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譯者贈書的前幾天碰巧滑到臉友的狀態,提到對於接受的痛苦。大意是說我都已經這麼痛苦了,為什麼還有人要我接受痛苦,不是應該要盡力讓自己變好嗎?白白接受的話,我不就會更痛苦了嗎?
這本書剛好回應了這些問題。接受痛苦不會讓你的痛苦消失,卻能讓你自由。
《接受的藝術》當中我很有感的一句話。
對了這本書的內頁是有套色的!博客來有放內頁試閱,超級美!
也許,痛苦有90%是你的心創造的
不如意的事每天都會發生:下雨害得你上班遲到,家人對你情緒勒索,遙遠國度的天災人禍讓你對世界失望。通常人的第一反應會是「我要加油,我要解決讓我痛苦的問題根源,我要努力擺脫這些負面情緒」,於是你為自己製造了第二重痛苦,因為很多時候,你想解決的「問題」是沒辦法按照你的期望被解決的。你想要的是尖峰時段路上沒車,想要伴侶永遠把你放在第一順位,想要世界立刻和平,但這些都不是你能改變的事。
不管再怎麼努力,所謂的「問題」依然存在,結果你反過來責備自己,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自己這麼沒用?直到有一天氣球爆掉,讓你墜入更痛苦的深淵。
其實最讓你痛苦的,大多是你為自己製造的第二重痛苦。
不過「接受」兩個字說來簡單,實際要做才發現談何容易。《接受的藝術》作者憑藉深厚的心理諮商經驗,淬煉出簡易的三步驟ACT練習;只要短短三個句子,就能逐步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終有一天,能帶領自己踏上內在平靜與自我蛻變之地。
(咦不小心進入了編輯推書模式)
翻譯難題:「中國名言」,到底是哪句名言?
對我來說,翻譯心理療癒書有個滿特別的挑戰,就是如何傳達療癒感。雖然這類書籍的用字遣詞多半不會太艱深,卻有一種很難形容的和煦氛圍;如何以淺白的文字表達出恰到好處的溫柔,有時候還挺難的。
有趣的是,不少自我療癒書受到東方思想影響,會援引與佛學、禪學有關的用語或寓言故事,甚至是中國俗諺或名言。
譯者看到這些俗諺其實很頭痛,因為轉化成英文之後面貌難免改變,很難馬上想到作者指的是什麼句子,萬一沒附上出處就更慘,只能通靈。
比如《接受的藝術》裡面就丟了這麼一句話出來:Wherever you go, go with your heart. 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網路上常見的心靈雞湯文,結果底下標註Confucius(孔子),看得我滿臉問號,原來孔子還講過這種心靈雞湯。(有人要猜嗎?答案放在最下方*。)這句話在網路上考倒一票網友,但我難免有點懷疑,會不會是什麼心靈小語被以訛傳訛成孔子。
西方的塞翁
作者還引用了一個東方寓言故事,容我摘錄片段: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農夫,某天他的馬走失,聽到消息的鄰居過來探視,同情地說:「真是倒楣。」農夫答道:「也許吧。」
隔天老農夫的馬回來了,還帶著三匹野馬。鄰居驚嘆:「真是走運!」老翁答道:「也許吧。」
看到這邊是否覺得很眼熟?對,這應該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吧,但為什麼跟我印象中的「塞翁失馬」有些微妙的不同?來看看《淮南子》的原始版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原本的台詞是「此何遽不爲福/禍乎」,大意是「這怎麼不是好事/壞事呢」,但英文版把它直接簡化成「也許」(maybe);而且還擅自說塞翁是務農的,《淮南子》明明只有說他「善術」(精於術數,差不多就是命理占卜吧)。天知道作者究竟是從哪裡看來的版本**?我把這個不知名版本再翻成中文,也可以算是一種back translation嗎?
附註
*目前網路上公認的最佳解是「既來之,則安之」,倒是很符合本書「接受」的題旨。
**《接受的藝術》作者沒有標註這個故事的出處,如果把英文版的其中幾句拿去Google,會發現有人說這是佛教禪宗故事,有人說是道教故事,而且像民俗傳說一樣已經發展出不同版本,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