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的力量:解決問題的第四種方法/葉光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工作時,我們往往會碰到許多難解的問題,有些可以用系統化方式處理、有些則得靠方法和創意。在本文中,作者將簡單分享一個過去在微軟時學到的兩階段方法,透過快速的反覆交錯與迭代,讓團隊的運作和律動更加流暢。

raw-image

在大公司待久了,好處之一是受訓的機會很多;個人在微軟的經歷中,大大小小的課程即使沒有上百,應該至少有數十堂。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訓練都能在職場上用到,有不少內容是上過就拋在腦後。不過這裡要分享的,是少數我自己認為觀念獨到、在工作上也得到很多印證的其中一項,叫做「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

上過課之後,其實覺得用「Innovation」這個詞有點過於廣泛。基本上這裡所指的,還是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為了解決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問題時所使用的方案。

這些方案可能是某種新概念、特定工具、或是工法等等。一般人多半會認為,這些不是只能靠一小撮聰明人的「靈光一閃」來解決嗎?

老實說,即使是我自己,一開始也很懷疑:所謂「創意」這種捉摸不定的東西,有可能用系統性的方式來產生嗎?

第一階段:四種方法

這個訓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透過各種方法去將各種各樣的「原始點子」(raw ideas)刺激出來,數量則是越多越好。

在這個訓練中,的確見識到了五花八門引發點子的方法;其中有四種比較具體的,接下來特別說明一下。先介紹前三種:

  1. 傳統的「因果分析法」:先猜測問題或是現象可能的發生原因,然後想個做法來解決問題。
  2. 「類比法」:先在別的領域有找找,看沒有與待解決問題看起來很像的對應。如果運氣好、那個問題有解,就可以試試看將類似解法套用到手中的這個問題。
  3. 「手段─目的分析」:先評估目前的狀態,以及到最終目標之間還要有多少的中間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前進;藉著解決一個個中間目標,來解決整個問題。

這三種方法,我想工程或是理科領域的人都不會陌生;而而第四種就比較有趣了,叫做「聯想法」。

聯想法的步驟是:

  1. 先選定一個跟待解問題完全無關的事物;
  2. 進行一階段一階段的聯想;
  3. 再看有沒有辦法接近想達到的目標。

當時上課的例子我還記得,題目是「單身男子如何增加接近異性的機會」,而講師選定的聯想開頭是「樹葉」。

題目一出來,所有的人都七嘴八舌討論怎樣進行聯想。其中有一個人提出來、也公認是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

樹葉 → 綠色 → 綠色蔬菜 → 做菜 → 烹飪 → 參加烹飪教室

(不過事後檢討的結果是,如果每個宅男都這樣聯想,那參加烹飪教室可能也沒有用。)

這個階段的重點,並不是在每個想法有多實際、多可行;而是在於數量越多越好、越發散越好,因為「no idea is bad idea」(所有的點子都是好點子)。因為要有足夠多的點子,才能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收斂的妙用

以一個比方來描述第二階段,就是將這些點子倒進一個「大漏斗」,再透過某種神奇的方法,從底端產生出實際可行的方案;而這裡的關鍵字,就是「收斂」。

之前在〈意外簡單的腦力激盪工具〉一文中介紹過的程序,就是用來收斂的主要工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溫習一下,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引導者的角色

而特別要提出來的是,要能推動這樣的收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靈魂角色,就是整個程序的「faciliator」(不太確定中文怎麼翻最好,就稱為「引導者」吧)。整個過程是否成功,faciliator是否稱職會有很直接的關係。

在微軟的經歷之中,faciliator通常是資深的領導者來擔任,而這是有原因的:

  1. faciliator必須有足夠的智慧,來引導參與者提出點子背後的深意,然後進行融合;
  2. 當有不同意見的同仁堅持己見時,faciliator要有威望來統合不同的想法。

