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與「新聞報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究竟是「新聞報道」?抑或是「新聞報導」?

說來有點兒費勁,因為現時香港兩家老牌電視臺都用「新聞報道」;加上近六、七年來,坊間的實用文練習都用前者,所以許多中文教師都用「新聞報道」,這並不叫作約定俗成,而是不假思索而跟風。

其實,在十多年前(距今已近三十年了),「無線」一直都沿用「新聞報導」,其後才改用「新聞報道」。

近日在澳洲閱讀一些免費中文報章,嚇然一驚,哪些報章都用「報導」這個詞。難道這叫作「禮失而求諸野」?

究竟是「報道」?抑或是「報導」?

首先,自三十年代白話文通行的時候,大家都用「報導」這個詞,一直沿用了好幾十年。「新聞報導」的「導」,含有引導與啟導的意思;換言之,當咱們接收到一則新聞報導時,很自然會受到那報導所引導或啟導,亦即受到那報導所影響。

舉個例子:報導謂「放寬深圳戶籍人士來港」,接收者可能會聯想到樓市會暢旺,又或使到零售業會轉旺,又或……。這就是受到那報導所引導或啟導。

至於「報道」的「道」,則含有說、講、言的意思。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胡說八道」、「娓娓道來」。換言之,「報道」則只說、只講、只告訴,但不含引導與啟導的成分。不過,試問新聞報導,又怎會不左右接收者的思維或價值判斷?

然而,為什麼現在許多地方都用「報道」?這大概是受到內地的影響。在大陸是用「新聞報道」的。

那是否錯用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太玄了!

如果不算錯的話,理由是「道」通「導」。如《論語》有「道之以政」(以政令來引導)。

如果說是錯的話,很簡單,內地的新聞報道的「道」,是讀dǎo,即讀「導」,而不是讀dào,也就是不讀道理的「道」。那麼,既然內地「報道」仍然讀成「報導」,就更加肯定應用「報導」。

也許有人會說報道的「道」是「導」的簡化字吧。不是。「導」的簡化字是「导」。

各位,你有勇氣去正本清源嗎?

謹識於二零零九年四月三日於澳洲
後語:今晚心緒感觸,慨嘆現今的中文字詞,龍蛇混雜,於是整理一些關於大陸用詞的舊文。希望大家堅持用正詞,特別是身為教育工作者,你們是下一代的防線啊!

