三生有幸啊哈哈哈!」

從這些例子看來,在這些家長們的視野裡,有些東西被排除在小孩的「學習」之外,以至於即使小孩已經熱情且主動的開始自主學習了,家長仍然會問「為什麼我們家小孩不能自主學習(數學或英文)呢?」家長們在意的恐怕不是「怎麼讓小孩開啟自主學習」,而是「怎麼讓孩子去自主學習我想要他學習的東西」、「怎麼讓孩子去熱情投入我想要他有熱情的領域」。

假若我們仔細設想人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在我提出的架構裡)最嚴格的(A)類型自主學習,也不是很少見的狀態。

當小孩剛出生的時候,他就會開始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做那些他有興趣的事,試著凝聚視線、分辨味道、抓握、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這些肢體上的,即使沒有「被主動學習」,也沒有一個人會沒有熱情。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會試圖理解語言、情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指著世界上各種新奇事物仰頭殷切盼望一個解釋。

raw-image

跳過中間那十幾年,當一個人從家庭中獨立出來,能夠自主決定安排生活之後,大多數人在(B)(C)(D)的類型之外,仍然有展開(A)類型的學習,吉他、烹飪、聽講座、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流行服飾或彩妝。

也就是說,通常一個人沒有(A)類型的自主學習,或者說被認為沒有(A)類型自主學習的時期,就是一般認為最應該積極自主學習的那些年,也是一個人的一生中,最有可能被干預學習方向的那幾年。

即使是在那幾年裡,孩子真的就沒有開展(A)類型的自主學習嗎?孩子沒有因為看了灌籃高手,就在大太陽底下跑了一百次小人物上籃嗎?(有的舉手!)孩子沒有因為看七龍珠就學著畫超級賽亞人那個使用過度髮膠的髮型嗎?孩子沒有因為看了某個遊戲解說的實況之後,打開遊戲去練習操作技巧嗎?

還是說,只是因為這些學習都被大人排除在視野之外,以至於大人們在那邊哀嘆「我的小孩不會自主學習」?

假如我們同意(A)類型的自主學習是那麼常見的樣貌,那麼大人們該問的或許不是「小孩怎麼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是「在什麼情況下,小孩比較可能開啟自主學習的狀態?」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裡討論。

raw-image

對於「堅持」的迷思

另一種(A)類型自主學習的狀況,是小孩雖然主動想要學習一種有興趣的事務,但卻不像太郎這樣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而是在投入一陣子之後,因為某些原因而決定要「暫停」,轉而投入另外一件有興趣的事情上。在這個時候,雖然小孩的學習符合「主動且有興趣」的條件,但家長可能也會懷疑「沒有堅持下去的學習,算是主動學習嗎?」

相較於「隨著興趣轉變的自主學習」,「持續不斷的自主學習」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狀態,在後者這種狀態裡,人們比較容易成為一個「成功者」,而這兩個標籤符合我們對「理想人生」的某種想像。比方說,一位持續對音樂保持高度興趣並且持續主動練習的小孩,就這樣長成大人,最後走進國家音樂廳的表演台上。

人們對「成功人生」的想像與執著固然有其由來,但我在這裡並不想深談。我想要簡單指出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普通人生」——我們有沒有可能接受一種普通的人生,就是活著,覺得有意義,覺得快樂?

讓我們想像一個成人,他依靠「(B)主動且沒興趣」的自主學習來取得一定的謀生能力,然後在「(A)主動且有興趣」的類型裡不斷改變主題,這兩年烹飪,過兩年學裁縫,又過兩年研究彩妝,再過兩年跑去打籃球,這樣真的有什麼不妥當或著值得不滿意嗎?說起來,這不就是大多數人的人生?

也就是說,許多家長的問題並不是「我的小孩沒有自主學習」,而是「我的小孩沒有自動自發去學我想要他學的那些」;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家長的問題,是「我小孩的自主學習沒有往『理想人生』的想像前進」。

很明顯的,這並不是小孩的問題,也不是自主學習的問題,而是家長想要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小孩身上,而衍生出的麻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雖然我也開課跟服務,但我始終也在人生的旅程上修行。 我會跟個案說課題的面對,而我並不是沒有課題,不會因為我開課或著做服務成為他人的老師或著前輩而就此沒有課題。這是不可能的。 最近就因為在處理他們的課題,讓我有了新的感觸,寫下來抒發,並分享我自己是如何面對課題的。 一直以來我家三個小孩,目前都處
Thumbnail
雖然我也開課跟服務,但我始終也在人生的旅程上修行。 我會跟個案說課題的面對,而我並不是沒有課題,不會因為我開課或著做服務成為他人的老師或著前輩而就此沒有課題。這是不可能的。 最近就因為在處理他們的課題,讓我有了新的感觸,寫下來抒發,並分享我自己是如何面對課題的。 一直以來我家三個小孩,目前都處
Thumbnail
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Thumbnail
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如果教師的自我期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一種教學的主動,學生是被動,那我們該如何看待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更直球對決的說,如果自學是可以教給的能力,那還叫做「自學」嗎?
Thumbnail
如果教師的自我期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一種教學的主動,學生是被動,那我們該如何看待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更直球對決的說,如果自學是可以教給的能力,那還叫做「自學」嗎?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說到我們的自學計畫書,只能用「陽春」、「最低完成目標」的基本原則來形容⋯作計劃,本來就常發生「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悲劇,更何況是「適性發展」、「量身定做」的自學計畫?樂在學習的孩子,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會在某些特定領域ㄧ直保持高昂的興趣啊!
Thumbnail
說到我們的自學計畫書,只能用「陽春」、「最低完成目標」的基本原則來形容⋯作計劃,本來就常發生「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悲劇,更何況是「適性發展」、「量身定做」的自學計畫?樂在學習的孩子,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會在某些特定領域ㄧ直保持高昂的興趣啊!
Thumbnail
選擇回到台南,日語老師卻跟姊姊說不用再去上課了?!原來不知不覺間,姊姊將日語當成母語一樣的學習,而且幾乎是全天的聽了許多生活會話,因此奠定了龐大的字彙基礎,文法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需要繼續進行自學,應該可以直接挑戰最高級的日文檢定考試!
Thumbnail
選擇回到台南,日語老師卻跟姊姊說不用再去上課了?!原來不知不覺間,姊姊將日語當成母語一樣的學習,而且幾乎是全天的聽了許多生活會話,因此奠定了龐大的字彙基礎,文法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需要繼續進行自學,應該可以直接挑戰最高級的日文檢定考試!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