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中有一篇〈織一張閱讀網〉,詳細的說明,她的兒子在美國一間名為Dunn小學就學期間,學校如何在鼓勵閱讀的同時,也有配套措施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建構閱讀習慣以及閱讀能力,讓孩子的閱讀能力提升具體可見,並內化為個人的習慣。
Dunn小學怎麼做呢?
讓我簡單整理這學校的「閱讀網」吧。
原班級老師「撥冗」在班上念一本故事書引導討論,給的家庭作業必有閱讀二十分鐘。這是一般性做法。
程度分級的閱讀課(相當於國語課)老師,除了六百多頁的課本要交之外,還帶他們上圖書館借書(以語文類的故事為主),讀後立刻測驗;除了課堂上大鍋飯,還依循學生閱讀興趣個別盯其閱讀進度、督促他一週一本地往下讀。如此緊迫盯人,初級班學生才能穩定進步升中級,中級的升高級,高級班資優學生出類拔萃據此成績而跳級。
每班固定的圖書館時間不是放牛吃草讓學生打鬧、老師自去開會改作業;有個圖書館管家盯著小朋友看書借書,還主持小小的「讀書發表會」。想像一下,你家孩子坐在台前小椅子上,眉飛色舞對同學推薦一本書,有同學聽了決定補借那書……
接著,發一張每月讀書單給爸媽,請自我檢測孩子在家的閱讀情形。父母也不能缺席。
每年春秋兩季做全校閱讀程度測驗,記錄學生級數,分班,建議其借閱書籍的程度範圍,對學生做個別追蹤,督促其維持閱讀慣性。每看完,做小測,花費的時間不多,但老師「全程盯著」。如此一年下來,透過電腦借書紀錄、閱讀小測、課堂表現、程度測驗……等,可以很清楚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努力程度、閱讀發展軌跡及學習趨勢,學生得到他應得的果實(成績),老師在「親師個別面談」時也才能對家長侃侃而談,完全為這名學生的學習負起責任。
看完這麼具體的做法,讓我也得以反思我兒的學校閱讀策略。
讓我說說我兒的學校閱讀策略。首先,小一剛入學,教育局斥資為所有學生各自買了一本書,這本書隨機來到學生手上,除了自己要閱讀並好好保管之外,每週就輪流交換閱讀,換句話說,一班29人,到頭來,大家29本書都能閱讀過。同時,學校還發了一本閱讀護照(可參考
餐桌上的植物學),並告訴他們要好好保存,因為會使用很久很久,而且固定時間會要求繳回審查。
在正式課表上有一堂名為「閱讀」的課(這是過去所沒有的),老師在這堂課大抵會念繪本給孩子聽;或者運用網路影片教學;又或者自行運用文章閱讀。也會介紹學校圖書館以及借書還書規則給孩子知道,但之後怎麼和圖書館互動,就看個人。
市政府還斥資打造一個喜閱網,其中的書籍難易程度以顏色分級,共分十二等級,分別是:白、黑、紅、橙、黃、綠、藍、靛、紫、銅、銀、金。此外,線上闖關題庫都是專業教師依PIRLSS四層次問題模式命題。只要按部就班,官方說法就是可以依自己的速度、能力逐步成長,滿足每個人不同的學習需求。在實際操作上,線上作答的主動權則仰賴學生自己或者父母。
談到閱讀能力的問題,簡媜提到Dunn小學甚至為閱讀程度做了分級,以及分班學習。以她的兒子為例,開學時做的閱讀測驗,級數落在2.1~3.1,然後被編入四年級「閱讀課」的初級班。又根據這個級數結果在每個學生的借書單上註記建議他們借閱相符的書,而圖書館也將每本書做了程度分級;書背貼貼紙,紅代表初級,藍是中級,白是高級。此外,內頁更進一步標識這本書的閱讀等級。
那麼閱讀能力在學期初做了測驗,並將之能力分班之後,整個學期過去,如何得知閱讀能力有否提升呢?原來在Dunn小學,閱讀和語言藝術、數學並列為三門主科,所以必須就學習狀況列出程度,任科老師還須寫評語。其中閱讀分三項評估:
A) 程度:評分方式有AG(Above Grade Level,超越年級水準)、G(Grade Level,年級水準)、 BG(Below Grade Level,年級水準以下)三等第。
B) 成績:有五等第,A(Outstanding,傑出)、B(Very Good,很好)、C(Average,平均)、D(Below Average,平均以下)、F(Failing,一蹋糊塗)
C) 努力度:M代表Most of the time,指大部分時間很努力。P代表Part of the time,部分時間。R代表Rarely,很少。
如此一來,閱讀的狀況就能從這個期中評量當中看見一二,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努力度」的評估,告訴家長,學生平常的表現老師都有觀察,它被放進評量中,就我來看的意義是,縱使程度可能不理想,但並不抹滅學生平日的努力。有努力,也應該被肯定。所以「成績」和「努力」必須並列一起呈現。
從這樣具體的閱讀策略再回過頭去看每天回家「閱讀二十分鐘」這項作業,我們就知道,這真的不是在開玩笑的一件事。只有每天踏實的閱讀,才有可能在閱讀程度上提升,並進而帶動人文素養,以及有深度的思考。
但是人性是好逸惡勞的,像「閱讀二十分鐘」這種有點空泛的作業,沒有紙筆的具體呈現,要如何鼓勵小孩做到呢?簡媜提到,老師會告訴學生對功課要有責任感,父母每天必須在聯絡簿簽名,若確實有做功課就打勾,次日可集一顆星星,集滿十個可換:玩具、用品、電玩時間、沒有功課,四選一。關於集點換禮物這種獎勵方式,倒是中外皆然。
學校這樣大幅度的織下這張閱讀的網,學生很難不感受到,學校對閱讀的重視程度,那麼他還會對此馬虎嗎?我相信不會。這讓我回想起,以前出國在路上看見的風景。我看見人們在街頭上自然的閱讀,在公園的長椅上、在公車站牌旁、在咖啡館裡,他們的閱讀像呼吸一般存在,有些人還會為書本穿上一件書衣,那種和書親密相伴的畫面,是很美的風景。
現在我明白,原來人們可以無處不在的閱讀,和從小打下的基礎有關係,這是一份終生可以帶著走的能力,也是離開學校之後,能夠得到的最大禮物。
我兒的閱讀護照在小一上學期已經完成一本(一本總共是180本書的欄位),也已經朝第二本閱讀護照繼續努力中。但她的閱讀狀況至今仍不穩定,必須靠外力(也就是我)的努力(督促他,或是營造氣氛、環境等),她才知道要投入。我就像手拿鞭子催趕牛羊一樣,揮一下動一下。我真期待,有一天她能將閱讀這件事內化為一個習慣,像是回家自動閱讀二十分鐘那樣,一點也不需別人提醒。
Dunn小學讓我看見,閱讀是如何有策略的幫助人一步一步提升。原來,閱讀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等著孩子自己自動自發,更不是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的一件事;是所有的人都負起責任來,一起編織這張閱讀的網,直到閱讀成為我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