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的自我擁抱 Part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經歷PTSD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散亂、破碎、擊毀、破裂、混亂、斷裂或分裂等。我們散亂的思考與緊張情緒,全面來襲,無法控制,我們都忘了自身的有限性。
這項練習會幫助我們去感覺,或許在這一年中是你第一次感覺到涵納身體裡所有的感覺
彼得·列文(Peter Levine)解釋說,“這有助於提升我們對身體是容器的意識。容器般的身體,所有的感官感受與感覺都在裡頭。”
透過這練習,讓我們感覺到身體界線,其有助於建立內在的平靜狀態。即使注意力散亂,不知道我們從何開始與結束,甚至是無意識狀態,透過體驗(覺察身體內部),會使我們知道,現在處在空間中的特定位置,這會帶來平靜與放鬆的感覺。
彼得·列文(Peter Levine)繼續說道:“(這項練習)帶來了一種“安定 (settling)”的感覺,(人)則不會那麼感到不知所措。當人們能意識到身體是容器時,情緒和感覺就能感覺到界線,而不會無止盡地漫延。

目標

感覺身體是個容器,安住於我們的容器中。

引導步驟

1. 將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臂下,然後另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臂的上部;你正在給自己一個擁抱。
2. 注意你的身體。
3. 讓自己安住下來;允許自己感受到它的支持。允許自己在容器裡。
4. 觀察,看看你的呼吸、身體感覺以及你在空間中的感覺是否有什麼轉變。看看你是否能和它一起坐一會兒,讓它在出来之前,你對自己和世界的知覺是否有轉變。
5. 您剛剛的練習滋養了你自己,且會幫助你緩解與創傷有關的症狀。
下一個練習 (part 2) 類似於part 1的練習,可時常使用這練習。

