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感覺像是時間流淌加快一樣,每個禮拜都瞬間就過去了。疫情期間,給了自己一個與世隔絕的理由,我覺得自己像在一個繭裡面,慢慢脫去過去慣性加給我的形貌,算是一個不是太難受的,迷惘但卻不迷惑的某種形式上停滯、無動靜的時期。我開始狂追動畫跟買遊戲來玩,發現自己的淚腺變得好像挺發達的,很容易看動畫動不動就淚流滿面。
最近雖然對生活也有許多領悟,但是卻沒什麼寫文章的靈感,也許是因為生活過得太安逸,缺少了刺激與前進的動力。在這樣的過渡期裡,由於不在汲汲營營地追求什麼,失去了方向感,不再需要任何覺悟的我,我發現自己也變得平凡。我開始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想要生小孩、為什麼會想要把希望跟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開始理解人的軟弱無力,也成功顯化「屏棄紛爭」的現實。(在我搬回家跟媽媽住之後,除了剛開始有一些摩擦之外,其實我還蠻驚訝就算在疫情期間,我也沒什麼跟媽媽吵架。在網路上就算跟以前做一樣類似筆戰的事情,得到的回應也都莫名很溫和,話說以前都沒有過。)或是突然覺得有小自己很多歲的弟弟妹妹感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以前我絕對不會想要有弟弟妹妹),這期間雖然沒做什麼事,但體驗很多都在我的過去的人生預期之外。
雖然仍然喜歡跟人連結,但我總覺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強烈的欲求,脫離給自己的規範之後,反而不知道要怎麼跟別人互動。我開始變成了以前自己最不喜歡的那種人,訊息愛回不回,人又會突然聊一聊突然消失那種。以前很愛在ig上發文的我也突然變得沒有發文的欲求,原來我以前對回訊息的積極性、有那麼多話想講、那麼多文想要發,都只是因為我如此想要被別人看見跟認同。希望別人認可我不尋常的體驗與對世界的看法跟理論,但當這種欲求消失之後,我反而沒什麼話好說,彷彿失去了個性一般,現在的我好像怎樣都好。(也突然理解為什麼有人說聰明的人不容易過得幸福)
或許過去自己大部分的行動都是來自於制約,而制約塑造了我的個性,置入了不真正屬於我的執著與欲求。某種程度上,我或許正在慢慢摒棄不屬於自己的個性,我想這大概才是與外界完全切分開,成為個體的自我萌芽的開始。我記得我以前去算紫微的時候,算命師跟我說我的命盤裡面朋友宮破了30年,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特別記得這點,直到29歲生日之後進入了這個「繭期」,我才開始理解其中的緣由。其原因,也跟我過去強烈的自我框架,與無法理解、體諒或允許平凡有關。(最後破這一年可能就在摸索自己的新樣貌跟定位吧?)
在去年10月之後,我一直在摸索何謂「前進」。在形式與行動之下,我根本找不到答案,因為不管選擇什麼、做與不做,只要我內心仍對某個結果抱持著執著,我就一直無法有任何的突破感。直到我發現前進,不過只是一種不愧對自我的選擇與感受,堅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的道路上,捨棄無法與這條路並行的人事物,跟日文裡面所使用「道」這個詞的精義緊緊相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4.0K會員
471內容數
我是誰不重要,我的文字有帶給你什麼比較重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4D嬋娜 的其他內容
「我覺得無所謂了,無論是他們對我做了什麼,或我覺得如何。但這並不是原諒,而是對自己的遭遇失去興趣了,如此而已。」《by古古from致不滅的你》 探尋著生命的答案,我可能一直都想成為特別的人,拼命的想在各種體驗裡面獲得某種神聖或至高無上的意義。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公,有自己的掙扎、自己的選擇
內心的洞被補起來之後,我開始對事情的感受跟想法也漸漸開始改變。我這幾天三刷排球少年這部動畫,第三次看這部動畫深深地被感動,但感受卻並不是像看完進擊的巨人那樣,特別的強烈(或是有受傷的感覺)。我發現我過去在追劇的時候,如果劇情朝向我不想要的方向發展時,我就會開始無法理解角色的選擇跟內心的轉折。這也顯
期望,就是一種想要扭曲事物原本樣貌的一種強烈的能量。這種強烈的能量也可以轉譯成很多不同種形式:希望、投射、追逐、挽回.... 沒有期望,到底是什麼感覺呢?這對幾週前的我似乎還是很難想像,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突然開竅了。而是在我真正將自己與這個世界切割完成的那瞬間,我可以完全地信任自己的感受,不再
原來內在沒有洞需要補的感覺是這樣啊,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這樣的感覺。 雖然我過去一直腦袋都能理解什麼是「不要把愛情當成生活的重心」,但是我10年以來都一直研究著感情關係,就是因為我想要得到一段身心靈高度連結的感情。所以我幾乎這10年來都一直不斷地想要搞清楚關係跟感情是怎麼運作的。但是我也如同一
我大約在5/21號的時候收到了我新買的電鋼琴,自從那天之後,我應該每天都花5個小時左右在練琴(應該只有5/27那天沒有練),然後大約另外五個小時在看音樂理論或是音樂娛樂相關的影片。我大約花了3-4天把以前學了5-6年的鋼琴的手感找回來。今天我媽有點憂心的問我:「你要去比賽喔?」似乎是覺得我明明沒有
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系統中所吸收到的,都是去觀察萬物發生的現象。例如玻璃摔了會破,為什麼玻璃摔了會破?因為玻璃組成成分的結構性質,那又為什麼這個成分有這樣的性質?為什麼水不硬?石頭沒辦法喝
「我覺得無所謂了,無論是他們對我做了什麼,或我覺得如何。但這並不是原諒,而是對自己的遭遇失去興趣了,如此而已。」《by古古from致不滅的你》 探尋著生命的答案,我可能一直都想成為特別的人,拼命的想在各種體驗裡面獲得某種神聖或至高無上的意義。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公,有自己的掙扎、自己的選擇
內心的洞被補起來之後,我開始對事情的感受跟想法也漸漸開始改變。我這幾天三刷排球少年這部動畫,第三次看這部動畫深深地被感動,但感受卻並不是像看完進擊的巨人那樣,特別的強烈(或是有受傷的感覺)。我發現我過去在追劇的時候,如果劇情朝向我不想要的方向發展時,我就會開始無法理解角色的選擇跟內心的轉折。這也顯
期望,就是一種想要扭曲事物原本樣貌的一種強烈的能量。這種強烈的能量也可以轉譯成很多不同種形式:希望、投射、追逐、挽回.... 沒有期望,到底是什麼感覺呢?這對幾週前的我似乎還是很難想像,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突然開竅了。而是在我真正將自己與這個世界切割完成的那瞬間,我可以完全地信任自己的感受,不再
