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書寫4【獅子頭】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始終認為,生命的質感來自於經驗的累積,一個人經歷得越多,人生視野就越寬廣,厚度就越紮實,尤其如果在年紀尚幼的時候,就開始嘗試不同種類的滋味,便能越早接受多方刺激,培養生活的品味。
生活,是用來品味的,特別是味蕾的養成。我們一生進食那麼多餐,有多少是細細品味,又有多少是囫圇吞棗,只為了餵飽自己而已?除了日日必吃的家常菜,總有一些大菜--所謂的功夫菜,是為了特殊的節日或事件而存在,諸如過年、端午、元宵、婚宴、尾牙…等等,這些功夫菜,就是日常裡的畫龍點睛 ; 生日蛋糕上裝飾的櫻桃 ; 滷味裡的八角,你不常吃它,但每次它的出現總帶來提味的效果,為平淡的日子灑上驚喜。
我家的大菜並不多,只五、六樣而已。聽爸爸說,以前奶奶曾感嘆,自己空有一身好廚藝,卻沒有太多機會大展身手。不過有一段日子,她是被親戚找去在私人招待所做大菜宴客的,約莫是那時,才有辦法一圓她施展手藝的夢想。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有幸嚐過幾道她的招牌功夫菜,甚至有機會學起來,不至於讓這些佳餚美味失傳,獅子頭便是其中一道。
獅子頭是揚州名菜,它的由來據說起源於隋朝,又名為「葵花斬肉」、「四喜丸子」,可清燉,可清蒸,可紅燒,帶肉帶菜,有乾有湯,既是宴客名菜,也是一般市井小民在年節時特別喜愛的味道。一般來說,獅子頭的體積要大,才能與它的名字相匹配,太小則不夠大器,成了肉丸子。再來,挑選豬肉時必須肥瘦相間,全瘦太柴,嚼而無勁 ; 全肥太膩,怕油的人根本不敢碰,一肥一瘦,才嚐得出飽滿綿密的口感,甚至講究一點的,還會先把絞肉剁過一遍,讓過粗的肉變得更為細緻。而內餡,多常聽到的是荸薺、蔥、薑,甚而有的會加豆腐、蓮藕、香菇等食材,增添咀嚼時的口感。
究竟哪種作法最正宗?其實我不清楚,我只清楚一種作法,就是奶奶的作法,而且我也只認她的作法。可能從小吃習慣了,到別的餐廳館子嚐到的,總覺得沒那麼到位。
她的作法正統嗎?一點都不正統。
那麼,是用了什麼神奇的食材嗎?也沒有。
她甚至還偷天換日地改了食材。我想是因為節省家用的關係,以較為便宜的食材替代,不過這點我從來沒有證實過。
蔡家獅子頭的作法是這樣的:
豬絞肉三肥七瘦,先加點鹽、醬油、米酒抓醃,切洋蔥碎末、些許蔥末、蒜末、薑末進去一起攪拌,等待入味。醃完後裹蛋清,沾取太白粉塑形,顆粒要大,約為手掌大小。這時重點來了,塑形完的獅子頭,必須左右手來回甩打,像是不斷來回拋接一顆球一樣,這個動作能讓所有的食材更為緊密紮實,之後在燉煮的時候才不容易散掉。
外面餐廳的做法通常是先將獅子頭炸過再燉煮,但是一般家庭若要自己在家料理,並不想使用太多油,因此我們家的作法只有以油略煎,直到表層的肉熟了就起鍋丟進湯裡,內裡還是生的,好處是既不浪費油,又能逼出肉汁,最後再將剩餘鍋底的湯汁倒進鍋裡一起燉煮,增添風味。燉煮的容器,我沿襲奶奶的堅持,一定取一只砂鍋,先鋪上幾層洗淨的大白菜葉片,丟些蔥段,再放進一顆顆煎好的獅子頭,倒入開水,加少許醬油、鹽、米酒調味,蓋上鍋蓋,大火滾開後,開小火慢燉個一、兩個小時,讓白菜的甜味慢慢滲進湯裡,與肉汁交織成渾然天成的美味。這種作法,似乎介於清燉與紅燒之間,沒有紅燒勾芡的黏膩,卻保留了清燉的清爽。
原本包在獅子頭裡的洋蔥碎末,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後,早已與絞肉化為一體 ; 以大白菜為基底的湯頭滲了肉汁,更顯鮮甜。白菜、絞肉、洋蔥,堪稱美妙的金三角。每當掀開鍋蓋那一剎那,肉香四溢,迎面而來,都不知道該先攻肉,還是先攻湯,還是先攻那燉到軟爛的白菜。正當猶豫之時,裡頭的料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樣樣消失了!哎~餐桌如競技場,其他的獵食者哪會跟你客氣呢?
其實獅子頭的作法並不難,食材也極單純,只是耗時,若燉的時間不夠久,便無法得到絕佳的風味。好的食物需要時間的淬煉,好的味蕾也是。有些事情,急不得,也無法快,一切只待水到渠成,就像那細火慢燉的獅子頭,在簡單中展現不凡。
HY.T
HY.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