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熱量?不用,先吃地中海飲食 顧好腸道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每天少吃或多消耗 500 大卡,一週就能減少 0.5 公斤」,這是流傳已久的減重能量換算公式;只是呢,這個原則並不總是對的,明明每天少吃五百大卡了,體重是減輕了,但卻減少的數字卻與預期不符,或是體重非但沒減輕,反而還變重了一些。

不是說算熱量沒有用,而是食物的營養套用在人身上,就不是單純的加減,受到許多變數作用調節,那麼,具體上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底下就讓我來舉一些例子吧!

能量消耗受限

少吃多動就會瘦,但如果拼命動,會不會瘦更多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用下圖,兩個「人體能量消耗、身體活動量與其他生理代謝」的關係模型討論:

raw-image
  • [左]累加總能量消耗模型:X 軸代表身體活動度,往右邊移動,代表活動增加,在這個模型裡,身體活動以外的消耗量維持不變,總消耗會隨活動量增加
  • [右]侷限總能量消耗模型:生理代謝的消耗會隨活動量增加減少,藉此避免身體消耗過多的能量,這麼做能讓體重維持穩定,不會因為大量的活動而出現劇烈的變化。

左邊的模型是傳統上,對身體能量消耗的認知,但很多減重計畫實際執行起來的結果,卻不如預測那樣的完美;隨著研究的發展,漸漸的,科學家們覺得右邊的模型,可能比較貼近事實。而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基礎代謝率是會變動的,即使是短時間內也會出現變動。

營養素價值不相等

脂肪 1 公克脂肪的熱量是 9 大卡,相信對體重關心的人,十之八九知道這件事,然後,常常看到油比較多的食物,就會在內心算一下,並提醒大家,小心這食物很肥!

只是呢,有個前提,就是那 1 公克,通通都拿去當脂肪燃燒的時候才是;但場景換到人體內,事情就不見得是這樣子啦。

脂肪分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前者傾向作為能量來源或是作為脂肪儲存,後兩類脂肪酸則有別的任務,像是成為細胞膜上,磷脂質的一份子,能隔絕細胞內外環境、也能發揮一些生理作用。

如果今天吃到的脂肪,飽和脂肪酸占比少,那麼它實際帶來的能量,就很可能沒有 9 大卡那麼多;而這也是為什麼你會常聽到「要限制飽和脂肪」攝取的理由之一。


營養素與荷爾蒙之間的互動

當我們吃下澱粉食物或是蛋白質食物,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好讓消化吸收進入體內的營養素,盡快分配的各個需要的組織存起來,像是葡萄糖就會送到肝臟和肌肉組織去做成肝糖、過多的糖則轉換成脂肪存起來。

理想上,會希望餐後不要很快就有大量的糖進入血液循環, 至於詳細原因嗎… 之後有機會再寫專文介紹,在這裡,你只要知道餐後血糖緩慢上升,對維持健康體重有正面幫助就可以了。

看到這些影響素,相信你能理解,為什麼「算熱量」的結果往往不理想的原因了。除了上述的因素,接下來要從近幾年的研究,來分享另一個可能的影響因子,也就是最近幾年來很熱門的「腸道細菌」。

raw-image





地中海飲食、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狀況改善

地中海飲食是目前擁有數一數二多研究支持的一種健康飲食,並有研究歸納出各類食物的攝取建議;吃比較少的肉、精製穀類製品,鼓勵多吃魚、水果、蔬菜、豆類、全穀類食物和橄欖油,然後每天會再吃一份堅果

卡路里不變,吃地中海飲食改善健康?

《Gut》期刊上有個研究,找來 82 位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參與這項 8 周的追蹤試驗,這些人都過著長時間久坐的生活行,平常不太吃水果與蔬菜。

研究採隨機控制設計,有 43 位受試者分配到地中海飲食組;另外 39 位則是對照組,這組人只要按他們平常的飲食習慣就好;地中海飲食組的人們,食物的選擇要符合地中海飲食的概念,但每天卡路里攝取量得和對照組相當。

地中海飲食組的纖維攝取量是對照組的兩倍,植物蛋白質的占比也增加許多(2.5 倍);此外,地中海飲食組的飽和脂肪酸吃得比較少,但吃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

