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與朋友的聊天中,我提到自己常常腦袋放空,朋友說:「我不知道放空是什麼感覺? 只要醒著的時候,我的頭腦就不停地運轉著,想著給客戶的成品應該如何呈現? 想著如何讓銷售量更好? 想著要幫家人準備的東西? 直到睡著那刻大腦都在忙碌著。」
當下朋友說的話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為這個沒有好好休息的大腦感到辛苦了,但另一方面又感受到被我過度放空的大腦不也在啜泣著。
「想」與「思考」 意思似乎差不多,但其實想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或進入事情的裡層一小部分,想,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像是我們在通勤時看到路上各式各樣的汽車,發現很特別的車型,心裡想著這部車真可愛,但並沒有注意到自己正在看著這部車,這樣的想法很快地又飄走了。思考則是會進入事情的深層,看到事情的樣貌與架構,知道自己腦中正在整理某個想法,做著某件事。
因為我大多時間停留在「想」,漸漸地進入到有點放空的狀態,越來越少有意識地思考與觀察,當我好幾次察覺到不舒服感時,才會發覺自己的生活模式似乎產生問題。
一天中約有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在交通巔峰時刻,不知不覺安全到達目的地;在每日例行事項中,不知不覺沒有失誤地完成了;在晚餐時刻,吃了一桌豐盛的菜,也與家人聊了一些話,這些似乎是在我沒有「專注於當下」,感覺到自己「活在此時此刻」的狀態下完成的,就像是過了一天經歷了一些事,但對中間的過程卻是沒有感知的。
大腦就像是一部電腦,將我們每天固定會做的事自動化,幫我們慣性地完成很多事,好好善用這樣的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好習慣,或是自動性的避開一些危險,但錯誤的使用可能造成不舒適感,過多的自動化就如同自己已經不是身體的主人,任由慣性動作去生活著,彷彿一個沒有生命的人。
雖然說適當的放空能在腦中激盪出創意或新想法,但一天中太多的時間放空,長時間下來會發現「我」這個個體漸漸消失,今天看到了什麼? 感受到了什麼?覺察到了什麼?對某件事的想法是什麼?都在我無意識的狀態下走過了這個過程。
但人是渴望成長的,當一天下來腦中沒有得到刺激,就會感受到不舒服感,彷彿揹著重重的軀殼過日子,沒有了靈魂,感受不到完整的我,在放空與專注能取得一個平衡點才能讓身心感到舒適。
另一個狀態也是在放空時會出現的,每當我們在不思考事情,任由腦中思緒飄來飄去,進入無意識狀態時,過去不愉快的事、未來那些令我們擔憂的事會在此時湧出,這些吵雜的聲音逼得我們陷入一種匱乏與憂鬱。
短暫的讓腦袋放空是有助於大腦去得到適當的休息,過多繁雜的訊息能在這時候進行整理,有時會因此碰出一些自己沒想到的點子,解決了心裡的困惑。但過多時間的放空會讓腦中出現很多負面的想法,甚至會將負面想法誇大化,讓情緒走向憂鬱。
有意識地察覺很重要,當我從放空中清醒發現我的擔心不見得會發生,事情並非這麼嚴重,外頭的世界仍和諧著,只是腦中出現的負面話語在洗腦著我,此時才漸漸放下那些困擾著我的事,而驚訝到這段放空之旅居然對我的影響這麼大。
「專注內在」是可以學習的,有時日子過著過著就會忘記要好好生活,透過專注取回人生的主導權,改善目前的生活習慣,或是在「冥想」時將思緒再拉回自己身上,讓那些負面的想法不再湧上來反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