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及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的、非理性邏輯的,像是:「世界上的每個人應該都是好人,他們都會愛我、喜歡我」「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充滿關懷的,一定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或是「這世界不會有惡意和欺騙,至少會遇到這種事的一定不會是我」……

這些偏頗的單方面想像──覺得世界應該如伊甸園般,既純真又美好,良善又充滿溫暖──是生命一開始如白紙時,對這世界一廂情願的認定。但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即使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但這份幻想的破滅,必然會因為這現實所存在的嚴苛及殘酷屬性而發生,而面臨。


因欲望和需求不同,使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格樣貌,而彼此之間的衝突和對立,則打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未歇息或終止;人的一生,也自然脫離不了遭受現實的打擊、領受幻滅的洗禮。

在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中道出的人生真相,正說明人若想真正體悟出個體生命的蛻變力量,必須從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鬆開對這世界理想完美的想像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認識這個真實世界,也真實地接觸他人並認識自己,如此才能在活著的時時刻刻裡,透過與這世界的衝撞及相處,淬煉出屬於自己內在的領悟和智慧力量。

然而,有些人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停滯不前,以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設限,讓自己不斷存在於某種情境、重複著上演某種人生情節,不停地加深自己的無能為力,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沮喪和厭惡。同時,視自己為「沒有資格參與這世界的人」,或是認定自己在這世上只能扮演某些卑微、不幸的人物。

這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盡的歹戲,總是重複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我」呢?

為何一個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啊!」的位置呢?

為何在他的所言所行中,這世界完全化為一個十足夠凶狠、夠心機、夠不良及實在骯髒噁心的存在呢?

為何他所對應的別人,全都變成沒良心、惡劣、嫉妒、霸道、強勢,欺壓他的惡棍呢?

透過心理觀點的凝視和探討可以知道,這一切正顯示著個體的內在生命存在著分裂,且他曾經歷的失落和創傷情緒難以整合。為了確保所感受到的自己為「好」和「善良」的,就必須切割和去除他所不想經歷的、不想承認的那些內在「惡」與「壞」。於是,「惡」與「壞」必須投射於外在世界及他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至於那些自己對「好」與「善良」的定義,則是以有限認知(幾近心理偏執的狀態)歪曲認定的。像是:

「對他人抱持慷慨及情義相挺,就是善良」;

「不拒絕別人,就是好人的表現」;

「人家有需要,就該幫忙,不顧一切的對別人好」;

「不要反駁、不要衝突,做個乖順的人就是孝順的表現」…

這些認定要求自己極力維護這些信條與道德要求,並在生活中執行這些待人處事的方法,以確保自己在別人心中能是獲得認同的好人、善良的人。

然而,這些對「好人」及「善良」的定義,往往來自幼年時期,是以孩童的眼光及角度所見的世界及他人,為自己的標準所做出的認定及判斷。

這些認定及判斷,可能來自幼童時期的某些情緒衝擊事件,或是某些人際關係上的情感創傷及失落所設下的結論;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的灌輸及塑造,以此來形成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存自保機制。然後,為了證明自己能挽救及避免幼年時所經歷的傷害或創傷痛苦,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沿用了這些信念及防衛機制,並置入於人際關係,不得不重複著某些人際關係的互動情節。

可是,往往那些「自以為」或「一廂情願」,才是讓我們受困、反覆受傷的原因所在。

這本書,就是要和你談這件事。目前為止,你是否曾反思過:自己因為在家中怎樣的處境、怎樣的成長歷程,而建立了什麼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並形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組成了怎樣的內在系統(情緒模式及思考模式),來面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如果你常感覺到自己內心受傷、受挫,又苦不堪言,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埋怨這個世界和他人,或怨恨自己的生命際遇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方式並不能讓你停止「覺得心裡很受傷」,也無法讓你從受傷的情境中強壯起來。

當然,更不會因此讓你尋得一位拯救你的英雄,成為你永不再懼怕再受傷的靠山。如果,你真的想終結自己的內傷情緒,你最需要的,是清楚看見什麼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會讓你輪迴般不斷跌落內心陰鬱的深谷,並覺察出這些模式如何讓你的傷口反覆發炎惡化,始終結不了痂,無法癒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傷口,例如皮膚發炎,若是反覆潰爛,或有總是癒合不了的問題,那麼可能是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自體的免疫力和復原力太弱,以致細胞沒有足夠的修復力,以做為癒合的後盾;二是人的行為造成的,例如:傷口護理過於粗心大意或不以為意,更糟的情況是反覆刺激傷口,甚至是撕裂傷口。

