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課重點:在動手實作迴旋紙杯的過程中,培養小朋友的感受力;接著,將感受化為文字,撰寫說明書,打造清晰的邏輯思維。
- 適合對象:國小中年級、高年級
- 付費訂閱可看:學習單
說到「說明書」,大概沒有人會把它當成書籍來閱讀,然而,它卻是相當實用作文參考書,丟掉可惜。我在
《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的第二章當中,教家長如何運用說明書培養孩子的感受力與閱讀理解力,並且指導孩子撰寫說明書,不妨參考看看。
以往教寫作時,我會提醒學生避免用條列式來敘述,這樣文章對看起來很僵硬呆板,毫無生趣。但對於很多語文能力不佳的孩子來說,他們常犯的毛病是前言不對後語,或是過程交待得不清不楚,讓讀者看得一頭霧水,寫起說明文,或是將來寫議論文,肯定也是一團亂。為了治療這個症狀,反而要帶他們練習條列式的說明書。
孩子嘗試將記憶條理化的過程中,會慢慢理清頭緒,抓到重點與先後順序,寫出條理井然的說明書。寫完後,他再進一步閱讀自己寫的說明書,便會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下回寫到類似題材時,就不會腦袋一團漿糊,寫得丟三落四、顧此失彼。
此外,由於條列式的緣故,說明書省略掉許多連接詞。熟悉說明書的撰寫格式以後,學生在行文時,便會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連接詞,讓文章讀起來更簡潔。
這一堂課,我帶學生製作「迴旋紙杯」,然後寫成說明書;小朋友們在玩中寫、寫中玩,到下課都還捨不得離開教室呢。你也趕緊來試試吧!
製作方法與玩法
授課流程
- 動手做:播放影片給學生觀看,讓他們自己做做看。在動手實作並且摸索玩法的過程中,是孩子建構感受力的重要時刻。感受力越強烈,印象越深刻,才能言之有物。
- 競賽:學生試玩過後,可以透過競賽方式來提升他們的參與度,促使他們更進一步揣摩技巧。我設計的比賽規則為:每人限時2分鐘,在時間內,發射紙杯產生迴旋效果加2分,產生迴旋效果並且接住加3分,最後加總分數。
- 動口解說:當他們玩上手以後,換孩子當老師,盡量引導他們把製作方法、玩法與注意事項說明清楚,有遺漏的部分,務必麻煩他們再解釋一遍。這個階段的練習,目的在於幫助他們把難以捉摸的感受,試著「轉檔」為「聲音檔」,在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 動筆寫:寫說明書的工程正式啟動了,再把「聲音檔」轉為「文字檔」。在前一個步驟中,小朋友已經在腦海中建立起製作方法與玩法的先後次序,也知道應注意的事項,只要再將它們條列化、精簡化,就完成說明書囉。
- 交換讀:剛開始練習時,孩子可能還無法抓到寫說明書的訣竅。不用心急,也不用急著叫他們訂正,只要把說明書拿給其他小朋友看,請他們根據上面的解說玩玩看。然後,觀察他們卡在什麼地方,就代表那條指示也許不夠明確,可再試著修改,直到明瞭為止。在寫作教學上,我們稱這個練習為「同儕回饋」(Peer response)。
原理解析
中年級的孩子只要能完整寫出製作方法、玩法與注意事項,就達到練習目的了。至於高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進一步帶他們了解迴旋紙杯的運作原理--【馬格努斯效應】。
我在帶高年級的孩子進行這一堂課時,不但請他們寫說明書,還要融合運作原理,寫出一篇說明文。此外,這一篇說明文還必須顧及「目標讀者」的需求,來調整重點和語氣。
我設定了三個目標族群--老人、小朋友與家長--要求他們選擇其中一個,作為預設的讀者群。
每一個族群的興趣、關注焦點、理解程度與溝通方式都不一致。希望他們願意讀你的文章,就必須站在他們的立場來思考「他們要的是什麼?」所以,組裝方法、玩法示範、原理解說以及它所帶來的好處,就必須拿捏好篇幅比例;哪一個部分應該講清楚一點?哪一個部分可以簡單帶過?要謹慎判斷。
其中一個學生選擇「家長」,但花太多篇幅介紹這個玩具有多好玩,卻沒有提到它能為孩子及親子關係帶來什麼幫助,很難引起家長的共鳴。另一個選擇「小朋友」的學生,則花太多時間講解科學原理,小朋友可能會聽到睡著,不如直接示範玩法比較實在。寫完以後,不是交卷就了事了,還要親自上台解說。台下的學生,也要扮成他預設的群眾,提出問題。
從動手組裝、演練、讀文章、設定讀者、擬講稿、上台發表、被提問、聆聽別人的發表,到發表結束後的自我檢討與被檢討--我們一氣呵成完成聽、說、讀、寫四個階段的練習,非常充實。
尤其是身分轉換的過程,是學生玩得最開心的部分,我也看得不亦樂乎--看他們一下子扮演愛亂提問的小屁孩、一下子扮演尖酸刻薄的媽媽、一下子又扮演對玩具嗤之以鼻的爸爸--實在非常有趣。
延伸閱讀
注意事項
- 教師在授課前務必先熟悉迴旋紙杯的玩法,以免在課堂上表演時「落漆」。
- 進入主題之前,教師可以先準備幾份說明書,帶學生閱讀,讓他們了解說明書的寫法。
- 學生如果在撰寫過程中遇到障礙,不用立刻提示他,請他再試玩一次,仔細觀察自己的動作,障礙應該便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