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飲食中,攝取維他命B6、B12和葉酸、脂肪酸和鎂等,可以幫助我們有良好正向的心情。
當代健康趨勢逐漸走向整體照顧,尤其是講究身心整合與飲食調養。華人文化重視整體照顧由來已久,本草綱目中「三焦」概念講究呼吸、飲食、能量,許多身心疾病都是來自這三者的不協調,也就是氣血異常問題。中醫以「氣」的變化來描述人體產生的情緒影響,氣在人體中積聚不通,容易有發炎發熱的症狀;氣在人體中消耗不足,容易有虛寒、疲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然後依症狀用「食療」的方式來進行「理氣」與「補氣」。「理氣」多用於心情煩悶、鬱卒、氣到食欲不振或容易焦慮等情緒,而「補氣」多用於無精打采、失去動力、沒有未來感、心灰意冷等情緒。
在西方醫學方面,專家研究顯示內分泌會影響人的心情,舉凡憂鬱、焦慮、倦怠等都與體內激素不平衡有關,例如血清素太低會導致失眠、憂鬱、敏感和侵略性行為;多巴胺及腎上腺素分泌過少,會影響情緒的穩定。在日常的飲食中,攝取維他命B6、B12和葉酸、脂肪酸和鎂等,有助於這些激素的分泌,這些食物像是牛肉、高麗菜、糙米、芹菜、菠菜等,它們可以促進血清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幫助我們有良好正向的心情。
現代社會生活忙碌充滿壓力,短暫的壓力會抑制食欲,但長期性壓力則會刺激腦部分泌可體松,抑制胰島素作用,導致血糖進不了細胞,此時細胞會自覺養分不足而發出飢餓訊號,刺激大腦提高攝取碳水化合物的慾望,同時蛋白質與醣類也會轉化脂肪,增加體內脂肪量。換言之,壓力造成的飢餓感不是真的餓,而是情緒問題沒有獲得解決,但我們經常被混淆,導致大量的糖、澱粉、油脂的食品成為情緒進食的目標。這不僅造成肥胖問題,還讓體內血糖的不穩定,影響激素的異常分泌,導致情緒紊亂,讓人出現抑鬱和焦慮等心理症狀。而這些心理問題又增加人的壓力,更容易受到高卡路里、高糖和高脂肪食品的誘惑。
在充滿壓力的心理環境與取得容易的豐富食物影響下,肥胖成為現代人的通病。肥胖不是罪惡,減肥也不一定出現心理問題,重點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表去接納自我。但在頻繁的媒體傳播健康、美麗、帥氣的觀念下,肥胖變成怠惰的象徵,成為貪婪的罪惡。為了維持外表體態而產生的厭食、暴食催吐問題,導致血糖下降,出現身體疲勞和心情煩躁;另外大量身體脫水,也讓人難以集中精力和清晰思考,這又讓身體出現強大的飢餓訊號,使現代人的生活陷入不斷的惡性循環中。
中醫「三焦」概念中,心情鬱悶、身體緊繃、飲食失調,是造成身心疾病源頭。回復的方式,不外乎合理的運動、好好作息休養、吃適當的食物,這三者是一切養生的基礎。人只要能覺察壓力的來源,正視並處理問題,讓飲食恢復均衡與穩定,然後再透過對自己外表的轉念、改善人際互動、適當的運動及攝取正確的營養,就能達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讓飲食變回到令人愉快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