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調適]星期一憂鬱症候群!心理師分享三個小撇步讓Blue Monday調皮不搗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星期一總是讓人感到很沒力,充滿工作壓力的一週又開始了!會議、報告、執行規劃、代辦事項、例行工作等,每件事情都這麼理所當然地進入我們生命中,也理所當然的讓我們感受到焦慮,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呢?每個人都會有星期一症候群嗎?還是只有我特別嚴重呢?
身為人類都會產生集體的擔心,但每個人焦慮的程度與方式卻不相同

星期一症候群是集體人類共有的擔心,焦慮則為個人潛意識下的產物

  用榮格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集體人類的擔心」,意思是台灣急促步調的生活中,星期一有著象徵努力勞動的開始,就好像我們大腦裡面有一個大鐘,開始「咚咚咚~~」的敲響,告訴我們要繃緊神經,準備開始工作囉!於是我們身體會進入一種警戒的狀態,好應付每週突發狀況或是各種狗屁倒灶的事情,維持我們的工作運作。
  而關鍵就在這邊,當每個人大腦工作鐘「咚咚咚~~」敲響之後,觸發我們「焦慮anxiety」會發現雖然都知道要工作了,但人們存在著差異性,於是乎每一個人緊張的程度不一樣,有的人覺得星期一還好,有的人卻憂鬱得不要不要。
  針對這種焦慮程度的差異性(尤其焦慮高到影響身心健康),榮格認為「焦慮有個人化的解釋意義」;也就是在集體文化下的憂鬱星期一,還有個人差異的憂鬱存在,而這個憂鬱是影響我們過得好不好的關鍵。比方說越是認真負責的人、越是完美主義的人、越是害怕犯錯的人,相對焦慮感會更高,這種「負責、完美、犯錯」的關鍵字,就是個人化的東西,可能源自小時候父母怎麼管教我們,從小成績就很好不允許自己沒有考100分;從小是長女長子,被期待要幫忙父母並給弟妹當榜樣;或是從小獨生子女,常受到他人注目陷入既想被關心又擔心自己出糗等。
  這些個人客製化的心情,都是屬於潛意識中的「情結」,情結可以想像成一個隨時會爆炸的氣球,「擔心自己沒有做被責備」就會讓氣球不斷充氣,而如果沒有想到好法子來停止充氣或是幫氣球洩氣等,就會很害怕氣球會爆炸!到時一切都會完蛋,不敢想像後果會怎樣!
  這份焦慮的心情高於我們的理智(意識層面)時,就會讓我們的表現下降來提醒我們身體要休息、放鬆、甚至暗示自己犯錯的來有一個台階下,但理智層面又不允許自己犯錯,因此就變成天使惡魔在打架,這個打架過程就會很消耗我們的能量,也就形成星期一憂鬱症候群。

三個小撇步幫助我們整合身心,維持好的工作效能

一、在習慣中增加暗示,讓自己能放鬆工作
  那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降低焦慮呢?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是我們幫自己加油打氣最好的充電站,成就感能舒緩我們心中對自己沒把事情做好「我很糟糕」的念想,尤其若在工作中有「實際可見的」成果,會更能讓我們肯定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想要有好的實際成果,讓身體保持適當的壓力是最有效果的,壓力太多太低都不好,若是壓力太大時,能透過一些方式來給身體暗示或儀式,傳達給潛意識中的「情結」讓自己稍微穩定一點,比方說「喝咖啡」、「上廁所」、「抽菸」等,在每天的習慣中加入一點「我正在放鬆」的念想,不需要特意去鼓勵自己或強化精神,只需要讓身體知道我做證件事情的時刻,是能夠「安心放鬆」的就好,多次練習後,能讓身體感到穩定而進入工作模式。
二、規劃預計而非必定的工作計畫,增進能力控制感
  在工作模式中也能安排工作計畫來降低焦慮,譬如一週工作日誌,寫下預計要執行的內容,能提升對工作的控制感,是大眾普遍使用的方式,而在要點在於「預計工作」跟「必定完成工作」能夠區分界線,避免讓自己陷入完美主義迷思,提升控制感反而成為壓力,因此在目標訂立的方式要特別留意,以「小目標」、「具體可行」、「詳細闡述」,規劃兩週內的執行計畫,讓自己看了有工作充實的滿足,達到「我的能力能受我控制的體驗」。
三、設立努力分數,讓自己能走得更長遠
  而在執行工作計畫過程裡有一組常見的焦慮大魔王,稱為人格面具persona與陰影shadow,也是一種光明與黑暗的概念。簡化來說當我們在日常中習慣讓戴上光明的面具(persona)與他人互動來保持生活彈性,當這種表層人格發揮得太好時,會勾起我們人性潛藏的叛逆來平衡自己而形成陰影shadow,陰影會像黑點點一樣覆蓋光明讓我們自己打架,目的是告訴我們自己要適可而止要休息一下,而若沒有意識這兩股力量的平衡,害怕面對叛逆的自己不休息而繼續用正向來掩蓋它,就會被正向背後所帶來的壓力反彈,導致被壓力淹沒。
  因此,能給自己一個努力的分數當作防呆機制,避免無上限的自己的大腦當機,以「夠盡力」替代「不可能達到的100分」,當一個「夠好的人」而不需要當一個「處處完美的人」,每個人有黑暗面或不夠好都是很正常合理的,真誠面對自己的挫折與疲憊感進行調節,才能走得更長遠。

