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學生的下課時間是師長管教學生的方式之一。不過其中牽涉到了孩子身心平衡發展,因此有許多疑慮,因此教育部也修法保障學生的
我是一個愛玩的孩子,因此有休息、娛樂、放鬆的時間、都令我雀躍不已。因此,對於「被處罰而剝奪下課時間」總是令我懊惱不已。在四十五分鐘的專注學習後,經研究顯示:必須先休息,讓大腦整理資訊後,才能接受新的刺激。這也表示下課對學習的效能是不可或缺的。但對於某些老師「下課管教」的作法,是否有待改進呢?
學習活動是整體性的,因此為了培養「健全人格」的「全人」教育,其實管教是沒有上下課之分的。不過重點在於管教的目的及方法。目的在於使學生的品行越趨完美,協助他成為更好的人,但如果管教過當或刻意針對特定學生或特定事項,可能因傷其自尊心而得到反效果;而方法則要恰當,若用冷笑熱諷的姿態、聲情和調,或過度剝奪學生下課時間及上體育課的機會,除了傷其權益,也會脫離教育的初衷——培養健全的人格。
而學生的行為若是嚴重脫序,像是抽煙、打架、霸凌、危害校園安全,教師仍可實施一般正向管教措施,以糾正學生及不恰當的行為。
對於學校管教的方法,我偏好循循善誘,代替無理的大聲咆哮;以身作則,代替打罵教育。這樣的管教方式可以避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可以間接的以「身教」、「境教」教導學生凡事都要冷靜思考、理性面對,並練習友善的使用語言。就算自己比較有道理,也要好好說話。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培養品格及知識。雖然品格教育在台灣的教育文化中不是最受重視的,不過我們還是要盡一己之力慢慢的使「全人教育」更完善。在學校中,只要透過孩子和老師的努力、理性面對歧見、妥善的溝通、凡事要在他人立場思考,放下主觀的成見,我相信衝突與不諒解便能減少,教育成果將更為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