人的心理情緒傷口亦然,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料能力不夠,又反覆的打擊自己、讓自己受挫,便會雪上加霜地累積更龐大、更糾結的痛苦情緒。那麼,心理傷害將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這本書,我希望給讀者兩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對待自己的受傷情緒,或面對挫敗打擊時,應該試著學習兩件事:

一是學習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調節及釋放你的情緒痛苦,同時避免進入負向循環的情緒傷害中。

二是避免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覆受傷,並無意識地使自己受傷的情緒更加惡化,以致擾亂並擊潰自我,讓自己陷入無明黑暗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即時救護,是我們對性命維護最普遍的觀念;但對人的心理而言,即時救護也同樣重要。所有的生命救援都著重在「黃金時刻」,及早對內心那些受傷的情感採取正確的救護方法,並具備完善的健康概念,同樣是愛惜性命、妥善照顧自己的絕佳養生之道。

#我寫《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的源由

網路書店訂購網址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24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於存在心理治療中,「沈淪」意指一個人「不願傾聽自己內心的召喚,他放棄做真實的自己,而是人云亦云地生活,去過一個失去自我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看世界方式如此,會讓他在家庭、職場、課堂或任何有他人在的地方,無論他付出再多,做得再好,他還是會因為旁人一點小小的批評,陷入負面情緒。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於存在心理治療中,「沈淪」意指一個人「不願傾聽自己內心的召喚,他放棄做真實的自己,而是人云亦云地生活,去過一個失去自我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看世界方式如此,會讓他在家庭、職場、課堂或任何有他人在的地方,無論他付出再多,做得再好,他還是會因為旁人一點小小的批評,陷入負面情緒。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抵便是如此吧!真實世界裡的善與惡、錯與對從來也沒有辦法分得清楚又明白——終究,我們活的只是自己的人生。只是人,而非神......
Thumbnail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抵便是如此吧!真實世界裡的善與惡、錯與對從來也沒有辦法分得清楚又明白——終究,我們活的只是自己的人生。只是人,而非神......
Thumbnail
生活是一場自己的戰爭,沒有人可以不去面對人生的殘忍。絕不將就這個世界對你的吝嗇。與感傷相比,我們更需要積極奮鬥。
Thumbnail
生活是一場自己的戰爭,沒有人可以不去面對人生的殘忍。絕不將就這個世界對你的吝嗇。與感傷相比,我們更需要積極奮鬥。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活在這世上,並不容易。 這人生裡,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發生更多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事情....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活在這世上,並不容易。 這人生裡,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發生更多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事情....
Thumbnail
在2019年末,我談到的是,一個分裂自我的人,會理想化和妖魔化自己和別人。這種極端的反應,來自於內在對自己的嫌惡,所衍生而來的自我期待~能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自己。 同時間,為了要避免出現自己所排斥、厭惡的黑暗面貌和負面情緒,而投射幻想他人及世界的理想和完美...
Thumbnail
在2019年末,我談到的是,一個分裂自我的人,會理想化和妖魔化自己和別人。這種極端的反應,來自於內在對自己的嫌惡,所衍生而來的自我期待~能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自己。 同時間,為了要避免出現自己所排斥、厭惡的黑暗面貌和負面情緒,而投射幻想他人及世界的理想和完美...
Thumbnail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Thumbnail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Thumbnail
六種人格原型,象徵的是我們一生的人格成熟過程必須歷經的轉化課題。從一個剛剛誕生在這世界上的天真者開始,我們歷經幻滅的打擊與挫折,在一種因為現實殘酷存在而深感痛苦的磨練下,不得不面對自己這個個體若要活下去的命定任務和課題。
Thumbnail
六種人格原型,象徵的是我們一生的人格成熟過程必須歷經的轉化課題。從一個剛剛誕生在這世界上的天真者開始,我們歷經幻滅的打擊與挫折,在一種因為現實殘酷存在而深感痛苦的磨練下,不得不面對自己這個個體若要活下去的命定任務和課題。
Thumbnail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及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又十分偏執,卻是我們一廂情願的開始,也是我們反覆受傷的來源。
Thumbnail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及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又十分偏執,卻是我們一廂情願的開始,也是我們反覆受傷的來源。
Thumbnail
長了越大,我越發瞭解,這世界的公平。 跟那些認為自己是「好人」、「善良的人」、「正確的人」、「有包容力」的人相處,有多麼的疲累。曾經我以前也跟他們一樣,緊抓著這樣的信念在生活著,然後不斷地傷害身邊的
Thumbnail
長了越大,我越發瞭解,這世界的公平。 跟那些認為自己是「好人」、「善良的人」、「正確的人」、「有包容力」的人相處,有多麼的疲累。曾經我以前也跟他們一樣,緊抓著這樣的信念在生活著,然後不斷地傷害身邊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