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花時間整理,不如實際行動?整理是浪費時間,還是創造效率?

與其花時間整理,不如實際行動?整理是浪費時間,還是創造效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幾乎每個人都會這麼認為,「整理是一件花時間的事情」。

幾乎每個人都會這麼認為,「整理是一件花時間的事情」。

究竟我們要不要花這麼多時間在「整理」上呢?

評估是否要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一個項目當中,每個人的考量點都是不同的!


不論是想要培養運動習慣、學習英文、撰寫文章等,這些項目都需要我們投資許多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報酬」,是不是很難讓我們開始行動,甚至持之以恆呢?(笑)

那B&W是如何評估是否要進行「整理」呢?

我們觀察到自己是屬於「學習比較緩慢」的類型,而且一定要從「簡單」的項目開始一步步學習才行,無法一次接收太多太複雜、太艱難的內容。

以前上班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花費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才能開始上手工作,而且常常出錯,搞得自己和同事都很緊張,但是一旦上手了就會做得還不錯。

還有,以前閱讀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一開始連書的第一頁都看不太完,因此在決定要好好培養閱讀能力之後,我們都是選擇非常白話、內容輕鬆、厚度很薄的書,雖然當時覺得自己很遜,但也只能先做到目前自己辦得到的部份。


「從簡單的開始」、「從自己辦得到的開始」是我們行動很重要的考量之一。

尤其是極簡維尼,我無法處理太複雜、太難的東西,如果事情超出了我的控制,我就處理不了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物品會愈變愈較少的原因,我們無法管控超出100件物品,同時還要將個人品牌創業經營好,因此,在同樣的時間和精力之下,我們「選擇」將管理物品、整理空間的時間和精力配比調降,而在創作的部配比調升

我們特別佩服那些可以將自己家裡整理得井然有序、還能照顧先生和小孩、還能創業的整理師媽媽們,她們真的是太厲害了!

所以,不論物品數量是多是少,如果你的家是可以在你的掌控之下,而且你也享受維護居家環境的過程,那你就可以「一直整理」,對你來說整理不是「浪費時間」。

如果你也不想「浪費時間」在整理,而是想要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他的行動」,那你可以選擇「不整理」

但是,我們認為這有個前提,那就是「不整理」會不會影響你「投入其他的行動」。

例如,你一直想要畫畫,但是家裡被雜物堆滿,沒有可以坐下來畫畫的空間,畫具也忘記放到哪裡去了,或是雜亂的空間無法讓你靜下心來畫畫,那麼你可能就要先整理了!

除非你選擇外出花錢找畫畫的地方,以及重新購買畫具,但這裡又有個前提,新買回來的畫具必須有「一個你不會忘記的地方」可以放,否則又要再重買,或跟別人借用。

當然你也可能在評估以上狀況之後,發現「與其要那麼累的整理,不如放棄畫畫」,這也是一個「選擇」。


以我們的狀況來說,雜亂的空間會影響我們的思緒,加上我們有想要做的事情,而且我們也認為一直不斷地重複無謂的整理確實很浪費時間,因此我們努力讓自己「不用努力整理」,最後極簡就變成了我們的結果。

(PS. 我們喜歡整理的過程,但是不喜歡「無謂」的整理,我們享受的是「整理思考」的過程,因為思考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然後便能知道如何對自己更好。)

當然也有人是不會受到雜亂環境的影響的,當然也有人沒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情,因此整理這件事情也就不會是一個選項了!只要是自己適合的、自己做出的選擇就沒問題了!


了解自己的狀況很重要!

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屬性」,因為並不是其他人的方法都能適用自己,因此我們要學習判斷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再執行那個方案!

那我們要如何評估「自己的狀況」,然後決定是否投入某個行動呢?

我們可以進行以下的考量:

1. 自己是否能夠堅持到看到「進步的成果」

例如,把自己的家一次整理到好要10小時,但你整理4個小時就無力了,但如果4個小時就停下來,家裡就會再變亂,你就會感到更崩潰,那麼這4個小時就浪費掉了,還不如去投入其他你喜歡的事情。

但如果你還是很想「畫畫」(前面的例子),那你就要考量是否要請親朋好友或是專業人士幫忙了!

運動的例子其實也很相似,如果很輕鬆的運動就可以看到效果,我們絕對會趕快去做,然而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之所以那麼困難,就是因為我們必須堅持「一段時間」,堅持到看到小腹變得比較平了、體力有點變好了、睡眠品質有點變好了,我們才會更有動力繼續維持。

所以我們要評估「那一段時間」是否是我們能夠堅持的範圍。

我們常常看到廣告「一個月就能瘦XX公斤」、「三個月就能學好英文」,其實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短時間要大量的行動,例如三個月學好英文的條件是每天和外國人對話3小時,s那就要評估自己是否能辦到了,否則就要調整為堅持更久時間的學習,若無法堅持那麼久,也許就要考慮其他能讓你持之以恆的項目了!


