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舒國治老師的文章,不論是方格子的「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或者是今年出版的【理想的下午】一書(詳見備註一),就覺得「啊!真是淋漓暢快!」原來生活可以這樣過啊!除了從心理學知識出發之外,原來也可以單純從怎麼遊蕩、怎麼生活來體悟人生的美。以一頓飯為例,單單享受一頓飯,從專注地備料到切、煮、燉、炒,到最後的品嚐、下肚,無一不是生活之美;以散步為例,在自家附近的巷弄遊走,試著繞行於不同幽徑,賞玩不同街道風景,則無處不天堂。讓我不禁回憶起之前去峇里島遊玩的一段時光,雖只有三五天,但那短短的假期時光,真是我人生的寶藏。
突然想起大學時曾在一堂「生涯規劃」的課上進行「生涯幻遊」(詳見備註二),當時想像的是30歲的自己,不知是巧還不巧,本獅去年正逢三十大關,今年若過完生日就將至31,最近不禁頻頻回顧這三十年來的自己過得好不好?過去三十年過得還滿意嗎?現在30邁向31的自己又過得如何呢?當初大學時期進行「生涯幻遊」時想像的30歲的工作與生活,有50%的願景已於過去幾年實踐過了,但後來因為實踐過後實在覺得不怎麼快樂,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實則身心倦怠,就像鞋子很漂亮但不合腳、一直磨腳一樣,主人始終還是會把鞋子丟掉的,所以那50%的生活模式後來就被我放生掉了!30%的願景正要在今年實踐,算是人生當中最美的spark。剩下20%,因為認清現實,知道這輩子永遠都實踐不了,所以也已心甘情願向現實低頭,不再強求自己努力去追尋了。
總括來說,十年前20歲的自己所想像的30歲的自己,真正可能達成的夢想藍圖居然只剩30%,至今30歲的自己不禁苦笑:20歲的自己真是不諳世事啊!過於天真爛漫了啊!也罷。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雖然只活過了三十年,但至少在這三十年間的歷練與累積,讓我對於「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實際可以達到的生活」兩者間的差距可以平衡到越來越接近了,對自己也越來越接納了。如此甚好。
或許外界有人看我過得不算太好,甚至有些慘淡,或有人猜測我應該過得不錯,感覺「看起來」很厲害,但不論別人怎麼評論,我內心倒是蠻坦然自得的。也許有人覺得我「很年輕」,也許有人覺得我「菜味很重」,也許有人覺得我過於叛逆、自我中心,但那都無所謂,我覺得自己已經走到黃小琥唱的「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自己做決定」的人生階段,當然很多時候會感到痛苦、受傷,但也相對淡然地面對,因為知道人生中的痛與傷是必然,也都會日漸度過;當然偶有開心、雀躍之時,我會相對地珍惜,學著深刻感受與記憶,因為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有一兩件事讓自己感受到開心,就會心存感激。
自問:為何不再繼續實踐當初20歲時所擬定的夢想藍圖?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好像就漸漸放棄掉青春時期的夢想?為什麼你現在的夢想跟當初的版本差距有點大?為什麼你寧可過_____的生活而放棄掉_______的生活?(例如:為什麼你寧可過流浪接案的生活,而放棄有穩定收入又相對多金的生活?) 我會回答說:因為天命(Maktub)。一個人的天命在哪裡,只有他自己能體會。而且個體的天命會隨著年歲增長,有不同的體悟,每個階段也都會幻化為不同的任務。了解者恆瞭解之,不解者恆不解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需要百分之百了解另一個人的道理。但若可以在不言說的情況下就被懂個一兩分,就已彌足珍貴,也值得珍惜。
備註一:《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一書,是舒國治老師的作品,早在2000年就有遠流出版的版本,新經典又於2021年出版「二十周年全新版」,將31篇寫遊蕩、寫生活也展現美學的散文收錄其中。
備註二:「生涯幻遊」是一種引導個人進入冥想,想像未來生涯規劃圖像與願景的助人技巧。可用於生涯課程或團體活動帶領,幫助成員了解自己內心渴慕的生涯藍圖。
備註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常提到「Maktub」一詞,為阿拉伯文,意思是「Already Written」,中文即是「命定」或「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