吃四周 總膽固醇、胰島素阻抗下降

雖說試驗結束後,兩組在體重上沒有明顯的差異,不過在身體內卻出現了改變;試驗進行到第 4 週,地中海飲食組的總膽固醇胰島素阻抗就顯著下降;到八週結束後,LDL、HDL 還有糞便膽酸也跟著減少。

raw-image

腸道微生物組成改變

腸道微生物組成分析後,發現越是遵循地中海飲食,微生物的組成變化就越大,隨著纖維攝取增加,產生丁酸這個短鏈脂肪酸的細菌數量增加;研究一開始胰島素阻抗高的人,腸道裡有些細菌的數量會比較多,例如 Bacteroides uniformis 和 B. vulgatus,而有些會較少,例如 Prevotella copri。

這些細菌具體上用什麼樣的機制,影響了胰島素作用,這裡深入探究,只要知道飲食改變了,能很快就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並且能影響人體內的一些生理作用。


從這個研究,我們知道了什麼?

同的卡路里攝取,而且是那種維持原本過重或肥胖的量,但只要變更飲食的結構,就能讓體內的生化指標還有腸道微生物組成,發生變化,朝向讓身體健康的方向進行。

最後,與其斤斤計較食物標示上的卡路里,還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整體飲食的內容,品質提升了,健康也會跟著來,也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有更多的資源,面對外來細菌或是病毒的危害。




