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以德報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文講到孔子是不主張以德報怨的,因為人家刻意對你做出些不好的事,你還要感激他,還要嘻皮笑臉對他,完全沒有是非黑白,底線模糊;那麼,對方會怎樣看待這個傻瓜?

不過,《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老子卻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老子這句話,明顯地跟孔子不一樣。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何解老子卻說要報怨以德呢?

其實,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哪個「怨仇」還沒形成之前,就該以小治大,以少應多,別忽略平時的「小」與「少」哪些隱微不顯的事,它可以化解大怨大恨的。比方說,平時吃一點小虧無所謂,守柔處下,避免積小怨成大恨,這叫做以「德」來報之、來正視之。與此同時,又讓對方知道你已經察覺,又讓對方知道你是有底線的,只是不明說出來而已,別以為我是傻瓜,彼此要適可而止,別得寸進尺。這才是老子的「以德報怨」。

換言之,老子的「以德報怨」與孔子的「以直報怨」,其意相近,只是老子在事發前,已經防微杜漸;而孔子在事發後,才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

不過,有些人事的問題,不是能防微杜漸,就能防的;也不是在事發後而以「直」、以公義來看待,就能化解哪個「怨」的。以筆者的人生經歷,能防微杜漸固然好;否則,若人事不在自己所控的話,事後還是要「以直報怨」的。至於能不能化解哪個怨,則隨緣,平常心看待。放下所有怨恨,與自己和解,過些對自己有意義的生活,甚至做些有貢獻的事。這比報不報來得簡單、來得現實、來得心安!

(寫於2022年4月3日)
下一講:路,是人行出來的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4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Thumbnail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Thumbnail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阿崴閱讀-人生迷惘時,就問老子 不是以道德經內的各個篇章去研讀與應用。而是作者透過他自己的人生不同階段的歷程,困頓與突破,結合了道德經中的些許段落有的人生思考。所以非常容易閱讀,也不經發現竟然是由日本人來著作的書籍,讀來也無違和,同時印證了古老的智慧的確有它歷久不衰的價值。
Thumbnail
阿崴閱讀-人生迷惘時,就問老子 不是以道德經內的各個篇章去研讀與應用。而是作者透過他自己的人生不同階段的歷程,困頓與突破,結合了道德經中的些許段落有的人生思考。所以非常容易閱讀,也不經發現竟然是由日本人來著作的書籍,讀來也無違和,同時印證了古老的智慧的確有它歷久不衰的價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