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發聲的體驗。

2022/11/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些日子逛著宵夜版,看著一名自稱心理師的夥伴,姑且就當作夥伴吧,敘說他悲傷的經歷,並強烈的控訴心理諮商的商業、勢利跟假掰的關愛。當下是義憤填膺的,憤怒產生力量,讓我能有一點動力為自己以及所屬的社群辯駁反抗,其實心理諮商不是這樣,至少不只是。
小小的石頭碰水,也能掀起漣漪。我的舒適圈裡很暖和也包容,鼓勵我做這樣的行動,由行動實踐參與,又或是一種廣義的政治,是我們眾人之事。心理健康應該算是吧? 那為甚麼我們沒辦法得到人的尊重,甚或是大家不願意為我們的專業服務買單? 難過也憤恨。然而事後氣是洩了,伴隨著不安惶恐,不時翻看回應紀錄,為被贊同而稍微安心;被人點怒或倒讚而困惑自責,是不是自己其實沒有資格也不應該在公開的場所發聲。事後還跑去找督導討論,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近日,因肺炎疫情的緣故,台灣努力的活下來了;卻也遭受種種質疑與控訴。被誤解而感到氣憤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大家氣得要買下紐約時報的頭版來告訴全世界,我們才不是這樣。而我們國內也有人對此行動存疑,是誰,又憑甚麼代替台灣人發聲? 你又是甚麼身分?
突然覺得在某方面跟自己很像,一面覺得必須捍衛自己的權益,或許不致倡議,也不至於到投入政治領域,但是自己的權利受損時連自己都不捍衛,那到底誰要守護? 另一方面,卻也深刻體驗到,說出來的話就是有影響力,而很多時候我們擁有多重的身分,無法簡化或選擇,而甚至有的時候也被質疑是否擁有說話的資格。
後續會引發什麼,又或是不再引發什麼,也不得而知,但日子還長,持續堅持著弱勢的引響,或許也會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嘗試來理解我們吧。若這是種錯誤,那我們也從這般嘗試錯誤裡體悟。願小小的島合力,擰繫成股,在世界的一環裡,我們亦能堅定而驕傲的昂首挺立。
2020.4.20
事情過了兩年半,完成諮商所的訓練順利畢業後再回頭看,好像也沒有那麼生氣了。而這也是多方的原因:一是經歷了實習,又看到更多的人,多了一點理解,有的時候內分泌喚起發作起來要靠人類的意志去自我控制也是挺強人所難的,更了解自己的專業,並承認自己身而為人的有限性,我能服務的人就這麼多,我也只能盡力去維護我服務到的人們;二則是當時對於被誤會或否認的擔憂,我們這個科系也是有比較厚實而溫暖的同溫層,但為自己發聲,甚至倡議,那大概不是我們所擅長的吧!而對於當時的我來說,自己的權益自己維護。但現在想想,我也是太激烈了,我沒有誤會我的心理師、我能致力於服務相遇的人們,那已是得感恩的緣分。把心思放回自己身上,精進自己的能力,置身於此,在自己的位置上試著找到價值,我想這會是比較適合我的辦法。
當然也就是分享分享,後續的真相是什麼最後也是不得而知,但也的確還是希望每個鼓起勇氣求助的人都能遇到跟自身契合的工作夥伴。
2022.11.16
67會員
71內容數
保留想空想縫的想像,即使是不太主流的任性也無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