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食物不好吃,好吃的食物不健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速食一向被視為肥胖的兇手(之一),因為,肥胖流行病學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愈常吃漢堡炸雞薯條,肥胖的風險就愈高。但是,這樣的《速食=肥胖》趨勢,卻從沒有臨床試驗資料可以確認。

在這個很有趣的臨床試驗,受試者是成年男性與女性各10位,入住美國NIH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臨床試驗中心,試驗分組:(1組)連續14天三餐速食、高度再製的食物;(2組)連續14天三餐原形食物。

然後,在完成14天的試驗後,檢驗體重改變之後,(1組)換吃原形食物,(2組)換吃速食,再執行14天。所以,這20位受試者,都依序體驗了14天速食,和14天原形食物,這樣,同一個人就可以比較不同食物對體重的影響。

每個人每餐的用餐時間一小時,可以任意進食,直到自己停止用餐,就好像限時的吃到飽餐廳。結果顯示:

• 計算平均每天攝取的熱量,吃速食比原形食物多了大約500大卡;
• 累計14天的體重改變,吃速食多了約1公斤,吃原形食物少了約1公斤;
• 每天攝取的營養素熱量,吃速食比原形食物:碳水化合物多了280大卡、脂肪多了230大卡,蛋白質則沒有差異;
• 統計進食的速度,吃速食比原形食物多(快)了17大卡/分鐘。

所以,吃速食真的比較容易變胖!

速食的食物熱量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口感好、鬆軟好吞嚥,所以會吃比較快,自然就吃比較多。