參考文獻與資料

  1. Pontzer, H. (2015). Constrained total energy expendi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energy balance.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43(3), 110-116.
  2. Cani, P. D., & Van Hul, M. (2020). Mediterranean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health: when age and calories do not add up!. Gut.
  3. Meslier, V., Laiola, M., Roager, H. M., De Filippis, F., Roume, H., Quinquis, B., … & Pasolli, E. (2020). Mediterranean diet interven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lowers plasma cholesterol and causes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independently of energy intake. Gu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ditor anyo的沙龍
7會員
51內容數
安永鮮物旗下的健康生活內容,我們分享各種營養素的作用、健康新知,以及食物與食材背後的小故事。
editor any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22
壓力大、晚上不好睡嗎? 或許你可以試試看富含 GABA 的韓式泡菜、鹽地番茄和發芽玄米喔!相對於其他食物,這三種都是天然就含量多的來源,邊吃飯邊紓壓~
Thumbnail
2020/07/22
壓力大、晚上不好睡嗎? 或許你可以試試看富含 GABA 的韓式泡菜、鹽地番茄和發芽玄米喔!相對於其他食物,這三種都是天然就含量多的來源,邊吃飯邊紓壓~
Thumbnail
2020/07/09
連假最後一天,總會有人崩潰的說著,沒做啥假期就結束了,開始煩惱明天的到來。想要有好心情?點個精油、靜坐冥想,再來點健康營養的食物,讓你吃出好心情!
Thumbnail
2020/07/09
連假最後一天,總會有人崩潰的說著,沒做啥假期就結束了,開始煩惱明天的到來。想要有好心情?點個精油、靜坐冥想,再來點健康營養的食物,讓你吃出好心情!
Thumbnail
2020/07/03
海馬迴是大腦中處理記憶與控制食慾的區域,而它的正常與否可能會受飲食影響喔!一項連續七天吃速食的研究發現,高脂高糖的飲食會給大腦帶來損傷,影響記憶力喔!
Thumbnail
2020/07/03
海馬迴是大腦中處理記憶與控制食慾的區域,而它的正常與否可能會受飲食影響喔!一項連續七天吃速食的研究發現,高脂高糖的飲食會給大腦帶來損傷,影響記憶力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減肥的天條:「熱量負平衡」(俗稱熱量赤字),就是攝取熱量小於消耗熱量
Thumbnail
減肥的天條:「熱量負平衡」(俗稱熱量赤字),就是攝取熱量小於消耗熱量
Thumbnail
110年國民19歲以上過重及肥胖盛行率 男性:52.1%,女性:37.4% 減重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商機與市場, 你是否曾經盲目跟從某種“熱門”減重方法, 但最後發現它根本不適合你?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其實不孤單~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三大減重原理, 幫助你更容易選擇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法。
Thumbnail
110年國民19歲以上過重及肥胖盛行率 男性:52.1%,女性:37.4% 減重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商機與市場, 你是否曾經盲目跟從某種“熱門”減重方法, 但最後發現它根本不適合你?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其實不孤單~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三大減重原理, 幫助你更容易選擇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法。
Thumbnail
維持熱量赤字才能變瘦:熱量赤字 = 吃進去的熱量 < TDEE
Thumbnail
維持熱量赤字才能變瘦:熱量赤字 = 吃進去的熱量 < TDEE
Thumbnail
寫在文章之前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過人體消耗熱量的三個途徑,接下來這篇文章分上、下兩部份,著重講一下兩個可以在無意中影響減肥最大的部份,「食物熱效應」與「非運動性產熱」 食物熱效應與減肥的關係 上一篇文章有說過食物熱效應與身體的關係,而我們也知道了身體對於攝取的食物需要花費能量去消化它們
Thumbnail
寫在文章之前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過人體消耗熱量的三個途徑,接下來這篇文章分上、下兩部份,著重講一下兩個可以在無意中影響減肥最大的部份,「食物熱效應」與「非運動性產熱」 食物熱效應與減肥的關係 上一篇文章有說過食物熱效應與身體的關係,而我們也知道了身體對於攝取的食物需要花費能量去消化它們
Thumbnail
『我就問,怎麼降體重?先把數學學好』 熱量消耗>熱量攝取=熱量赤字,不一定只能靠少吃,也需要靠多運動。 能量攝取來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
Thumbnail
『我就問,怎麼降體重?先把數學學好』 熱量消耗>熱量攝取=熱量赤字,不一定只能靠少吃,也需要靠多運動。 能量攝取來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
Thumbnail
身上的肥肉一層又一層,肚子變得越來越團結,總喊著要少吃多運動、要努力減肥,但卻總是半途而廢和失敗。問題時常出在你不知道到底怎麼計算自己消耗了多少熱量?沒有量化的數據,許多強大的減肥動機,也很容易在痛苦又無趣的減肥過程讓你放棄啦~
Thumbnail
身上的肥肉一層又一層,肚子變得越來越團結,總喊著要少吃多運動、要努力減肥,但卻總是半途而廢和失敗。問題時常出在你不知道到底怎麼計算自己消耗了多少熱量?沒有量化的數據,許多強大的減肥動機,也很容易在痛苦又無趣的減肥過程讓你放棄啦~
Thumbnail
許多人講到「減肥」常有一個盲點:他們口中的減肥,通常指的單純是「減重」,而不是真正為了健康著想的「減脂」。 究竟如何在減重之餘,也保持健康的肌肉量,並讓減肥後不再復胖?讓蒼藍鴿醫師告訴你!
Thumbnail
許多人講到「減肥」常有一個盲點:他們口中的減肥,通常指的單純是「減重」,而不是真正為了健康著想的「減脂」。 究竟如何在減重之餘,也保持健康的肌肉量,並讓減肥後不再復胖?讓蒼藍鴿醫師告訴你!
Thumbnail
許多人在經過運動瘦不下來的挫折後,多數人又繞回來從飲食下手,少吃一點、只吃一點,透過「節食」來減肥。 不過,這個方法在實際執行面上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熱量會守恆,但你的食慾可不會!
Thumbnail
許多人在經過運動瘦不下來的挫折後,多數人又繞回來從飲食下手,少吃一點、只吃一點,透過「節食」來減肥。 不過,這個方法在實際執行面上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熱量會守恆,但你的食慾可不會!
Thumbnail
算熱量是減重計畫很常用的方法,並且有個核心公式,就是「每天少吃或多消耗 500 大卡,一週就能減 0.5 公斤」,但實務上卻不是這樣,關鍵可能在飲食品質喔!
Thumbnail
算熱量是減重計畫很常用的方法,並且有個核心公式,就是「每天少吃或多消耗 500 大卡,一週就能減 0.5 公斤」,但實務上卻不是這樣,關鍵可能在飲食品質喔!
Thumbnail
 最近在做諮詢時,遇到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為什麼我照著算出來的TDEE吃足卻沒有變瘦反而更胖了 布姊想也許這也是很多朋友正遇到的問題,所以來分享一下 在減脂的開始,一定要先知道自已的基礎代謝,接著再依據自已的活動量去算出TDEE 這就是所謂你的“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是甚麼呢? TDEE
Thumbnail
 最近在做諮詢時,遇到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為什麼我照著算出來的TDEE吃足卻沒有變瘦反而更胖了 布姊想也許這也是很多朋友正遇到的問題,所以來分享一下 在減脂的開始,一定要先知道自已的基礎代謝,接著再依據自已的活動量去算出TDEE 這就是所謂你的“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是甚麼呢? TDEE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