參考資料

1. NICABM,國家行為醫學臨床應用研究所,2013年創傷治療網絡研討會系列。
2. https://traumahealing.org/somatic-experiencing-mindfulness/
原始文章: http://www.new-synapse.com/aps/wordpress/?p=207
"Artice and illustrations by Heidi Hanson, The Art of Healing Trauma Blog."〈Heidi Hanson 授權圖文翻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心理沙龍 的其他內容
壓力怎麼來? 尚未覺察(無意識)的信念主導著我們,一層一層不適當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形成堅硬的習慣與反芻思考(rumination)岩石,當這樣的岩石越來越多,散落身體各處,會有過度或不足的生理反應(如過度呼吸、心悸、頭痛、麻木......)、偏誤的知覺與不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這都會影響我們的因應..
按下心理鍵 (psybone) 如同金継ぎ (kintsugi),重組一段突如其來的破碎歷史,不是撿拾覆蓋,而是將裂痕與修復視為生命中的事件。透過粉末狀的金、銀或生漆修補甚至凸顯裂縫的美,這樣的復原過程,逐漸涵納、承載痕跡的不可抹滅性。 創傷的復原過程亦同,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影像」或「情緒」....
當你再次是個孩子時,依然在媽媽的擁抱中長大,但你已經能看見並感受到那是令人不舒服的愛,如凌亂糾結的毛線,你開始有意識地,一條一條梳理開來,手持斑駁的銀針,裡頭是自我同情與理解,陪伴自己繼續解開每一條帶來的椎心之痛。
|引領我們生命前進的,從來不是堅強,而是「脆弱」。 如果我承認這是我父母的錯,那意味著我無能為力。 如果我承認我的父母對我無能為力,那意味著我生命中不再擁有可信賴的導師。 如果我承認我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許可,那意味著我的童年消失了。
|不再否認自我,憐憫童年的自己| 我現在離我的童年好遠,當了父母,再也沒有餘裕可以回到童年的想像,其實才不過短短20幾年光景,我們早已遺忘如何理解孩子,也不想理解內在童年的自己。看見童年的痛苦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是以為遺忘、否認會帶來成長,但那只會讓自己成為不想背叛童年的大人,時而扮演大人的輕鬆...
對生命的控制也是一種創傷經驗 雙手交織緊握,不願放開,如同她生命的樣貌。 她在家排行老大,有2個弟弟。每天按部就班,即使是旁人,也在她的控制範圍內。她習慣搜尋所有的訊息,以便掌握事件的狀況,不容許事情在預料之外,以確保環境(社會,身體,情感等)不會受到太大的衝擊。因為是老大的身分,她也習慣....
壓力怎麼來? 尚未覺察(無意識)的信念主導著我們,一層一層不適當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形成堅硬的習慣與反芻思考(rumination)岩石,當這樣的岩石越來越多,散落身體各處,會有過度或不足的生理反應(如過度呼吸、心悸、頭痛、麻木......)、偏誤的知覺與不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這都會影響我們的因應..
按下心理鍵 (psybone) 如同金継ぎ (kintsugi),重組一段突如其來的破碎歷史,不是撿拾覆蓋,而是將裂痕與修復視為生命中的事件。透過粉末狀的金、銀或生漆修補甚至凸顯裂縫的美,這樣的復原過程,逐漸涵納、承載痕跡的不可抹滅性。 創傷的復原過程亦同,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影像」或「情緒」....
當你再次是個孩子時,依然在媽媽的擁抱中長大,但你已經能看見並感受到那是令人不舒服的愛,如凌亂糾結的毛線,你開始有意識地,一條一條梳理開來,手持斑駁的銀針,裡頭是自我同情與理解,陪伴自己繼續解開每一條帶來的椎心之痛。
|引領我們生命前進的,從來不是堅強,而是「脆弱」。 如果我承認這是我父母的錯,那意味著我無能為力。 如果我承認我的父母對我無能為力,那意味著我生命中不再擁有可信賴的導師。 如果我承認我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許可,那意味著我的童年消失了。
|不再否認自我,憐憫童年的自己| 我現在離我的童年好遠,當了父母,再也沒有餘裕可以回到童年的想像,其實才不過短短20幾年光景,我們早已遺忘如何理解孩子,也不想理解內在童年的自己。看見童年的痛苦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是以為遺忘、否認會帶來成長,但那只會讓自己成為不想背叛童年的大人,時而扮演大人的輕鬆...
對生命的控制也是一種創傷經驗 雙手交織緊握,不願放開,如同她生命的樣貌。 她在家排行老大,有2個弟弟。每天按部就班,即使是旁人,也在她的控制範圍內。她習慣搜尋所有的訊息,以便掌握事件的狀況,不容許事情在預料之外,以確保環境(社會,身體,情感等)不會受到太大的衝擊。因為是老大的身分,她也習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一、改變的開始 這幾天還是持續閱讀:複雜性創傷症候群(CPTSD)一書。 我漸漸感受到心中有什麼東西在翻攪、滾動著,那是根深蒂固深扎於心中的情緒毒瘤之根被鬆動的徵兆! 我慢慢地從書本中大獲啟發和治癒,開始能夠相信,只要啟動自我治癒的療程,我已在這條路上的感覺,每天都會比前一天好一點。 但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解了創傷記憶的概念,並介紹了作者彼得·列文的身體經驗治療方法,強調了程序性記憶在創傷治療中的重要性。此外,還提供了SIBMA模式作為治療創傷記憶的技巧。然而,單靠閱讀這本書可能不夠,因此建議尋求專業幫助。書中的內容偏深,不易理解,但認為理解創傷記憶的運作過程是療癒的第一步。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的作者孫廷沇以「完形療法理論」為基礎,通過察覺和接觸改變思考慣性。文章內容介紹了察覺練習和接觸幹擾的方法,以及接觸寬容的六種方法。這篇文章討論了作者個人的療癒之旅,並且提出讀者應該對自己更加寬容的重要性。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一、改變的開始 這幾天還是持續閱讀:複雜性創傷症候群(CPTSD)一書。 我漸漸感受到心中有什麼東西在翻攪、滾動著,那是根深蒂固深扎於心中的情緒毒瘤之根被鬆動的徵兆! 我慢慢地從書本中大獲啟發和治癒,開始能夠相信,只要啟動自我治癒的療程,我已在這條路上的感覺,每天都會比前一天好一點。 但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解了創傷記憶的概念,並介紹了作者彼得·列文的身體經驗治療方法,強調了程序性記憶在創傷治療中的重要性。此外,還提供了SIBMA模式作為治療創傷記憶的技巧。然而,單靠閱讀這本書可能不夠,因此建議尋求專業幫助。書中的內容偏深,不易理解,但認為理解創傷記憶的運作過程是療癒的第一步。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的作者孫廷沇以「完形療法理論」為基礎,通過察覺和接觸改變思考慣性。文章內容介紹了察覺練習和接觸幹擾的方法,以及接觸寬容的六種方法。這篇文章討論了作者個人的療癒之旅,並且提出讀者應該對自己更加寬容的重要性。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