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一次的叛逆期:2歲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腦寶即將兩歲了,許多兩歲的叛逆期徵兆已經一個一個顯露出來了這個時間點的孩子,常被形容為「貓狗都嫌」,也常讓爸媽們傷透腦筋。這個時間點的孩子最常見的特徵包括: #容易突然暴怒或大哭

這時期的孩子 #情緒調節 尚未成熟,仍需要透過大人的指引,不過卻不像2歲以前這麼容易讓大人控制(?!)了。因為2歲時,孩子發展出強烈的 #自主權,尤其是身體有更好的控制,但心智卻尚未發展出「原來你和我會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孩子往往會認為「我有的想法,全世界都與我一樣,你怎麼會不懂?」加上,孩子的 #語言能力 還無法完全表達,所以一急之下,就容易大哭大鬧!

既然孩子的「#同理心」還沒發展成熟,那爸媽們就需要多包涵了,但腦媽還是希望爸媽的 #心理健康,也不希望爸媽強忍到內傷,所以提供一些小撇步希望能幫助父母渡過這個難關喔~

1. #寶寶手語
在腦媽先前的文章中,有提到寶寶手語的好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連結)大約在8個月左右就可以先教小朋友簡單又常用的手語(譬如:喝奶、肚子餓、還要、等一下……)。等到兩歲時,你就會發現寶寶手語能有效幫孩子表達自己。當孩子口語能力還趕不上想要的事情時,就會開始大哭,然後情緒激動起來,就沒有人聽得懂了,但如果寶貝還會有另一種熟悉的語言,那他就多一種溝通管道。

2.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很多育兒專家都有說到,遇到孩子大哭大鬧時,一定要「#同理」他的感受,譬如說:「我知道你很難過/生氣,那我們一起……(做某件事)」。
理解小孩、站在小孩的角度想事情,是非常強大的支持,也能讓孩子情緒變穩定。但是,首先你 #要先知道孩子的情緒是什麼。如果孩子明明是難過,你卻說「我知道你很生氣」,孩子也會覺得這不是真的理解。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大約一歲時,我們可以做「#表情卡」,嬰幼兒最常遇到的情緒為 #開心#難過#生氣#害怕,然後教孩子認識這些情緒(譬如,開心會哈哈哈、難過會想哭哭,或是利用 #繪本 的情境讓孩子瞭解這些情緒的意思)。
大約在1歲半時,孩子就能 #指認情緒(意思是,當父母問「哪個是開心?」孩子會指出對應的卡片,或是當父母問「你今天心情如何?」孩子會指出相對應的卡片),雖然孩子不見得每次都能指認正確,但父母可以從中引導。(這樣的訓練有延伸的好處,如果你的孩子剛好在保姆或托嬰中心照顧,就能透過指認的方式瞭解托嬰的狀況)
到了快兩歲時,遇到大哭大鬧時,我會先抱抱腦寶說:「你不要急,慢慢說,媽咪聽得懂,你可以先跟我說你現在時難過還是生氣嗎?」有次腦寶還跟我說:「很生氣!」,真的讓我印象深刻。

3. #同理孩子
如同前面說的,孩子無法同理別人,那父母就做同理的角色。雖然很多時候,我也不知道腦寶在想什麼,我們可能也無法完全同理,但至少做父母的……我們要「裝」一下。
記得我上面怎麼和腦寶說的話嗎?我說「慢慢說,#媽咪能聽得懂」而不是說「你一直哭,我聽不懂」。

在我們的實驗室裡,我們刻意讓媽媽和18-24個月的小孩分開在不同空間,但是能透過銀幕看到彼此,通常孩子會開始表現 #不安、想找媽媽,然後八成的媽媽都會說:「寶貝,媽咪在這啊,你看得到我嗎?」但寶貝還是哭了。
但當媽媽換成:「寶貝,沒關係,我看得到你,你很好喔,我們一起玩吧!」寶貝就穩定了。
中間的差別就是,父母要去同理孩子的情境,他當然看得到你,但孩子卻不知道媽咪看不看得到他。

這個時期的孩子,不瞭解為什麼大人不理解他,又太急著想溝通,所以才會又哭又鬧,只要我們提供孩子 #安全又容易#表達管道,再加上大人多一點的 #耐心#理解,孩子就會穩定下來囉 :)