厭世不會帶來問題,用自我整合避免故度焦慮

  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集體敲鐘要大腦工作的潛意識」,讓每個人知道要動起來囉!這些預想中的耗能都會讓我們的心情厭世疲倦,而若刺激太過度時就會焦慮憂鬱,此時就能做一點身體暗示與工作規畫來讓身體放鬆,也避免太過正向讓自己無法休息。
  透過這樣的內在整合,能降低星期一症候群的影響,避免形成一種過度焦慮或憂鬱疾病,讓厭世歸厭世,還是能好好的生活。
文:蔡博堯 心理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9會員
35內容數
心裡話很珍貴,慢慢地說、緩緩地說,好好的說,傳達給我們身邊重要的人,更是說給自己。共同探索人們心裡的酸甜苦辣,一起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博堯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平常明明脾氣很好,遇到某些人就很容易不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師從「潛意識」觀點一起來瞭解看看 為什麼我會這麼不開心?
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是誰找的麻煩? 新鮮人常覺得主管在找自己麻煩,受困於找不到方式因應 在自我與他人的價值感間被拉扯而不舒服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該怎麼辦才能從工作迷惘中脫困呢
撒嬌總能讓男人沒轍!  「小撒嬌大學問」撒嬌為什麼讓男人無法抗拒? 這也是男人為什麼總喜歡買女人「撒嬌」的單,「我覺得自己很有用」。
從小美人魚愛麗兒故事,解析為什麼總是愛得遍體麟傷? 明明知道這是一段不公平的「嗎啡愛情」 卻還是奮不顧身地投入 不僅失去聲音、忍受雙腿的刺痛、最後還看著心愛的男人愛上別人 愛麗兒傷心地回到海中,化為泡沫 如同我們痴痴地愛上一個錯的人 卻還是那麼無法自拔 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你是「愛無能集團」的一員嗎? 明明很想被愛,卻告訴自己一個人也很好。 好怕在感情中受傷而不敢去愛人 對愛情越來越沒有期望,覺得當下快樂就好 但這一切,卻好像是自己給自己的謊言 我該不該再次逃走? 一起來看看,如何脫離「愛無能」
平常明明脾氣很好,遇到某些人就很容易不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師從「潛意識」觀點一起來瞭解看看 為什麼我會這麼不開心?
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是誰找的麻煩? 新鮮人常覺得主管在找自己麻煩,受困於找不到方式因應 在自我與他人的價值感間被拉扯而不舒服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該怎麼辦才能從工作迷惘中脫困呢
撒嬌總能讓男人沒轍!  「小撒嬌大學問」撒嬌為什麼讓男人無法抗拒? 這也是男人為什麼總喜歡買女人「撒嬌」的單,「我覺得自己很有用」。
從小美人魚愛麗兒故事,解析為什麼總是愛得遍體麟傷? 明明知道這是一段不公平的「嗎啡愛情」 卻還是奮不顧身地投入 不僅失去聲音、忍受雙腿的刺痛、最後還看著心愛的男人愛上別人 愛麗兒傷心地回到海中,化為泡沫 如同我們痴痴地愛上一個錯的人 卻還是那麼無法自拔 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你是「愛無能集團」的一員嗎? 明明很想被愛,卻告訴自己一個人也很好。 好怕在感情中受傷而不敢去愛人 對愛情越來越沒有期望,覺得當下快樂就好 但這一切,卻好像是自己給自己的謊言 我該不該再次逃走? 一起來看看,如何脫離「愛無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分享我面對週一症候群的 #調頻 小方法- 一兩年前,常常在星期日下午開始,只要想到隔天要上班,就感到想吐、頭暈,嚴重的時候會頭暈到隔天上班,偶爾還會伴隨著拉肚子。 因為暫時無法離職,改變不了環境,只好想盡辦法調整自己的頻率。 以下是幾個我常用的小方法和心態。 .
不安感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事情,但是要克服它,先要了解它的來源。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常見的不安來源,還有一些實際的做法來應對。 1. 工作壓力:工作太緊張了 解決辦法: 和老闆講講,把你的狀況講清楚,也許能有改善。 調整一下工作優先順序,分配任務,讓自己輕鬆一點。 學幾招時間管理,讓工作變得更有