尤其困難的是:faciliator必須中立、而且沒有明顯的偏好,能夠專心在統合參與者所提出來的各種方案;所以,最後的產出才是真正的團隊共識,而不是去「下指導棋」、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在這樣的公司文化中,這些資深領導者之所以「官大」,重點並不在於他們「學問大」,而是這些人能引領團隊、做出影響範圍更大的產出。老實說,這樣的人在東方企業中比較少看到。

結語

在實際的職場中,雖然不會像訓練中的兩個階段分得這麼清楚,而且因為時間的壓力,要短時間產生很多瘋狂點子並不容易,但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這兩個階段的快速反覆交錯與迭代。

對於越成功的團隊而言,這樣的律動會越流暢;所以,我非常推薦企業團隊、尤其是軟體開發團隊來試試這樣的做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會蠹蟲-avatar-img
2019/11/28
長官們都很贊同no idea is bad idea, 但是隨著專案發展,以及參與的厲害關係人變多之後,很快意見就無法收斂,最後大家就很痛苦了。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期看到小白姊在商業思維學院的談判課《聰明談判的萬千場景,如何在職場價值升級》,也想到目前在產品團隊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談判,因此這篇主要紀錄我在職場談判的心得。
Thumbnail
近期看到小白姊在商業思維學院的談判課《聰明談判的萬千場景,如何在職場價值升級》,也想到目前在產品團隊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談判,因此這篇主要紀錄我在職場談判的心得。
Thumbnail
隨著所有企業逐漸成為高度聚焦的軟體企業,管理企業的方式也必須改變。時刻持續流入的顧客見解與回饋意見,推動持續學習的環境,要求團隊、環境、決策結構與提撥資金的模式都展現出「敏捷」的特質:有復原力、迅速回應與學習。敏捷工作法,不該只侷限於產品開發團隊或是軟體工程團隊,也可以運用在人資團隊、財務團隊與決策
Thumbnail
隨著所有企業逐漸成為高度聚焦的軟體企業,管理企業的方式也必須改變。時刻持續流入的顧客見解與回饋意見,推動持續學習的環境,要求團隊、環境、決策結構與提撥資金的模式都展現出「敏捷」的特質:有復原力、迅速回應與學習。敏捷工作法,不該只侷限於產品開發團隊或是軟體工程團隊,也可以運用在人資團隊、財務團隊與決策
Thumbnail
在約翰·惠特默的《高績效教練》書中提到,教練的方法非常有助於挖掘集體智慧。很多團隊領導者認爲在新專案啟動和專案結束覆盤的時候使用教練的方法比較好。在這兩個階段教練可以幫助團隊創造一個共同思考、共同學習、共同回顧的環境。團隊如何成為這個專案强大而又靈活的支持與後援?遵循GROW模型是一個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約翰·惠特默的《高績效教練》書中提到,教練的方法非常有助於挖掘集體智慧。很多團隊領導者認爲在新專案啟動和專案結束覆盤的時候使用教練的方法比較好。在這兩個階段教練可以幫助團隊創造一個共同思考、共同學習、共同回顧的環境。團隊如何成為這個專案强大而又靈活的支持與後援?遵循GROW模型是一個好的方式
Thumbnail
職場上回答問題,有一定的技巧與陳述方式,身邊總是有些人講話常常聽不到重點,提出的問題也聽不懂在問甚麼,而且越聽會越讓人沒耐心,只想趕緊請對方結束這個話題。 但少數懂得回答問題的人,總會有辦法勾起聽眾的興趣,願意靜下來慢慢聽取內容,甚至進一步直接認同結果。 
Thumbnail
職場上回答問題,有一定的技巧與陳述方式,身邊總是有些人講話常常聽不到重點,提出的問題也聽不懂在問甚麼,而且越聽會越讓人沒耐心,只想趕緊請對方結束這個話題。 但少數懂得回答問題的人,總會有辦法勾起聽眾的興趣,願意靜下來慢慢聽取內容,甚至進一步直接認同結果。 
Thumbnail
在引進敏捷方法的初期,我們付出了許多時間、精神、和心力,也面對了許多亂象,直到一兩年後才慢慢步上正軌。回顧過去幾年的敏捷轉型史,如果可以重來,我們也許會改變一些做法;而本文的目的,就是讓你「早知道」,不必再走同樣的坎坷路。
Thumbnail
