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壯年(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來想要下標題叫「慢活壯年」,去敘說因腳傷之後生活變得走路極慢、動作極慢、思考遲緩、工作步調卻不見得緩慢的生活步調。但後來想想,一直聚焦在腳傷上,也是蠻乏的,人生除了腳傷之外仍舊有很多面向,標題還是換一個好了!
  因應先生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遠流出版),我把本篇文章下標題為「哀樂壯年」。既是哀樂壯年,就代表有哀有樂,以下這篇先記錄一下壯年生活的「哀」,下篇再來記錄壯年生活的「樂」,也不失為開展往後人生的沉澱、反思與指引。
  首先定義一下「壯年」的年齡為30-44歲,再大一點到45歲以上,就可以稱為「中年」了。我蒐集壯年生活的資料的樣本,包括自己,也包括身邊可以觀察得到的所有親友、同儕、同事們,甚至是長輩們回顧過往壯年生活的經驗。那我們就先來談談壯年時期的「哀」吧!
  如果不談理論,從我的個人經驗與對周遭人的觀察來看,壯年「哀」的是許多人生階段性任務都同時進行,容易忙得焦頭爛額。哪些人生階段任務呢?工作賺錢到能夠經濟獨立、自力更生或第N桶金的程度,並且找到適合的另一半交往並結婚,達到事業的里程碑,看房、租屋或買房、繳交孝親費等等,搬家、入住新屋、生小孩、撫養小孩,是大家陸陸續續都在進行的階段性任務。若你是上有老或下有小的壯年族群,壓力更是沉重,單要照顧年邁甚至生病的父母,或單要去撫育、照顧小孩,光是以上的選項二選一,經濟、體力、精神上的負荷就相當可觀了,更別提有一部分的壯年們更是兩者兼具,要同時照顧長輩與小孩,根本沒太多心思與時間好好善待自己。
  有結婚的壯年們,不外乎要處理的就是婚姻關係、婆媳關係或姻親關係、親子關係、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等家庭相關議題,還有很現實的工作、撫養與照顧、財務管理等問題;沒有結婚的,也需要面對原生家庭關係、克服工作挑戰、進行財務管理議題,另外包括:是否要維持單身?要如何找到適合的對象?如何擇偶?還得開始研究起婚戀市場的走向、趨勢,講得世俗一點,就是想辦法「銷出」自己或增加配對與交往的成功率。不管有無結婚,因著年齡增長,壯年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感受到自己的體力與肌耐力下滑,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皺紋變多、白髮增生、皮膚越來越暗沉、視力越來越差、記性變不好、代謝漸漸代不出去,如何進行個人身心健康的管理?如何安排往後的醫療規劃?這些議題也都需要花時間考量。到底有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呢?Well……
  如果我們回歸理性一點,來談談理論的框架,壯年時期的我們需要完成哪些心理角色任務呢?參考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30多歲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大概就是關心他人、與人連結,重點大致就是婚姻與友情這兩種關係。如果與他人(也包括另一半、朋友或同事)關係不好,可能就會感受到沒有歸屬感,孤單感就油然而生。如果人生走到40歲以上,核心目標會漸漸轉移到創造新產物、培育後進(或後代)、關心社會事務上了。如果此時生產力不太充沛,無法承擔較多家庭與工作上的責任,恐怕就會自覺頹廢,容易感覺自己似乎進入停滯狀態的危機中。
  那在工作的表現上,從理論出發,我們在壯年期的任務可能是什麼呢?以生涯規劃大師Super的理論來看,壯年期大都處在工作的穩定期,應該已經找到自己適合的專業領域穩定紮根,實踐自己在專業上的價值,並富含創造力,可以根據我們在領域內的基礎去發想、創造更多獨創的點子或產物,甚至會謀求晉升、跨領域結合,去拓展我們的人脈,實踐個人專業上的價值,發揮我們對社會的影響力。但如果在壯年期的工作發展上遇到阻礙,很可能就會面臨離職、失業、轉職、被裁員、調職、工作輪調、降職等議題,需要重新探索個人內在,重新思考當下與未來期望的職涯方向,甚至若遇到的職業阻礙較大,就會需要花一段時間沉澱、重新整理自己,我把這段時間稱為「過渡期」,每個人經歷的過渡期次數與長短都不一,透過過渡期,我們會重新覺察自己的優勢、劣勢,重新思考究竟自己是誰、自己想做什麼,更進一步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各位讀者看到這裡,恐怕頭都昏了吧?沒錯!壯年時期的任務就是相當龐雜,要做跟可以做的事情真的非常多。如果在這麼繁忙的情況下,無法進行妥善的時間管理,無法善加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就容易讓壯年期在一陣忙亂與疲累中度過,辛苦一點的還會經歷burnout(工作過勞、職業倦怠)。嗚呼哀哉!以上是壯年時期的「哀」。
  幸好,壯年時期也會有值得我們紀念的美好時光,下一篇,我們就轉換一下心情,來談談壯年時期的「樂」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實說,本來結婚前其實沒有很能體悟結婚的意義。 反而是因為結婚後自己摔傷、行動不便之後,才漸漸體會到那可能是什麼......
