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短短的感想文。
早上好不容易將勉強擠進2MB容量的文藝營心得紀錄做完後,決定來聽一下今年均優學習論壇舉辦的線上分享會,剛好那個時段輪到翻滾海貍工作室分享,本著好奇海貍是什麼樣的生物,我就進到會議室聽了。
那時裡面只有七、八個人,其中似乎是主講者的一個男生正在與因各種因素而字體變成新細明體的ppt奮戰。但因為怕壓縮到分享時間,他們最後也決定和新細明體妥協。(後來知道他們的背景後,好像也有點理解為什麼這麼糾結於新細明體)
一個多小時的分享中,我大概了解了他們這個工作室的性質、理念,以及運作模式。只是我越聽越覺得他們講的好多字詞都好熟悉、而且都是我很有感的(或許沒有親身體驗,但關注了不少文章),比如他們由「國文老師」組成、希望成為「教育工作者」溫柔的後盾、參加「群島大會」、實踐「社會化學習」、「青色組織」……
那一瞬間,我彷彿看見自己本身一個個零碎的目標或期待慢慢組合、構建出一個完整的樣子。就像一篇文章中涵蓋了所有你想到的標籤,那麼完美。
附帶一提,關於「標籤」這個似乎有點負面意涵的名詞,我曾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個很棒的比喻,就是標籤並非硬「貼」在他人身上,而是我們就像各種不同的容器,將那些標籤自己「裝」入我們的身體裡,我們的內涵會有不同的改變,別人卻無法根據標籤來定義我們。
這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這讓我不禁開始想,當我將這些標籤一張張裝進我的身體中時,呈現出來的樣子也會和那群正在翻滾的海貍一樣嗎?或是變成翻跟斗的海豚?這個工作室開辦了一個線上的教育創新學院,讓老師們(主要是語文領域)有了能夠社會化學習、自我精進的空間,那我自己會想做什麼呢?
這些看似同樣的標籤或關鍵字,卻會因為進入不同人的體內而輸出不同的樣貌吧。聽完他們的分享,似乎也讓自己想起了初衷,即使現在還是很痛苦卻一直放在心底的初衷:無論如何,都想當在第一線接觸學生的教育工作者。
也許現在的我,是為了走進學校,才離開學校。也有可能,我所嚮往的「學校」,會是一大片湛藍的天空、墨水晶般的星空,容納得下一切學習的欲望,以及共生共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