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美式面試經驗

2020/08/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是類美式呢?
其一原因此為晉升面試, 非一般認知的新人面試。其二原因雖為美商, 但過程中畢竟都還是台灣人進行面試, 該職場文化與作風非同真正的美式風格。但整體流程與壓迫氛圍的營造與美式作風略有幾分相似, 因此暫稱為「類美式」。
此次晉升人評會議, 其主要目的是要知道參加者是否有能力因應晉升後職位上的挑戰。為了作為證明, 通常會於半年或一年前開始準備相關的會議資料, 包含專案的執行, 以及因應工作變化的能力培養。
會議中各式困難的問題, 有的是要看臨場反應, 有的單純只是為了要製造緊繃的氣氛, 不過目的不外乎也是為了要進行壓力測試。
當然, 此篇的目的不是要討拍, 而是希望可分享給即將有類似經歷的夥伴們一些心得收穫。
會議方式為該人員位於投影布幕下方, 台下為各經理列席。人員不得攜帶任何資料進入會議室, 其後僅使用投影機控制器操作簡報。
  • 第一, 了解問題背後的目的。
提問者的目的不外乎希望了解人員的專業能力, 溝通技巧等程度。因此每個問題的背後, 沒說出口的部分才是該回答的核心。例如我被問到了一題是: 如果你處理問題的方法與老闆想要的不同, 你會如何應對?
沒說出口的部分是: 你是否會堅持己見? 團隊合作的能力如何? 當遇到意見不同的合作單位時該如何應對? 又或是當對方權高位重時又該如何溝通?
重視團隊合作的今天,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團隊中有個固執且難以溝通的夥伴。因此「先求同, 再求異」是一種折衷的辦法, 了解比此執行方法不同的原因, 也許歧異也就自然消除了。
  • 第二, 盡可能量化所有資訊。
例如被問了一題是: 你會如何斷定新系統達預期效益?
我給的答案是良率。既是可以被量化的方法, 也是一個明確且根據現有制度可執行的方法。提問經理顯然滿意我的回答, 笑著點點頭。
倘若是其他個人特質的題目, 例如: 你的學習能力如何? 可以舉例自己曾經學習什麼新領域的技術, 花了多少時間, 尋求過什麼其他幫助, 最後結果如何等等。記得, 解釋這些過程時透過可以量化的明確指標, 讓即使不是該領域專業的面試者也可以快速掌握。同時, 也讓人明白你是偏向理性的人, 利用數據與資料佐證而非只是”我覺得滿快就上手了”這種虛無飄渺的形容詞。
  • 第三,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雖然不同於新人面試, 對公司的了解頂多是從網路上查詢而來的資訊, 因為有了在職幾年的經驗, 多少也都會了解公司接下來營運的大方向。盡量蒐集相關訊息, 於問題回答時盡可能的的把這個關聯性建立起來。公司總是希望你是一個對於自己所處產業有所了解與熱情的人, 因此這些背景故事建議可以先花一點時間涉略。
另外, 就是考古題。以前參加過該會議的人都被問什麼樣的問題? 去年的會議形式為何? 蒐集前人的經驗, 多聽總是不是錯的。
最後, 一個簡單的概念想跟各位分享:「凡是積極, 主動爭取。」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太過求表現, 某種程度上 太會”服務”老闆。可倘若今天你是上位者, 也會對較有企圖心、希望持續學習的同仁有較正向的印象分數。積極代表了熱情, 對於自己工作有著向上求精進的態度。主動代表了在乎, 對於自己工作上的一切上心。誰知道呢? 也許就是這樣讓你脫穎而出, 獲得意想不到的機會呢!
祝大家工作上都能順心, 成功的體察上意!
《後記》
參加完這會議後整個人都像被榨乾一樣。全身無力外還有點虛脫腦筋一片空白。粗略算了下, 我的會議時間比規定多出一倍, 其提問時間遠超過表定時間。會後將被提問的問題簡單做紀錄, 順手寫下自己當下的回答。因為沒了緊張的情緒而更能好好地審視自己回答的每個題目。簡單的自我Lesson Learn。
之後會將會收到會議過程中各manager們的筆記與註記, 為了也是要從中了解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畢竟, 人生不會只有這一次面試, 對嗎?
準備120分, 才能行有餘力的用多的20分去應對緊張情緒與一切突發狀況。
0會員
15內容數
紀錄成長故事, 成為自己的共謀者! 也許你能在這找到共鳴! A place records the takeaway from lif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