想要斷食減肥的人,下次吃速食之前,請記得這個臨床試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周博士的沙龍
15會員
73內容數
生命只是一個隨機過程 Life is a random process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苦難中自己找樂子 You have to live, you have to die, and you have to pay tax.
周博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05
雖然168斷食的平均每日攝取熱量比卡路里限制多了155大卡(1665 vs 1510大卡),但是體重卻少了1.92公斤。也就是說,168斷食讓你實際上享受更多食物,但減重的效果更好。
Thumbnail
2023/11/05
雖然168斷食的平均每日攝取熱量比卡路里限制多了155大卡(1665 vs 1510大卡),但是體重卻少了1.92公斤。也就是說,168斷食讓你實際上享受更多食物,但減重的效果更好。
Thumbnail
2023/09/03
唯一可能治本的是瘦瘦筆,每星期打一針,可以讓你的身體維持在「吃飽」的狀態,降低進食喝水的慾望,但這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
Thumbnail
2023/09/03
唯一可能治本的是瘦瘦筆,每星期打一針,可以讓你的身體維持在「吃飽」的狀態,降低進食喝水的慾望,但這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
Thumbnail
2022/08/13
任何「吃XX減肥」的說法,只要那個「XX」帶有熱量,那就是火上加油。
Thumbnail
2022/08/13
任何「吃XX減肥」的說法,只要那個「XX」帶有熱量,那就是火上加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寫在文章之前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過人體消耗熱量的三個途徑,接下來這篇文章分上、下兩部份,著重講一下兩個可以在無意中影響減肥最大的部份,「食物熱效應」與「非運動性產熱」 食物熱效應與減肥的關係 上一篇文章有說過食物熱效應與身體的關係,而我們也知道了身體對於攝取的食物需要花費能量去消化它們
Thumbnail
寫在文章之前 我在上一篇文章說過人體消耗熱量的三個途徑,接下來這篇文章分上、下兩部份,著重講一下兩個可以在無意中影響減肥最大的部份,「食物熱效應」與「非運動性產熱」 食物熱效應與減肥的關係 上一篇文章有說過食物熱效應與身體的關係,而我們也知道了身體對於攝取的食物需要花費能量去消化它們
Thumbnail
實驗期的減重效果非常顯著:每個人平均減了13.5公斤,或每星期減1.35公斤(一般建議的減重速度是每星期0.5公斤)。
Thumbnail
實驗期的減重效果非常顯著:每個人平均減了13.5公斤,或每星期減1.35公斤(一般建議的減重速度是每星期0.5公斤)。
Thumbnail
書裡提到,商人為了讓我們買更多,吃更多,會在實驗室裡測試出糖、鹽、脂肪的最佳比例,好讓我們吃了再吃,對食物產生無止盡的慾望。 除此之外,還會運用多種心理策略,使我們生活周遭植入暗示,認為我們就應該不斷的吃。 書中提及我們與實務之間的關係,列為以下幾點
Thumbnail
書裡提到,商人為了讓我們買更多,吃更多,會在實驗室裡測試出糖、鹽、脂肪的最佳比例,好讓我們吃了再吃,對食物產生無止盡的慾望。 除此之外,還會運用多種心理策略,使我們生活周遭植入暗示,認為我們就應該不斷的吃。 書中提及我們與實務之間的關係,列為以下幾點
Thumbnail
知識爆炸的現在,種種飲食和運動法往往讓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選擇與執行。如果你也有這種困擾,那很推薦看看這本《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
Thumbnail
知識爆炸的現在,種種飲食和運動法往往讓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選擇與執行。如果你也有這種困擾,那很推薦看看這本《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
Thumbnail
減肥第13天 昨天的體脂彷彿曇花一現,今天又回到胖子行列,繼續努力吧!
Thumbnail
減肥第13天 昨天的體脂彷彿曇花一現,今天又回到胖子行列,繼續努力吧!
Thumbnail
減肥沒那麼容易,每塊肉都有它的脾氣 ... 總之,體重設定值決定了我們可以增減設定值的百分之十左右的重量,因此減肥與意志力關係不大,與你吃了什麼東西?吃了多少則關係甚大,因此吃對東西,相對重要;除吃之外,多睡一點睡飽一些;增加肌肉量,都對減輕體重有一定的幫助。問題是:知易行難,減重是長期的過程,因此
Thumbnail
減肥沒那麼容易,每塊肉都有它的脾氣 ... 總之,體重設定值決定了我們可以增減設定值的百分之十左右的重量,因此減肥與意志力關係不大,與你吃了什麼東西?吃了多少則關係甚大,因此吃對東西,相對重要;除吃之外,多睡一點睡飽一些;增加肌肉量,都對減輕體重有一定的幫助。問題是:知易行難,減重是長期的過程,因此
Thumbnail
無論你是小孩還是大人 無論是你要減重 還是一般飲食 你一定一定會聽過 「不要吃速食/不要吃加工品」 那為什麼呢? 你一定會回我 因為不健康,會水腫 還有嗎? 今天把最新的資訊告訴你 讓你 講出來,做得到   什麼是加工品 加工品(processed foods) 簡單來說就是將原型食物 經過人
Thumbnail
無論你是小孩還是大人 無論是你要減重 還是一般飲食 你一定一定會聽過 「不要吃速食/不要吃加工品」 那為什麼呢? 你一定會回我 因為不健康,會水腫 還有嗎? 今天把最新的資訊告訴你 讓你 講出來,做得到   什麼是加工品 加工品(processed foods) 簡單來說就是將原型食物 經過人
Thumbnail
請問以下何者為是? 晚餐不吃可以幫助減肥。 反正早上沒食慾,不吃早餐剛好可以減肥。 高纖高蛋白的午餐,可以幫助減肥。 先別急著回答問題,先參考以下這兩篇在2021年1月份Nutrients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再下決定。 根據日本大阪大學的世代研究中發現,不吃晚餐會造成體重增加。總
Thumbnail
請問以下何者為是? 晚餐不吃可以幫助減肥。 反正早上沒食慾,不吃早餐剛好可以減肥。 高纖高蛋白的午餐,可以幫助減肥。 先別急著回答問題,先參考以下這兩篇在2021年1月份Nutrients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再下決定。 根據日本大阪大學的世代研究中發現,不吃晚餐會造成體重增加。總
Thumbnail
許多人在經過運動瘦不下來的挫折後,多數人又繞回來從飲食下手,少吃一點、只吃一點,透過「節食」來減肥。 不過,這個方法在實際執行面上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熱量會守恆,但你的食慾可不會!
Thumbnail
許多人在經過運動瘦不下來的挫折後,多數人又繞回來從飲食下手,少吃一點、只吃一點,透過「節食」來減肥。 不過,這個方法在實際執行面上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熱量會守恆,但你的食慾可不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