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筆記法拆解古典老師日課143 "好奇心,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古典老師用自身的讀書經驗破題,描述為什麼明明讀一本書就夠,仍願意多讀幾本,把事情複雜?比如讀《行為設計學》時,會聯想到《OKR》這本書——提出“為什麽我明知做一件事就夠,還忍不住嘗試更多?”
一、 預判核心內容
提到「好奇心」會讓我想到小孩子,也會聯想到成年人的好奇心,通常帶點功利性質,像是爲解决問題而閱讀等等,然而,當我把好奇心與功利性質輕易做連結後,卻忘記兩者間的問題,比如,古典老師提出的,明明已經可以解决問題了,為什麼仍願意花時間去嘗試?
二、記錄講解邏輯
01 好奇心帶來的好處
作者提出他對好奇心的觀察:古今之大成者是對一件事好奇,爲解開一個謎題越走越深,走的越深也就越寬廣,慢慢天開地闊,他所追尋的一件事,帶他去見世界上所有的事,這是世界上最純然的好奇心。
02 好奇心來源及可能問題
作者引用兩本書來定義好奇心:《故事》麥奇說:好奇心是人類對於於“找到答案”和“認知閉合”的智力需求,也是《粘性》原則的體現——“知識缺口”帶來持續的注意力。
並用案例,提出好奇心可能引發的問題,比如,抖音一推會展現另一個知識缺口,導致人們刷刷刷,時間就經過了……
03 一般人與牛人的區別
提出問題後,緊接著用區分出一般人與牛人的好奇心:
一般人是圍繞著無數個問題,不斷橫向學習,期待一次學完所有相關知識,但在知識爆炸時代,無異是用勺子裝水,學不完的;牛人則是圍繞一個問題,尋找知行合一的閉環——向深處走,向事上練。
04 大腦的Bug:完美主義和僥幸思維
指出為什麼會有過度橫向學習的原因:
完美主義:要完全收集與理解所有資料才做決定。
僥幸思維:發散思維,試圖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但所有的方法都需要練出來。
05 總結
再次呼應開場,當作透一件事,這件事會帶你去所有的世界。
三、啓發/疑問
01 啟發
這篇文,讓我想起費曼的父親對費曼說的,即使你知道鳥的名字,你依然對它一無所知、這篇文,讓我察覺,我並不清楚好奇心,我很好奇:為什麼人會對有些主題好奇,而對有些主題漠不關心?(好想查資料,哈哈)
完美主義與僥幸思維,則讓我想起,之前要系統性、完整地去學習一個主題,所以上了幾個老師的課程。後來發現課程文案中所謂的系統化學習,指的是,系統化學習——老師所體悟的知識,而非系統化學習該領域的知識。
而當我缺乏知識體系或實務經驗時,很難靠聆聽把老師的知識內化,需要透過練習來內化,所以,我現在會選擇 能讓我行動起來的圈子,就如同古典老師說的,向事上練,練習始終是重要的。
四、提煉模型
本文模型有用到學習閉環:輸入→內化→輸出→迭代,意思是學習知識後,要透過練習、實作,將抽象理論落實於實際場景,再透過實際問題迭代理論。
而反覆提及要做好一件事,因為透過做完一件事,所能掌握的不在是單點,而是有機會將點—連線—成面,看待事物從個體到系統,湧現的系統思維能夠遷移,帶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就好比,半山腰與山頂看到的風景截然不同。
五、運用場景
目前在學習透過SS卡或文字梳理知識,想搭建個人知識體系,開始日更寫作後,因為要輸出會產生更深入的問題(別人看到輸出的文章,也會問更多問題),自己的好奇心變得比較集中,完美主義和僥幸思維也下降很多,看起來能夠透過輸出導引好奇心,將注意力放在我想放的領域,
用輸出做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