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翻譯人必備的 UX 思維

2021/01/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UX (User Experience) 是這幾年非常火燙的關鍵字,從字面上的意思「使用者體驗」可以清楚瞭解 UX強調使用者不論在逛網站、操作 App、使用產品或服務上,希望能確保有順暢且舒服的流程與結果。那麼 UX 的思維是否能運用在翻譯上?
Source: https://looknews.cc/comic/1094545.html

🖌翻譯信條:信達雅


翻譯早年的信條追求「信、達、雅」,其中的「達」被衍生出 Readability (可讀性) 的要求;如果我們再深入想一想「可讀性」除了要求翻譯人具備文字通順,是否也可以有更高層級的 UX 目標: 讓讀者讀起來很舒服

🖌翻譯圈的政治正確性

讀起來很舒服看似很抽象的概念,我舉一個很輕鬆易懂的例子。Covid-19 =「武漢肺炎」,如果社群平台或產品服務內容上出現「武漢肺炎」,九成九的中國用戶應該會爆怒;而許多科技大廠也要求本地化團隊將 “Country” 翻譯成「國家/地區」,也是避免一些用戶讀起來不舒服。

🖌人名翻譯漢化程度

上面幾個例子比較常被視為「政治正確性」,在 PTT上 有一篇文章再討論國外小說/影視以及職棒洋將人名翻譯的本地化程度。經典小說《 Gone with the Wind》書名被譯為《飄》,而翻拍的電影則譯為《亂世佳人》;主角群名字的譯法非常瓊瑤:
郝思嘉(Scarlett O'Hara)
衛希禮(Ashley Wilkes)
韓媚蘭(Melanie Hamilton)
白瑞德(Rhett Butler)
早年台灣閱聽者較少接觸英文,使用偏中式命名邏輯可以讓觀眾有比較好的 UX 享受。台灣市場隨著時代進步,整體社會國際化程度也提升,過於中式譯名反而跟劇情格格不入造成不舒服的 UX 過程。所以目前主流的處理方式採折衷,除了更貼近原本發音,選字上盡量採用百家姓、常見的命名文字或是意譯,此策略可以避免全採用音譯造成「人名的臉盲症」,也不會是全中式譯法造成代入感障礙:
不利多(Dumbledore)
東尼·塔克(Tony Stark)
普(Trump)
灰背(Fenrir Greyback
Source: https://clear-accent.com/2016/challenges-of-translation/
網路科技的發達也讓台灣閱聽者有更多管道接觸對岸「字幕組」的翻譯影片,不難發現兩岸雖屬同文但習慣譯法卻不同,中國譯者習慣採用音譯(中國政府似乎規定媒體內容不準出現外文):
特朗普(Trump)
格雷伯克(Fenrir Greyback

🖌翻譯人的 UX 思維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觀察到,翻譯人確實需要具備 UX 思維。光是翻譯人名就需要洞察民情,做翻譯時有哪些行為可以確保讀者可以享受舒服的 UX 過程:
  1. ㊙️收集各種情境/文化的行話
    許多人常常問說平常會花時間背單字嗎?我都會說只會收集行話
    例如這一句開場白:Your presence honors us”
    *如果閱聽眾是公部門或位階較高,就會翻成「您的來訪讓我們蓬蓽生輝」
    *如果閱聽眾是年輕族群,就會翻成「歡迎來訪」
  2. ㊙️小心 Google 搜尋
    谷歌大神是許多人查資料的必備神器,對台灣譯者而言要非常謹慎選擇資料來源,因為即使內容是繁體但往往是簡體網站直接轉譯過來。兩岸的譯法差異不小,各領域常用行話也不一樣。如果選錯來源,可能會造成負面 UX。
  3. ㊙️雙語詞彙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網提供蠻豐富的專業詞彙查詢,讓翻譯人可以選擇不同領域或情境的選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5會員
55內容數
1.大人學的多語活動與商用讀書會 2.軟性活動介紹:多語品酒/茶/咖啡會、多語沙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