在引進敏捷方法的初期,我們付出了許多時間、精神、和心力,也面對了許多亂象,直到一兩年後才慢慢步上正軌。回顧過去幾年的敏捷轉型史,如果可以重來,我們也許會改變一些做法;而本文的目的,就是讓你「早知道」,不必再走同樣的坎坷路。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職場上,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或是你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通常「只會做好被交辦的事」,上級指示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是只有這樣的話,你的主管或客戶其實都不會就此感到滿足。若你能夠掌握思考「關鍵課題」的能力,就有辦法在職場上做得更好,獲得主管或客戶更多的信任,比別人更快跳級升遷!!!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職場上,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或是你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通常「只會做好被交辦的事」,上級指示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是只有這樣的話,你的主管或客戶其實都不會就此感到滿足。若你能夠掌握思考「關鍵課題」的能力,就有辦法在職場上做得更好,獲得主管或客戶更多的信任,比別人更快跳級升遷!!!
Thumbnail
對於職場能力,本書給了一些建議。特別有印象的,包括「學習新技能或知識」、「建立知識架構」、「解決問題」與「溝通」等四大部份。 學習新技能或知識 保持學習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但領導著一定保持學習。 拿出一張白紙,寫出想學習的領域與其相關技能與知識。接著按照「現階段有用、與經驗背景相匹配、能夠有參
Thumbnail
對於職場能力,本書給了一些建議。特別有印象的,包括「學習新技能或知識」、「建立知識架構」、「解決問題」與「溝通」等四大部份。 學習新技能或知識 保持學習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但領導著一定保持學習。 拿出一張白紙,寫出想學習的領域與其相關技能與知識。接著按照「現階段有用、與經驗背景相匹配、能夠有參
Thumbnail
要解決複雜結構性的問題,需要先從更為簡單的問題開始拆解(就如同為學生搭建學習鷹架一樣,要很細緻);當然要讓自己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之前,也可以給自己一些較小的挑戰。從每一次解決小問題的流程慢慢找出解決問題的眉眉角角,再逐漸解決更大的問題,而同時要注意自己正在解決的問題是否與未來想解決的大問題方向一
Thumbnail
要解決複雜結構性的問題,需要先從更為簡單的問題開始拆解(就如同為學生搭建學習鷹架一樣,要很細緻);當然要讓自己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之前,也可以給自己一些較小的挑戰。從每一次解決小問題的流程慢慢找出解決問題的眉眉角角,再逐漸解決更大的問題,而同時要注意自己正在解決的問題是否與未來想解決的大問題方向一
Thumbnail
將使用者需求轉換成功能的步驟與方法,我們稱之為「product planning」(產品規劃)或「feature planning」(功能規劃);這可是個大學問,即使我自己經驗再豐富,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講得清楚。在本文中,先來談談將「大量而片段的資訊」收斂成「系統與概念」的步驟。
Thumbnail
將使用者需求轉換成功能的步驟與方法,我們稱之為「product planning」(產品規劃)或「feature planning」(功能規劃);這可是個大學問,即使我自己經驗再豐富,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講得清楚。在本文中,先來談談將「大量而片段的資訊」收斂成「系統與概念」的步驟。
Thumbnail
所有的軟體開發專案,都會有這麼一個天字第一號大挑戰:控制時程。在M社的研發手法,就是透過工程管理決定什麼要做、什麼不做,來控制開發的總時間,並利用功能規劃的手法決定開發內容。
Thumbnail
所有的軟體開發專案,都會有這麼一個天字第一號大挑戰:控制時程。在M社的研發手法,就是透過工程管理決定什麼要做、什麼不做,來控制開發的總時間,並利用功能規劃的手法決定開發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