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my best v.s. commit myself.

2022/05/0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新創的日子,隨著組織規模越大,越有引入績效制度的需求,不光出於管理的角度以降低客製薪酬討論的溝通成本,員工們也希望有明確的指引與回饋,包括什麼標準是符合預期、不符預期或超乎期望,那相對應的獎懲機制為何。
在引入制度的過程中,不免要碰到一些反彈,比方說過去BD部門並沒有具體規範客戶開發、流量增長的量化數字,而當開始與組員視覺化的在訂定績效目標時,就會得到「因為不確定性太高,很難達成」的聲音。第一次碰到這樣的聲音,我感覺自己的回應不是做得太好,我去順應安撫組員的不安全感,說盡力就好。而我應該做的是嘗試運用工具,讓組員在達到公司績效目標的同時,也達到他的個人目標(比方說bonus),藉此來激勵組員面對不確定性。
盡力就好,應該是在事後檢討的時候因為真的做得足夠了,或許才出現的一個詞彙,而不是在目標設立之時就拿來安撫自己。
想想除了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從小到大考試、申請留學學校、找工作,這些都是自己只能盡力準備而無法預期結果的事情,然而因為做這些事情與自己息息相關,通過考試、申請上理想學校、被理想公司青睞的慾望與驅動力,於是願意用各種資源來提高通關的可能性,這個過程,是commitment。
在讀「外商CEO內傷的每一天」,有一個片段我覺得很有畫面又很激勵人,是作者在和總公司的上司訂定業績計畫時,上司說「我相信妳,一定可以做到的!」,作者說「那我做到,獎金的事情你也要做到哦!」,上司說「沒問題,我會盡所能地為妳爭取獎金!」,作者就很生氣的跟老闆說「什麼盡所能?你要我破斧成舟,但你只有盡所能?如果你盡量,那我只能盡量;如果要我拿出決心,你也要拿出決心!」
這是Try my best跟commit myself的差異。
不管是訂定個人目標或是部門目標,面對不確定會不會發生的成果,拆解問題、使用資源來提高達成目標的勝率,為自己全力以赴,才是該做的事。
2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