Thumbnail
在辦公室裡,透過窗外的天空,常常能洞察到人們內心的情緒。今天,那片多雲的天空似乎襯托出了辦公室裡的壓抑氛圍。同事的心情也因此稍稍受到影響,像是被一層無形的霧氣籠罩著,難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活力和熱情。說真的,其實在內科上班滿緊張的。 今天是星期一,Blue Monday。工作壓力、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上班族往往面臨著壓力和挑戰,這可能導致工作動力下降,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感到憂鬱。本文探討了導致上班族缺乏工作動力的主要原因,並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改變步驟,可以協助提升工作動力,擺脫憂鬱,並讓自己熱愛工作。
週一症候群是大多數上班族會有的症狀,有些人從星期天就開始有憂鬱或焦慮的感覺,而我就是其中一位。目前我仍然在摸索如何擺脫週一症候群的困擾,至今我嘗試過幾種方法,也期待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分享你們的經驗。 週日早起 我所實施的週日早起和平常起床的時間不同。通常我會試著比平日起床的時間晚1~2小時起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文/晨光暖果醬   「好擔心明天的工作!」、「後天就要上台了,真煩惱!」、「不曉得下個禮拜的報告,能不能表現得好?」你是否也經常如此,日日焦慮呢?曾經的我,也時常為未來的事情擔憂,然而某天我看到一段話,突然明白過來,其實不需要太過憂慮未來。   先來說說現代精神官能症的問題,有一部分的焦慮症都是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
Thumbnail
-分享我面對週一症候群的 #調頻 小方法- 一兩年前,常常在星期日下午開始,只要想到隔天要上班,就感到想吐、頭暈,嚴重的時候會頭暈到隔天上班,偶爾還會伴隨著拉肚子。 因為暫時無法離職,改變不了環境,只好想盡辦法調整自己的頻率。 以下是幾個我常用的小方法和心態。 .
不安感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事情,但是要克服它,先要了解它的來源。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常見的不安來源,還有一些實際的做法來應對。 1. 工作壓力:工作太緊張了 解決辦法: 和老闆講講,把你的狀況講清楚,也許能有改善。 調整一下工作優先順序,分配任務,讓自己輕鬆一點。 學幾招時間管理,讓工作變得更有
Thumbnail
在辦公室裡,透過窗外的天空,常常能洞察到人們內心的情緒。今天,那片多雲的天空似乎襯托出了辦公室裡的壓抑氛圍。同事的心情也因此稍稍受到影響,像是被一層無形的霧氣籠罩著,難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活力和熱情。說真的,其實在內科上班滿緊張的。 今天是星期一,Blue Monday。工作壓力、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上班族往往面臨著壓力和挑戰,這可能導致工作動力下降,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感到憂鬱。本文探討了導致上班族缺乏工作動力的主要原因,並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改變步驟,可以協助提升工作動力,擺脫憂鬱,並讓自己熱愛工作。
週一症候群是大多數上班族會有的症狀,有些人從星期天就開始有憂鬱或焦慮的感覺,而我就是其中一位。目前我仍然在摸索如何擺脫週一症候群的困擾,至今我嘗試過幾種方法,也期待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分享你們的經驗。 週日早起 我所實施的週日早起和平常起床的時間不同。通常我會試著比平日起床的時間晚1~2小時起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文/晨光暖果醬   「好擔心明天的工作!」、「後天就要上台了,真煩惱!」、「不曉得下個禮拜的報告,能不能表現得好?」你是否也經常如此,日日焦慮呢?曾經的我,也時常為未來的事情擔憂,然而某天我看到一段話,突然明白過來,其實不需要太過憂慮未來。   先來說說現代精神官能症的問題,有一部分的焦慮症都是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