原來內在沒有洞需要補的感覺是這樣啊,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這樣的感覺。 雖然我過去一直腦袋都能理解什麼是「不要把愛情當成生活的重心」,但是我10年以來都一直研究著感情關係,就是因為我想要得到一段身心靈高度連結的感情。所以我幾乎這10年來都一直不斷地想要搞清楚關係跟感情是怎麼運作的。但是我也如同一
我大約在5/21號的時候收到了我新買的電鋼琴,自從那天之後,我應該每天都花5個小時左右在練琴(應該只有5/27那天沒有練),然後大約另外五個小時在看音樂理論或是音樂娛樂相關的影片。我大約花了3-4天把以前學了5-6年的鋼琴的手感找回來。今天我媽有點憂心的問我:「你要去比賽喔?」似乎是覺得我明明沒有
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系統中所吸收到的,都是去觀察萬物發生的現象。例如玻璃摔了會破,為什麼玻璃摔了會破?因為玻璃組成成分的結構性質,那又為什麼這個成分有這樣的性質?為什麼水不硬?石頭沒辦法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2023年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與挫折,我逐漸學會放下負面情緒並重新梳理自我。在這段自我發現的旅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和人生的意義,最終邁向成為我想要的自己。這段經歷雖然艱辛,但卻也讓我發現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並在過程中遇見愛與希望。
其實我在認知功能下降、社交退縮以前大概在國一時曾經很沉迷各種講外星人的文章,還有什麼地心人,我還想說地下有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可以去那邊生活。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一個我開始想逃避這個社會的一個心情吧,到後來國三就突然執著一件跟家人的事情而嚴重失眠,到現在沒好過,也社交退縮,成了繭居族,認知功能則是下降,雖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Thumbnail
  從何時開始我慢慢地放下對寫作的熱愛呢?當我再度鼓起勇氣,決定開始執筆時,這個疑問逐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引領著我,去追尋答案吧!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去年底讓自己的生活多點嚐試,接觸了新的行業「直銷」。後來發現和自己的性格及價值觀有些衝突。思考後決定放下,往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出發。 在身邊的人看來,這段時間的自己完全變了個樣,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結束了與外界世界的碰撞,之前加入的朋友群也無預警的解散了。原本忙碌卻充實的生活,貌
Thumbnail
就像曾經在每個孤單的晚上、午夜夢迴並忍不住獨自痛哭時,藏在心底裡最深處的渴望那樣……
Thumbnail
2022.2.14 又沉寂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裡許多體驗快速的來到生命中,有時覺得體悟到了些什麼,想寫文章分享時又覺得似乎還經驗的不夠多、不夠完整,也沒有想靜下心來寫的心情,而接連不斷出現的人事物持續不斷的蹦進來….,於是一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從前一篇文章到現在,人生好像轉了好幾轉,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2023年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與挫折,我逐漸學會放下負面情緒並重新梳理自我。在這段自我發現的旅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和人生的意義,最終邁向成為我想要的自己。這段經歷雖然艱辛,但卻也讓我發現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並在過程中遇見愛與希望。
其實我在認知功能下降、社交退縮以前大概在國一時曾經很沉迷各種講外星人的文章,還有什麼地心人,我還想說地下有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可以去那邊生活。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一個我開始想逃避這個社會的一個心情吧,到後來國三就突然執著一件跟家人的事情而嚴重失眠,到現在沒好過,也社交退縮,成了繭居族,認知功能則是下降,雖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Thumbnail
  從何時開始我慢慢地放下對寫作的熱愛呢?當我再度鼓起勇氣,決定開始執筆時,這個疑問逐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引領著我,去追尋答案吧!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去年底讓自己的生活多點嚐試,接觸了新的行業「直銷」。後來發現和自己的性格及價值觀有些衝突。思考後決定放下,往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出發。 在身邊的人看來,這段時間的自己完全變了個樣,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結束了與外界世界的碰撞,之前加入的朋友群也無預警的解散了。原本忙碌卻充實的生活,貌
Thumbnail
就像曾經在每個孤單的晚上、午夜夢迴並忍不住獨自痛哭時,藏在心底裡最深處的渴望那樣……
Thumbnail
2022.2.14 又沉寂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裡許多體驗快速的來到生命中,有時覺得體悟到了些什麼,想寫文章分享時又覺得似乎還經驗的不夠多、不夠完整,也沒有想靜下心來寫的心情,而接連不斷出現的人事物持續不斷的蹦進來….,於是一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從前一篇文章到現在,人生好像轉了好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