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還是資淺,關鍵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怎麼做的。
你可能聽過有人說:「我做這份工作好幾年了,應該算資深了吧?」或者「只要負責的專案夠大、夠複雜,別人就會認可我的經驗。」這些想法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很多人覺得,資深和資淺的差別就在於工作內容——專案的規模、任務的難度,甚至是頭銜的高低。但其實,真正讓人分辨你資深還是資淺的,是你的做事方式。
你有沒有撞到「資淺的天花板」?
有時候,資淺的人並不覺得自己資淺,因為每天的工作都還算順利,交出去的成果也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你在職場上有這些感覺,可能就代表你已經碰到了成長的瓶頸。
- 每天都在「完成任務」,但沒有影響更大的結果
- 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變聰明,只是變熟練
- 覺得自己很努力,但影響力沒有變大
- 你的主管還是要花很多時間「管理你」
再不然,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加班加點做了一堆事,可是在關鍵決策的時候,卻總是沒你的份。更明顯的是,主管還是得花不少時間盯著你、提醒你,甚至幫你調整方向,而不是放心把事情交給你。
如果你有這些狀況,不用太擔心。這其實是好事,因為你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天花板,而這正是突破的第一步。
怎麼樣才能邁向資深?
資深和資淺最大的不同,不在於年資,而在於你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模式。想要突破天花板,可以從幾個方向去調整。
1.別只當個「執行者」,試著變成「思考者」
資淺的人拿到任務就埋頭去做,但資深的人會先停下來想一想:這件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有沒有更有效的方法?下次接到工作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甚至主動跟主管討論,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法。久了,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在解決問題,還能預測問題、提前準備。
2.別只顧著做好自己的事,試著讓整個團隊變得更好
如果你只專注自己的任務,影響力就到此為止。但如果你開始關心團隊怎麼合作更順暢、怎麼幫新人更快上手,甚至怎麼讓跨部門的溝通更有效,你的價值就會明顯提升。這種改變不需要什麼大動作,可能只是主動分享經驗、優化流程,或者在專案裡多想一步,讓成果不只是「完成」,而是「更好」。
3.試著從「等指令」轉變成「主動驅動」
主管最欣賞的,不是只會聽話做事的人,而是能幫他分擔壓力、甚至帶動團隊的人。別老等著別人告訴你該做什麼,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想法。比如在專案一開始就想想可能的風險,或者建議一些優化方案,讓主管覺得你不只是個執行者,而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搭檔。
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
最後,留個問題給你想想:「如果今天這個專案完全交給我,我能不能在沒有人告訴我細節的情況下,把它從頭做到尾,還能順便優化它?」
如果你的答案是「可以」,恭喜你,你已經在往資深的路上。如果答案是「還不行」,也沒關係,因為這就是你下一個努力的方向。
真正的資深,不是看你做了多久,而是看你的工作方式有多高效、多有洞見。從今天開始,稍微改變一下你的做事方法,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專業深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