2. 符合「你認為」足夠的效益

由於我們要先做簡單的事情,才有辦法開始適應複雜、艱難的事情,因此我們會選擇先整理物品、再整理事情或人際關係,因為相較之下整理物品要來的簡單多了!透過整理物品的訓練,也讓我們開始能夠處理更複雜、艱難的事情!這需要一步一步慢慢的學習!

因此,每當我們創業過程當中遇到什麼問題卡住時,我們都會先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的物品、檢視一下目前的狀態、盤點一下自己的生活,梳理一下腦中的思緒,才能再回到問題當中,往往這時候就能比較能夠解決問題了!

對我們來說,整理的效益就是「讓我們更有能力做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沒有想要做的事情自然這個效益對你來說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每個人「認為」的效益都是不同的!

那麼,學英文的效益為何?學習的目的也可以一起考量!

「增加競爭力」可能太籠統了!如果是你很想應徵一份銀行儲備幹部的工作(你想要的效益),而該工作要求多益成績800分,因此我們可能要評估在履歷收件截止前你要進步的分數差距,並換算每天要練習的題庫份數,而且這段時間也必須是你有辦法「堅持」下去的長度,那麼這個投入才能成立!


3. 對你而言,過程是否夠有趣

如果一件事情只是因為做了有「益處(?)」,你也有辦法靠意志力堅持下去,但你完全無法獲得快樂,那還有投入的價值可言嗎?

如果你很討厭整理、運動、學英文,但是其中能夠獲得的效益對你來說很重要(例如為了畫畫的理想生活而必須整理),那我們也可以來設計它的有趣度,例如與夥伴一起行動、一邊聽音樂一邊行動等等,讓過程增添不同有趣的元素!

(你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極簡生活家】下班後不想整理家裡嗎?試試看珍珠奶茶整理法吧!)


如果你已經覺得這個項目很有趣、可以帶給你快樂,恭喜你!那就趕快去做吧!

你想要整理物品嗎?你有任何想投入的項目嗎?

一起「思考」評估一下這3大考量吧!

1. 自己是否能夠堅持到看到「進步的成果」

2. 符合「你認為」足夠的效益

3. 對你而言,過程是否夠有趣

布蘭達&維尼的個人網站
布蘭達&維尼的線上課程

PS. 由於我們目前想要專注在內容創造上,因此已不再開課、演講,若有需要系統學習的朋友,請參考以上線上課程喔!

avatar-img
極簡人的家
38.8K會員
686內容數
生活不用很多物品,只需要精準的物品、空間、生活模式, 我們享受身上只有足夠的物品、但擁有全世界的無限生活! 最喜歡研究與分享​「整理思維、簡單生活、游牧生活」, 如果這些內容能有一點幫助到這個世界,那就太幸福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極簡人的家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我們會在消費過後、把東西買回家之後才感到後悔?才發現原來自己沒有那麼喜歡? 這可能是因為「聚焦錯覺」(Foucusing Illusion)。 這是「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這本書的的其中一項幫助我們實現美好生活的思考工具! 我們先來設想一個情境,你住在台北,正值梅雨季,你上
長時間觀察收納整理相關的資訊,我們發現了有幾個比較特別的收納整理方法,其實它們都會有一些前提或是適用的對象,並不是像表面說的那麼簡單(XD)! 一、五秒法 定義:拿取物品和物歸原位的時候,都只需要5秒鐘,拿取物品就能簡單、快速。 為了在5秒鐘之內就完成拿取,這個物品就必須放在當我們需要使用的時候方
「整理」這件事其實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是往往我們在談的整理多半是有關「生活環境」的面向,有些人可能很會解決工作面向的問題,但一換成生活面向的問題時卻常常卡住,這不是很奇怪嗎(XD)! 我們猜想很多人在學習不同領域的事物時,很容易會認為不同領域的方法和技術一定是不一樣的,但很多道理可能都是
為什麼我們會在消費過後、把東西買回家之後才感到後悔?才發現原來自己沒有那麼喜歡? 這可能是因為「聚焦錯覺」(Foucusing Illusion)。 這是「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這本書的的其中一項幫助我們實現美好生活的思考工具! 我們先來設想一個情境,你住在台北,正值梅雨季,你上
長時間觀察收納整理相關的資訊,我們發現了有幾個比較特別的收納整理方法,其實它們都會有一些前提或是適用的對象,並不是像表面說的那麼簡單(XD)! 一、五秒法 定義:拿取物品和物歸原位的時候,都只需要5秒鐘,拿取物品就能簡單、快速。 為了在5秒鐘之內就完成拿取,這個物品就必須放在當我們需要使用的時候方
「整理」這件事其實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是往往我們在談的整理多半是有關「生活環境」的面向,有些人可能很會解決工作面向的問題,但一換成生活面向的問題時卻常常卡住,這不是很奇怪嗎(XD)! 我們猜想很多人在學習不同領域的事物時,很容易會認為不同領域的方法和技術一定是不一樣的,但很多道理可能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