孔子說:「政者,正也」;老朽則曰:「正者,政也」。

2020年12月11日舊文整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dai zhongshi ye-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7/06
謝謝提供這幾個字的讀音,的確都是錯的,將來我會多注意哪些字在大陸的讀法。謝謝!
傳義(R_Z_)-avatar-img
2022/07/05
人民國與民國的文字語言越來差異越大. 現今中華民國地區的文字\發音\用詞,除去參進台灣地區的方言,大部分保留民國年代的,因為年長一輩的國語課文就是用民國初年作家的文章. 但人民國許多字的讀法變了,除了版主本文說到的"道"讀ㄉㄠˇ,其他像"提\堤"都讀"ㄉ一","酵"讀"ㄐㄧㄠˋ,"淆"讀"ㄒㄧㄠˊ,"曝"讀"ㄅㄠˋ","迫"擊砲讀"ㄆㄞˇ..... 中共除了把字改了之外,為何那麼多字的讀音也改了,我一直想不通.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5會員
83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3/25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2025/03/25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2025/03/23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2025/03/23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2025/03/21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2025/03/21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許多人在面對新聞報導時,往往以直覺為主,蹭恨為主,喜惡為主,只要犯上自己高道德標準的事件就開始言之鑿鑿地數落一番,一旦發現是錯的就怪新聞及當事人誤導報導,新聞報導跟風事件行之有年,最常見的就是公眾人物的八卦緋聞事件和經濟民生事件,到底是社會大眾縱容新聞媒體坐大跟風報導還是新聞媒體失去了專業,現
Thumbnail
  許多人在面對新聞報導時,往往以直覺為主,蹭恨為主,喜惡為主,只要犯上自己高道德標準的事件就開始言之鑿鑿地數落一番,一旦發現是錯的就怪新聞及當事人誤導報導,新聞報導跟風事件行之有年,最常見的就是公眾人物的八卦緋聞事件和經濟民生事件,到底是社會大眾縱容新聞媒體坐大跟風報導還是新聞媒體失去了專業,現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近年來,我們熱衷於談論「媒體識讀」的重要性,即是指閱聽人認識、思辨、批判媒體的知識和能力。新聞媒體存在的目的及核心意義,不外乎是擔任監督政府的角色,並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分析和傳遞資訊給社會大眾。迅速傳遞的訊息及多元的觀點幫助我們與世界接軌,使我們能用更寬廣的角度、態度作出對事情的判斷。
Thumbnail
近年來,我們熱衷於談論「媒體識讀」的重要性,即是指閱聽人認識、思辨、批判媒體的知識和能力。新聞媒體存在的目的及核心意義,不外乎是擔任監督政府的角色,並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分析和傳遞資訊給社會大眾。迅速傳遞的訊息及多元的觀點幫助我們與世界接軌,使我們能用更寬廣的角度、態度作出對事情的判斷。
Thumbnail
報導文學就是紀實文學,不像新聞報導的資訊較片面,但又不如歷史紀傳的長篇。報導文學運用文藝寫作的手法,揭露曾被社會短暫關注的真實事件或人物,是具有撼動社會價值觀的文學體裁。 於今,報導文學逐漸式微,早在民國六◯~七◯年代,報導文學曾是台灣文學裡十分重要的文類。當時報紙副刊,作家們上山下海進行採訪,主題
Thumbnail
報導文學就是紀實文學,不像新聞報導的資訊較片面,但又不如歷史紀傳的長篇。報導文學運用文藝寫作的手法,揭露曾被社會短暫關注的真實事件或人物,是具有撼動社會價值觀的文學體裁。 於今,報導文學逐漸式微,早在民國六◯~七◯年代,報導文學曾是台灣文學裡十分重要的文類。當時報紙副刊,作家們上山下海進行採訪,主題
Thumbnail
說到新聞稿的撰寫,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自己並非從事公關工作,似乎和媒體溝通有點兒距離。不過,在這個「全員行銷」的年代裡,你如果可以懂得一點媒體公關的原理,甚至會寫新聞稿的話,也可說是多了一項優勢!
Thumbnail
說到新聞稿的撰寫,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自己並非從事公關工作,似乎和媒體溝通有點兒距離。不過,在這個「全員行銷」的年代裡,你如果可以懂得一點媒體公關的原理,甚至會寫新聞稿的話,也可說是多了一項優勢!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香港六月推逃犯條例,引起了大型的示威遊行,不同的民眾都發起了行動去回應逃犯條例,無論是在社交媒體、報章、網上的資訊、新聞都彌漫著一陣緊張的氣氛,社會各界議論紛爭各持分者 今篇文章,不是要說怎樣看逃犯條例、警民衝突,而是提出如何去憑證傳媒資訊的真偽。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香港六月推逃犯條例,引起了大型的示威遊行,不同的民眾都發起了行動去回應逃犯條例,無論是在社交媒體、報章、網上的資訊、新聞都彌漫著一陣緊張的氣氛,社會各界議論紛爭各持分者 今篇文章,不是要說怎樣看逃犯條例、警民衝突,而是提出如何去憑證傳媒資訊的真偽。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理解新聞室中的「影像」與「文字」— — 攝影操作手冊1 (舊文重貼)大約兩週前,我從訂閱的新聞媒體電子報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走進了「接近真實」的北韓》,點開之後便感到有點生氣;我因為標題、引言及照片,進一步點擊去閱讀文章,打開之後發現是一篇兩個媒體共同合作發佈的文章,更直白地說這是交換文。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理解新聞室中的「影像」與「文字」— — 攝影操作手冊1 (舊文重貼)大約兩週前,我從訂閱的新聞媒體電子報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走進了「接近真實」的北韓》,點開之後便感到有點生氣;我因為標題、引言及照片,進一步點擊去閱讀文章,打開之後發現是一篇兩個媒體共同合作發佈的文章,更直白地說這是交換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