▌關於大腦媽媽 ▌

FB:https://www.facebook.com/brainymamaedu

(兒童認知心理學科學家 + 媽媽)的綜合體

畢業於認知神經科學所、視覺藝術研究所,並修習藝術治療、創作、幼兒玩具設計與研究。曾於澳洲Marcs Institute for Brain and Development的寶寶研究室(Baby Lab)擔任交換研究人員,研究寶寶大腦的聽覺與語言發展。目前為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早期學習實驗室(Early Learning Lab, Auckland)博士生,主要研究幼兒的情緒發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腦媽媽的沙龍
30會員
50內容數
大腦媽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26
之前有媽媽問我說「從小學習第二外文好嗎?」「會不會連中文都顧不好啊?」「很多海外的媽媽都不確定一次教兩種語言,孩子會不會都學不好?」 語言這種東西,#當然是越早學越好啊!
Thumbnail
2021/03/26
之前有媽媽問我說「從小學習第二外文好嗎?」「會不會連中文都顧不好啊?」「很多海外的媽媽都不確定一次教兩種語言,孩子會不會都學不好?」 語言這種東西,#當然是越早學越好啊!
Thumbnail
2021/03/19
我們今天來聊聊小小人的情緒吧! 情緒發展就像是蓋房子,地基很穩的話,就能建立更穩固或更好的情緒控管。 我們從小一出生就和父母產生 #依附關係(和父母的親密接觸)、到三歲時能慢慢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需要透過父母就能自己解決情緒問題)
Thumbnail
2021/03/19
我們今天來聊聊小小人的情緒吧! 情緒發展就像是蓋房子,地基很穩的話,就能建立更穩固或更好的情緒控管。 我們從小一出生就和父母產生 #依附關係(和父母的親密接觸)、到三歲時能慢慢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需要透過父母就能自己解決情緒問題)
Thumbnail
2021/03/12
大家應該都知道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在小朋友的階段更為重要,因為睡眠也會影響孩子的 #大腦結構發展、#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語言學習能力 等。
Thumbnail
2021/03/12
大家應該都知道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在小朋友的階段更為重要,因為睡眠也會影響孩子的 #大腦結構發展、#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語言學習能力 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時的我,常常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個半死,深怕媽媽生氣,於是成為照顧大人情緒的孩子(親職化小孩),也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聽著父母的建議長大,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少有自己的意見。 直到有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小時的我,常常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個半死,深怕媽媽生氣,於是成為照顧大人情緒的孩子(親職化小孩),也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聽著父母的建議長大,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少有自己的意見。 直到有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我敢說沒有帶過兩歲幼兒的人,一定無法想像那種讓人理智線斷掉的可怕爆哭。到底要怎麼面對易怒的兩歲兒呢?看看羅寶鴻老師的四個步驟是什麼。
Thumbnail
  我敢說沒有帶過兩歲幼兒的人,一定無法想像那種讓人理智線斷掉的可怕爆哭。到底要怎麼面對易怒的兩歲兒呢?看看羅寶鴻老師的四個步驟是什麼。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作伴】今天要來說說《引導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小方法》 一起扮演孩子情緒的教練,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來看看溝通和教養要注意那些事情吧~
Thumbnail
🙋‍♀️【作伴】今天要來說說《引導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小方法》 一起扮演孩子情緒的教練,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來看看溝通和教養要注意那些事情吧~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中有三個叛逆時期,2-3歲所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表現,稱作「幼兒叛逆期」;7-9歲左右來到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則表現在12-18歲左右,這也是大家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面對這些叛逆期的行為,身為父母親的我們真的很困擾,旁人常會說: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中有三個叛逆時期,2-3歲所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表現,稱作「幼兒叛逆期」;7-9歲左右來到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則表現在12-18歲左右,這也是大家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面對這些叛逆期的行為,身為父母親的我們真的很困擾,旁人常會說:
Thumbnail
隨著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意識時,父母親愈無法控制孩子,就愈容易感到憤怒。 前幾日,我在房間處理公務,婆婆勤勞地在拖地,她從二樓拖到一樓沒多久,就聽見「碰」一聲,是女兒的後腦杓撞地的聲響。 「我特地為妳只拖那邊的角落,妳就是硬要走過去。」婆婆怒道後,先生跟著附和。 這類的事情,經常在家中上演,那些不想孩
Thumbnail
隨著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意識時,父母親愈無法控制孩子,就愈容易感到憤怒。 前幾日,我在房間處理公務,婆婆勤勞地在拖地,她從二樓拖到一樓沒多久,就聽見「碰」一聲,是女兒的後腦杓撞地的聲響。 「我特地為妳只拖那邊的角落,妳就是硬要走過去。」婆婆怒道後,先生跟著附和。 這類的事情,經常在家中上演,那些不想孩
Thumbnail
對於各位認真的父母來說,一定有幫孩子建立 #生活儀式(譬如,睡前先刷牙、洗臉、說故事等等),讓寶貝熟悉並習慣 #流程,可以穩定孩子的 #情緒反應。但是,有時候總會有些 #突發狀況 或是 #特殊行程,有沒有感覺孩子那天通常會比較歡呢?因為這項行程是超出他的預期
Thumbnail
對於各位認真的父母來說,一定有幫孩子建立 #生活儀式(譬如,睡前先刷牙、洗臉、說故事等等),讓寶貝熟悉並習慣 #流程,可以穩定孩子的 #情緒反應。但是,有時候總會有些 #突發狀況 或是 #特殊行程,有沒有感覺孩子那天通常會比較歡呢?因為這項行程是超出他的預期
Thumbnail
前幾天是世界不打小孩日,可愛的衛服部總柴悉心叮嚀各位把麻不要打小孩,但小孩就是講也講不聽啊,用「打」是最快能看到顯著效果的方式,小孩立刻就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了,還有什麼比「打」更有效的方式嗎?
Thumbnail
前幾天是世界不打小孩日,可愛的衛服部總柴悉心叮嚀各位把麻不要打小孩,但小孩就是講也講不聽啊,用「打」是最快能看到顯著效果的方式,小孩立刻就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了,還有什麼比「打」更有效的方式嗎?
Thumbnail
  一歲半至三歲之間,孩子將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哭鬧或生氣在所難免,身為父母的我們當然不應當無止盡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但當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衝突時,我們可以學著陪孩子面對這樣的
Thumbnail
  一歲半至三歲之間,孩子將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哭鬧或生氣在所難免,身為父母的我們當然不應當無止盡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但當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衝突時,我們可以學著陪孩子面對這樣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