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要不要推小孩一把?一個教育抉擇的七七四十九種變化

更新於 2020/02/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小孩猶豫不決或想要逃避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前一陣子我們自學團裡的小孩,發生了在上台表演前不想上台的情形。小孩說身體不舒服,「很想上場但沒辦法上場」。
身為導師,媽媽跟我在電話裡討論這件事情。雖然孩子說自己是身體不舒服,但我們也知道,孩子這一次的準備其實並不充分,有沒有可能是用身體不舒服當成藉口,其實是因為準備不足而想逃避呢?
媽媽主要的擔心也是大多數父母會有的擔心:「孩子會不會養成逃避的習慣?」而我們也見過很多例子——甚至我們自身也有這樣的經驗——當有人推我們一把,我們真的去挑戰了,就得到了很好的經驗。
假如畫成圖,大概就長成下面這樣吧。
那麼,要不要推小孩一把呢?
這樣子看上面的圖,當然就要推一把啊。但假如有一個親子專家像這樣建議你,拜託你把他的書燒掉。

父母的「電車難題」

稍微有一點經驗跟教育專業的父母和教育者(而且不是要騙你的錢),就不會把事情說得那麼簡單。
雖然我們確實見過鈴木一朗這種被一直推一直推最後登上大聯盟的例子,但我們也見過非常多小孩長大後一輩子都再也不想彈鋼琴。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其實不能確定,把小孩推上台就一定可以得到好經驗。
除此之外,鈴木一朗跟爸爸的親子關係非常糟糕。用親子關係去交換孩子那不見得換得到的專業成就,可能是許多父母不想要的結果。
  • 鈴木一朗的成就和他近乎《巨人之星》真實版的童年,都可說是極端的特例。
另一方面,沒上台就一定會變成逃避的壞習慣嗎?我們也見過許多人──甚至我們自身也有這樣的經驗──在錯過一件事後感到懊悔,下定決心再也不錯過,而且也真的做到了。我們又怎麼知道,錯過一件事不會反而是「好」經驗?
假如我們考慮到以上幾點,畫成圖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當然可能還有許多情況是我在這裡沒有設想到的,但這個選擇已經很難了。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每當面臨要不要「推一把」的教育抉擇時,一邊是「小孩因此而討厭怎麼辦?」「破壞親子關係怎麼辦?」,另一邊是「小孩養成逃避的習慣怎麼辦?」兩害相權如何取其輕?簡直像是教養上的電車難題。
在有如迷宮的諸般可能性裡,父母和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選擇?

孩子那邊又是怎麼樣?

雖然面對上述的兩難情況,父母和教育者可能就接近要崩潰了,但這些考量其實還漏掉了最重要的當事人。
小孩作為事件的當事人,假如把他的情況考慮進來,情況還要再複雜好幾倍。
比方說,小孩是真的生病嗎?雖說小孩之前也許有逃避過,未必這次就不是真的不舒服啊。更別提不舒服這種事情,有時是在「有跟沒有」之間,很容易被心情影響。心情不好的時候,本來可以接受的不舒服,也會顯得難以忍受。
再來,會不會是有其他的事情發生,讓小孩有心情上的波動,使得他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面對上台的挑戰?以我們這個的例子來說,我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孩子在兩天前跟同行的另一位孩子有個「意外」。而根據我對這位孩子的理解,這個意外對他來說可能是很辛苦的。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沒練習、有什麼(心理上的)意外、加上身體不舒服,這些因素都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那麼,就像下面這張圖。整個情況要是好好描述出來,已經足以寫成劇本拍成短片了。
無論如何,假如我們把當事人的感受跟意願考慮進來,在當事人「很不想上(台)」的時候,太用力推他,即使他最後上台了、可能也表現得不錯,他也可能只留下被強迫的厭惡感。當然,長此以往,他也有可能像鈴木一朗那樣成為職業專家,但親子關係卻破壞殆盡。
而在當事人「有點想,有點不想(上台)」或「其實想上台,只是欠鼓勵」的情況下,如果稍微推他一把,最後得到好經驗的可能性就挺高的,這個正向經驗說不定還會成為「滾雪球」的起點,一路讓小孩興致高昂地投入這項技藝。這也是父母或教育者們最想要的結果。但反過來說,即使當事人有點想上台,這個被推一把的經驗,也不是不可能留下被強迫的厭惡感。
事實上,我們幾乎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在選擇前就全然掌握各種可能性。而且無論我們如何抉擇,最有可能的情況,都是混和了「好經驗」與「壞經驗」的綜合結果。
排除掉最差的那些情況,其他的結果(「好經驗」與「壞經驗」的混合)僅僅是比例上的差別。
選擇那麼難,身為父母跟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
不知道該怎麼辦嗎?其實小孩會退縮,也是擔心壞經驗而不安。

