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說〉

2022/12/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整個晚清歷史中,外國列強入侵中國,軍事上使滿清政府吃盡苦頭、學術和文化上也吸引大量國人到外國留學,學習西學。當時,整個中國陷入了崇尚西方學術的狂熱之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把大部份中國的文化和學術打為封建、落後的學問。「國學」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由學者們提出和重視,「國學」的涵義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學術,他們主張透過整理和學習國學,振興國人對本國文化傳統的自信心,並能與入侵的西學抗衡。

1906年,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主講國學講習會,1913年在北京被袁世凱軟禁時,仍然堅持主講國學會,並說講國學「專以開通智識、昌大國性為宗」,是讓眾人認識傳統智慧和知識、發揚國家文化中美好的本質。章太炎先生擔負起這個文化責任,一直主持國學講習會直到病逝為止。
章太炎《國學演講錄》書影
由民國初年到現今,許多學者都以「國學」為題撰寫概論和入門書,書中把「國學」按四部分類法區分為經學、史學、子學、集學,並為其中的文獻書籍扼要簡介。四部分類固然是中國學術的最佳分類方法,但其實「國學」絕不限於文獻書籍,由這些文獻書籍所帶出來的文化意涵、傳統智慧、哲理思維更是不可忽略,這是概論書無法涵蓋的巨大範圍。

由此可知,「國學」是統括中國一切的學問學術,從殷、周至今大概三千多年裏的歷史、文化、智慧,以及歷來傳播到日、韓、臺灣、越南等地而產生的文化影響,窮盡一生年月也只能得其千萬分之一。孔子當年面對的是一個禮壞樂崩的處境,清末民初研究國學的學者是從頹垣敗瓦中把國學搶救出來,到今天國學仍然是一個冷門而且受輕視的學問。「稽古齋」之「稽古」,出自《書經》第一篇第一句:「曰若稽古」,意思是「考察古代」。我們不停留在思念追想古人的層面,而是要落實考察了解古代文化面貌,這當然是一個遠大的理想,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明儒顧亭林先生說:「古人抱遺經、扶微學之心如此其急」,我也要保存古人所流傳下來的經典,支撐起這個趨向衰微的學問。
「抱遺經、扶微學」就是「談國學」這系列的源起動機,而其宗旨,則可援引宋儒張橫渠先生的話以自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期望為人間社會重建道德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為過去的聖人繼承曾經中斷的學術傳統,為以後的世代開拓長久安定的社會秩序。
《書經・堯典》第一句:「曰若稽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