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以德報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文講到孔子是不主張以德報怨的,因為人家刻意對你做出些不好的事,你還要感激他,還要嘻皮笑臉對他,完全沒有是非黑白,底線模糊;那麼,對方會怎樣看待這個傻瓜?
不過,《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老子卻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老子這句話,明顯地跟孔子不一樣。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何解老子卻說要報怨以德呢?
其實,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哪個「怨仇」還沒形成之前,就該以小治大,以少應多,別忽略平時的「小」與「少」哪些隱微不顯的事,它可以化解大怨大恨的。比方說,平時吃一點小虧無所謂,守柔處下,避免積小怨成大恨,這叫做以「德」來報之、來正視之。與此同時,又讓對方知道你已經察覺,又讓對方知道你是有底線的,只是不明說出來而已,別以為我是傻瓜,彼此要適可而止,別得寸進尺。這才是老子的「以德報怨」。
換言之,老子的「以德報怨」與孔子的「以直報怨」,其意相近,只是老子在事發前,已經防微杜漸;而孔子在事發後,才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
不過,有些人事的問題,不是能防微杜漸,就能防的;也不是在事發後而以「直」、以公義來看待,就能化解哪個「怨」的。以筆者的人生經歷,能防微杜漸固然好;否則,若人事不在自己所控的話,事後還是要「以直報怨」的。至於能不能化解哪個怨,則隨緣,平常心看待。放下所有怨恨,與自己和解,過些對自己有意義的生活,甚至做些有貢獻的事。這比報不報來得簡單、來得現實、來得心安!
(寫於2022年4月3日)
下一講:路,是人行出來的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俗語說:有愁不報非君子。但又說:怨怨相報何時了?那麼,究竟要報?還是不報? 香港有些人正在討論究竟要不要捐款給菲律賓災民,許多媒體都以人道立場贊成捐款,說一件事還一件事,不要那麼小器。說真的,要是以前曾經幫過我做家傭的,我都會捐助給她們。 人有怨仇於你,該報?還是不報? 下一講:老子的以德報怨
昨晚跟一對基督徒夫婦共膳,席間自然就提到基督教與儒家的共通的地方,當中就講到寬恕。 孔子有個學生,他人很聰明,反應很快,口才非常好,曾經出使遊說別國而替魯國解圍(當然他也很會做生意)。所以,他有時候也看不慣腦筋比他慢的人。他就是子貢。 那麼,是否所有人孔子都會寬恕的呢? 下一講:以德報怨?
睇人,其實都是一門學問。女子睇錯人,就很容易嫁錯郎,因而悔恨終身。用人不察,說不定就被二伍仔出賣。睇人,不容易啊!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孔子在睇人這方面,提供了三個步驟: 孔子說:用這三個步驟去睇人,去分析其正或邪,他又怎能掩藏得了!他又怎能掩藏得了呢! 下一講:寬恕之道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俗語說:有愁不報非君子。但又說:怨怨相報何時了?那麼,究竟要報?還是不報? 香港有些人正在討論究竟要不要捐款給菲律賓災民,許多媒體都以人道立場贊成捐款,說一件事還一件事,不要那麼小器。說真的,要是以前曾經幫過我做家傭的,我都會捐助給她們。 人有怨仇於你,該報?還是不報? 下一講:老子的以德報怨
昨晚跟一對基督徒夫婦共膳,席間自然就提到基督教與儒家的共通的地方,當中就講到寬恕。 孔子有個學生,他人很聰明,反應很快,口才非常好,曾經出使遊說別國而替魯國解圍(當然他也很會做生意)。所以,他有時候也看不慣腦筋比他慢的人。他就是子貢。 那麼,是否所有人孔子都會寬恕的呢? 下一講:以德報怨?
睇人,其實都是一門學問。女子睇錯人,就很容易嫁錯郎,因而悔恨終身。用人不察,說不定就被二伍仔出賣。睇人,不容易啊!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孔子在睇人這方面,提供了三個步驟: 孔子說:用這三個步驟去睇人,去分析其正或邪,他又怎能掩藏得了!他又怎能掩藏得了呢! 下一講:寬恕之道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