雖然就醫過程中,有看到人性的黑暗,但也同時在復健、坐輪椅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少路人甲乙丙、工作同仁以及親友、醫療人員的真誠關懷與溫暖。種種經驗加總起來,心情複雜,彙整成幾則心得,略記一二如下。 最後,由衷地希望自己可以深深記得這些體悟,即便傷好後,也別忘了以上這些重要的領悟。
最關鍵也最重要的是,follow our heart,找個時間讓自己沉澱下來,問問自己未來一年、三到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最想要專心投入或鑽研的領域是什麼,只要夠勇敢地去問自己,真誠地面對自己,傾聽我們內在的聲音,我確信我們一定能得到回應,就更能確立我們的calling!
身為大貓迷,今年很早就搶下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的票,奔赴高雄衛武營去觀賞這齣經典大作。獅子王這部作品,小時候的我看過迪士尼的動畫,成人後的我看過2019年「真獅版」電影,今年七月份則是看第三種形式-百老匯音樂劇。每次看完獅子王,都有不同的體會,想透過文字紀錄一下......
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早晨吧! 受傷的你,或對於很多事情都不能釋懷的你,就讓自己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早晨吧!
老實說,本來結婚前其實沒有很能體悟結婚的意義。 反而是因為結婚後自己摔傷、行動不便之後,才漸漸體會到那可能是什麼......
雖然就醫過程中,有看到人性的黑暗,但也同時在復健、坐輪椅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少路人甲乙丙、工作同仁以及親友、醫療人員的真誠關懷與溫暖。種種經驗加總起來,心情複雜,彙整成幾則心得,略記一二如下。 最後,由衷地希望自己可以深深記得這些體悟,即便傷好後,也別忘了以上這些重要的領悟。
最關鍵也最重要的是,follow our heart,找個時間讓自己沉澱下來,問問自己未來一年、三到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最想要專心投入或鑽研的領域是什麼,只要夠勇敢地去問自己,真誠地面對自己,傾聽我們內在的聲音,我確信我們一定能得到回應,就更能確立我們的calling!
身為大貓迷,今年很早就搶下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的票,奔赴高雄衛武營去觀賞這齣經典大作。獅子王這部作品,小時候的我看過迪士尼的動畫,成人後的我看過2019年「真獅版」電影,今年七月份則是看第三種形式-百老匯音樂劇。每次看完獅子王,都有不同的體會,想透過文字紀錄一下......
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早晨吧! 受傷的你,或對於很多事情都不能釋懷的你,就讓自己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早晨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三十到四十歲,是人生的「中場休息」時間。對許多人來說,這階段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焦慮、迷惘,各種滋味湧上心頭。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小孩的教育費壓得喘不過氣,職場上也面臨著後浪推前浪的壓力,不少人開始懷疑人生,感嘆:「難道這就是我人生的全部了嗎?」 別慌!人生的劇本,自己可以改寫。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三十到四十歲,是人生的「中場休息」時間。對許多人來說,這階段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焦慮、迷惘,各種滋味湧上心頭。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小孩的教育費壓得喘不過氣,職場上也面臨著後浪推前浪的壓力,不少人開始懷疑人生,感嘆:「難道這就是我人生的全部了嗎?」 別慌!人生的劇本,自己可以改寫。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