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學會和疼痛共處,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更有效的方法是先認清疼痛就是此刻你現實中的一部分,
然後再設法改造和轉化這場經歷。

●釋放困難情緒的技巧:

1.察覺你的情緒或情緒狀態。
2.感受它。
3.從這情緒的內在深呼吸。
4.察覺這寬闊感。
5.你是否已準備好要用不同方式去感受。
6.察覺這轉變。

●針對罪惡感和羞愧的解方:

1.認清你身陷疼痛並不是一種過錯。
2.疼痛自有它的進度表。
3.不要因為需要幫忙而心生罪惡感。
4.列出所有你能尋求支援的人。
5.清楚而坦誠地尋求協助。
6.從容接受經濟支助。
7.別老想要照顧別人的感受。
8.要知道你現階段的工作就是康復。

●針對恐懼、焦慮和壓力的解方:

1.了解到恐懼不是一種具有創造力的力量。
2.運用恐懼的標準處理流程:察覺發生什麼事/察覺那些辦法已經奏效/察覺那些事你能作主的事/察覺那些是此刻正順利進行的事/倒數計時,然後從頭來過。

●針對孤立和寂寞的解方:

1.別切割你自己。
2.規劃固定的探訪。
3.嘗試不同的社交管道。
4.善用大自然的撫慰。
5.練習散法正面能量。

●針對難過和失落的解方:

1.把疼痛視為你正在遊歷的一處風景。
2.在絕處總有一線生機。
3.選擇一個全新的意義。

●從疼痛中學到的事:

1.大幅放慢步調。
2.專注活在當下。
3.在心態上放下。
4.疼痛教會我們說不。
5.替我自己發聲,學會向他人求助。
6.對自己和對別人溫柔些。
7.珍惜身邊的小事物。

