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餐前先喝一杯「水」:
飯前喝500cc水,可以增加20%的減肥效果,前15分鐘代謝率增加23%,半小時增加30%,效果可持續一小時。而且中年人的效果會比年輕人顯著。
⑵ 先吃「肉」或含蛋白質的食物(豆製品、魚、蛋):
先吃蛋白質避免血糖快速上升,選擇性的刺激升糖素而非胰島素,延緩後續吃澱粉類時造成的血糖上升。
⑶ 再吃「菜」:
將菜隔在蛋白質及澱粉中間,延後吃到澱粉的時間,有助於減緩血糖及胰島素的波動。
⑷ 最後吃「飯」或澱粉類:
這時候再吃澱粉類可以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⑸ 「水果」做結尾:
其實可以不吃,當做甜點即可。
聽了宋晏仁醫生的專訪,依照他研讀多篇科學論文得出的心得實踐,以及他自身從80kg減重20kg的經驗,強調一定要擁有「正確的飲食習慣」,還有了解熱量在體內運作的方式,原來要先消耗肝醣,才輪到消耗脂肪。
隨著時代改變,人的活動量已減少,每隔四小時進食似乎有點太飽。加上碳水食物製造快速,取得容易且價格較低(例如:珍奶、麵包、餅乾…),無形中吃進了不少熱量不自知,等到一圈小肚肚跑出來才驚醒(有點花錢買脂肪的概念)。吃了碳水過多,3-4小時後補充下一餐,儲存量少的肝醣很快就補回來,多於的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囤積在體內。
(1)早餐400大卡,上午靜活動,先消耗了肝臟熱量100卡,多的囤積成脂肪。
(2)午餐400大卡,肝臟熱量又補回來了,多的囤積成脂肪 。
(3)下午慢跑1小時消耗400大卡。
(4)晚餐400大卡,肝臟熱量又補回來了,多的囤積成脂肪 。
★ 重點:自律是控制體重的重點,選一個喜歡持續到永遠的運動。
「肥胖代碼」的作者Jason Fang博士,在書中形容肝醣內的熱量就像冷藏庫,脂肪就像冷凍庫,平常進食都在取用冷藏的食物,很少會動到冷凍,就像減肥要消耗的熱量總是在拿取冷藏中的食物,在3-4小時進食後又把肝醣內的熱量補充回去,永遠都用不到冷凍的脂肪,就會囤積在身體裡一直消散不去。
熱量吃進身體裡,會先進入到肝臟儲存量只有100g,再儲存到肌肉裡的肝醣約400g熱量(大概為1400大卡),一般人慢跑1小時消耗的熱量為400大卡,除非跑了馬拉松才能完全消耗肝醣的熱量,但是一般人跑1小時就累了,所以必須控制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達到減重的效果。
觀察周遭人的飲食方式,都是將澱粉類視為主食,將肝醣無法吸收的熱量儲存成脂肪,長期下來累積了不少脂肪在體內,如果要達到有效地減重,必須控制三餐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量,每個人對碳水的耐受度不同,有些人可以不需要碳水。
宋晏仁醫生本身就是中年減重20公斤的過來人,他提出 211餐盤、飯前500 CC的開水。
熱量的流程:進入身體會先補充肝醣到肝臟(熱量100g)→ 接著是肌肉肝醣(熱量300g-400g ,當於1200-1600大卡熱量)→ 多的熱量,就會變成脂肪。
211餐盤:一半蔬菜、4/1蛋白質、少於4/1澱粉
(我自己的方式:一個碗底少量的飯、中層舖滿蔬菜、最上層肉類,再依序吃下去)
飯後進行大腿伸張運動45分鐘,例如:爬樓梯、室內腳踏車、慢跑,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有點阻力的運動,可以有效的增加代謝。
身體無法儲存「蛋白質」,有運動多補充蛋白質才會有長肌肉的效果。
我的簡單生活實驗-超慢跑運動成果
讓自己安靜下來,有好的睡眠品質。
選擇一套自己最喜歡的飲食、運動方式,並且可以長期執行的方式,才是不復胖的最佳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