也許你不想擋在小孩跟人生之間

心靈成長、諮商、勵志類的書籍,一直是書市上長銷的類型。長大了的我們都知道,瞭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無論看了多少本書、參加了多少工作坊或活動,我們都仍然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許多時候,我們其中的某些人像是一副很有自信的樣子,說出很有方向感的話,但在沒有別人在的時候,每一個(有空閒的)人都會懷疑自己,都會懷疑活著的意義。
小孩只是跟我們一樣而已,跟我們一樣在面對人生跟選擇的時候,會感到懷疑和猶豫。
假如我們自己都搞不定自己跟自己的人生了,究竟又有什麼資格,去為小孩決定他的人生,然後還要他去面對因此而生的結果?只有小孩自己選的人生,他才有負責的動機和理由。
人生是小孩的,小孩要自己負責。這句話真的是廢話到不能更廢了。
每當父母或教育者問我「該怎麼做才好」時,我總是誠實地回答,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每一次,當父母或我自己在焦急不安中,企圖要為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時,我總是試著提醒我們,人生是小孩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為他提供選擇的資源與機會。
然後如果你們的關係還不錯,你們還可以像是親密的家人那樣,一起面對選擇的結果。
我覺得這樣子,想來很不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裡,被輿論稱為「吹哨者」之一的醫師李文亮於2月6日過世。這篇文章要討論的,著重在中共有關當局當初要求李文亮簽寫的「訓誡書」。雖然是那個國家的事情,但看在我這個教育者的眼裡,卻像是近在咫尺的事。
在台灣做教育,時常會聽見父母的許多擔憂,一下子要防堵這個,一下子要禁止那個。除了媒體亂象之外,政治、性教育、社會黑暗、死亡、妖怪、鬼、電玩、手機、電視、漫畫,應有盡有。但是,怕球是接不到球的,當然也沒辦法教孩子接球。
選舉過後,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韓粉父母無助會」裡,許多年輕人匿名投稿,說出他們正面臨的親子衝突。父母作為韓國瑜支持者,他們自己不是。他們的處境細節雖然不同,但都面臨極類似的困境:在韓國瑜敗選後,他們的父母用極為破壞親子關係的方式,對這些子女宣洩了他們的憤怒。
為什麼有些孩子被強力規定的時候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沒有強力規定的時空裡,卻像一攤爛泥或總是做出相反的事情?這並不見得是因為那個小孩需要被規定,反而可能是因為「過多的規定」,讓他失去下決定的經驗,而在日後無法面對複雜的、需要頻繁下決定的世界。
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對於我們家小孩的學習計畫,終極的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作為放生的進度之一,我們決定從下個學年開始,不再幫他撰寫自學成果報告書跟自學申請書,假如他還是想要申請在家自學,他就得有繳交報告的相關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就是打字。
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裡,被輿論稱為「吹哨者」之一的醫師李文亮於2月6日過世。這篇文章要討論的,著重在中共有關當局當初要求李文亮簽寫的「訓誡書」。雖然是那個國家的事情,但看在我這個教育者的眼裡,卻像是近在咫尺的事。
在台灣做教育,時常會聽見父母的許多擔憂,一下子要防堵這個,一下子要禁止那個。除了媒體亂象之外,政治、性教育、社會黑暗、死亡、妖怪、鬼、電玩、手機、電視、漫畫,應有盡有。但是,怕球是接不到球的,當然也沒辦法教孩子接球。
選舉過後,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韓粉父母無助會」裡,許多年輕人匿名投稿,說出他們正面臨的親子衝突。父母作為韓國瑜支持者,他們自己不是。他們的處境細節雖然不同,但都面臨極類似的困境:在韓國瑜敗選後,他們的父母用極為破壞親子關係的方式,對這些子女宣洩了他們的憤怒。
為什麼有些孩子被強力規定的時候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沒有強力規定的時空裡,卻像一攤爛泥或總是做出相反的事情?這並不見得是因為那個小孩需要被規定,反而可能是因為「過多的規定」,讓他失去下決定的經驗,而在日後無法面對複雜的、需要頻繁下決定的世界。
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對於我們家小孩的學習計畫,終極的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作為放生的進度之一,我們決定從下個學年開始,不再幫他撰寫自學成果報告書跟自學申請書,假如他還是想要申請在家自學,他就得有繳交報告的相關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就是打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兒童分離焦慮的文章,介紹了火車快飛兒歌遊戲以應對幼兒園、小學生的分離焦慮。文章中提及適用時機、目標、持續遊戲的方式,並提供了兒歌的歌詞和建議玩法。遊戲的目的是降低孩子分離焦慮、增加勇敢、強化適應力,培養創造力。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大家怎麼看待孩子不想繼續學才藝或課外活動的情況?應該堅持還是及早退出?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學習過程,並提出瞭解孩子想法、鼓勵試錯、尋找喜歡的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文章分享親身經歷,讓大家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觀點。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兒童分離焦慮的文章,介紹了火車快飛兒歌遊戲以應對幼兒園、小學生的分離焦慮。文章中提及適用時機、目標、持續遊戲的方式,並提供了兒歌的歌詞和建議玩法。遊戲的目的是降低孩子分離焦慮、增加勇敢、強化適應力,培養創造力。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大家怎麼看待孩子不想繼續學才藝或課外活動的情況?應該堅持還是及早退出?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學習過程,並提出瞭解孩子想法、鼓勵試錯、尋找喜歡的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文章分享親身經歷,讓大家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觀點。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