●療癒,是和你的身體建立新關係。

●你並不是你的疼痛,爭取你人生的主導權。

~莎拉・安妮・夏可莉(Sarah Anne Shockley)
~《學會和疼痛共處,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The pain companion》
#學會和疼痛共處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The_pain_companion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學會和疼痛共處,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金石堂購買《學會和疼痛共處,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9會員
2.1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希都理 的其他內容
★一流的人不是不會感冒,而是他們更注重感冒前的「防感對策」,並且懂得「盡早恢復健康」的方法:「早期發現,早期休息!」
★每天充足的睡眠能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充足的睡眠可以顯著增加人體血液裡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這兩類細胞是免疫力的主要來源,所以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健康且充足的睡眠比吃任何保健食品或藥物都來得更有效且安全。
★一旦代謝好轉,老舊廢物就能排出體外,體重也會跟著變輕。
★所謂「縮時睡眠」,是指入睡後在30分鐘內進入最深度的「非快速動眼睡眠狀態」,能維持一定時間深度睡眠狀態的睡眠。
★我們腦部的重量雖然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
★一流的人不是不會感冒,而是他們更注重感冒前的「防感對策」,並且懂得「盡早恢復健康」的方法:「早期發現,早期休息!」
★每天充足的睡眠能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充足的睡眠可以顯著增加人體血液裡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這兩類細胞是免疫力的主要來源,所以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健康且充足的睡眠比吃任何保健食品或藥物都來得更有效且安全。
★一旦代謝好轉,老舊廢物就能排出體外,體重也會跟著變輕。
★所謂「縮時睡眠」,是指入睡後在30分鐘內進入最深度的「非快速動眼睡眠狀態」,能維持一定時間深度睡眠狀態的睡眠。
★我們腦部的重量雖然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是因為痛苦改變,你才改變, 而是你改變了,痛苦才跟著變。
Thumbnail
痛苦是改變的最大催化劑之一,它有助於每個人的覺醒。 痛苦是一種因選擇和觀點而返回的情緒。在每種情況下對於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難以忍受的臨界點,這因人而異。總是有辦法擺脫痛苦的。現成的工具就在那裡,你只需要知道它們。 讓人格與靈魂對齊是停止一切痛苦的方法。真相是:此刻是完美的!如果你認為並相
Thumbnail
在生活的忙碌與喧囂中,我們常常容易忽視身體發出的疼痛信號。 總以為忍一忍,疼痛就會過去,一切都會自行恢復正常。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身體的痛,若不加以重視,往往不會自己好,反而可能會愈演愈烈。 疼痛,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警報。
Thumbnail
在生命中,我們總會遇見無比難受的事情,也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那麼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我們去面對這樣的難受呢?這篇筆記分享了覺察自己並回到當下、韌性或韌力、在悲痛中的三個應對策略,目的是幫助讀者從逆境中站起來,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面對困難時的心情壓力,以及如何樂觀面對人生挑戰。文章呼籲讀者要保持堅強,並給予了鼓勵和支持。這篇文章鼓勵人們把痛苦留到明天,並表達了作者的支持和陪伴。
Thumbnail
過去的傷痛不應該綁住你前行的腳步。 「我要為不斷告訴自己要堅強的你,鼓鼓掌,辛苦你了。」
Thumbnail
2021.3.19 有時覺得自我療癒是一件痛苦又美好的事情, 要將過去的某個已知的傷口、或封印在心裡某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傷痛赤裸裸的攤開來面對, 如果只清理了部分,除了自己知道還需要鼓起勇氣再持續面對之外,終於被看見的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也會加緊頻率千方百計呼喚你再次去療癒她,
Thumbnail
小時候的經歷教導我們要勇敢面對疼痛和困難,但事實上,真正的力量是在於不怕面對這些挑戰,而是積極面對並克服它們。本文描寫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磨練,並分享瞭如何通過適當的方式來處理痛苦和困難。只有當我們理解痛苦和挑戰都會過去,我們才能真正面對並克服它們。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
Thumbnail
不是因為痛苦改變,你才改變, 而是你改變了,痛苦才跟著變。
Thumbnail
痛苦是改變的最大催化劑之一,它有助於每個人的覺醒。 痛苦是一種因選擇和觀點而返回的情緒。在每種情況下對於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難以忍受的臨界點,這因人而異。總是有辦法擺脫痛苦的。現成的工具就在那裡,你只需要知道它們。 讓人格與靈魂對齊是停止一切痛苦的方法。真相是:此刻是完美的!如果你認為並相
Thumbnail
在生活的忙碌與喧囂中,我們常常容易忽視身體發出的疼痛信號。 總以為忍一忍,疼痛就會過去,一切都會自行恢復正常。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身體的痛,若不加以重視,往往不會自己好,反而可能會愈演愈烈。 疼痛,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警報。
Thumbnail
在生命中,我們總會遇見無比難受的事情,也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那麼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我們去面對這樣的難受呢?這篇筆記分享了覺察自己並回到當下、韌性或韌力、在悲痛中的三個應對策略,目的是幫助讀者從逆境中站起來,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面對困難時的心情壓力,以及如何樂觀面對人生挑戰。文章呼籲讀者要保持堅強,並給予了鼓勵和支持。這篇文章鼓勵人們把痛苦留到明天,並表達了作者的支持和陪伴。
Thumbnail
過去的傷痛不應該綁住你前行的腳步。 「我要為不斷告訴自己要堅強的你,鼓鼓掌,辛苦你了。」
Thumbnail
2021.3.19 有時覺得自我療癒是一件痛苦又美好的事情, 要將過去的某個已知的傷口、或封印在心裡某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傷痛赤裸裸的攤開來面對, 如果只清理了部分,除了自己知道還需要鼓起勇氣再持續面對之外,終於被看見的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也會加緊頻率千方百計呼喚你再次去療癒她,
Thumbnail
小時候的經歷教導我們要勇敢面對疼痛和困難,但事實上,真正的力量是在於不怕面對這些挑戰,而是積極面對並克服它們。本文描寫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磨練,並分享瞭如何通過適當的方式來處理痛苦和困難。只有當我們理解痛苦和挑戰都會過去,我們才能真正面對並克服它們。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