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8之後,再思考記憶與遺忘,和我們對彼此負有何種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掠過我們身旁的那陣微風,從前不也曾吹拂著前人?在我們所聽到的聲音裡,難道沒有前人的回聲?⋯⋯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過去的世代和我們這個世代之間便已存在一個秘密約定,所以,我們來到人世間是在前人的期待之中,而我們也跟著所有的前人一樣,都被賦予微弱的、「過往」所要求的救贖力量。」
——班雅明〈歷史的概念〉
如果根據班雅明或漢娜鄂蘭的看法,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在先天上就已失去自身尊嚴的年代。每個日子與時間的流逝,不過就像早期那種壞掉的電影膠卷一樣,播不出影像的捲帶裡,每一個間隔都以相同且無意義的空白,流過發出喀滋聲的播放器。每一刻只不過是下一刻的過度,時間對人們而言,是虛無真正的實體,而過往早已在它的流逝中成為了「本該被遺忘的惡靈」。至於記憶,則變成了詛咒,它使還記得、還想回憶、還想理解的人們,不甘心的與那終將在自己身後呼嘯而過,並在盡頭吞噬人們的虛無進行無解的鬥爭。不願放棄記憶的人將永無寧日,永遠與安適的幸福訣別,永遠無法享受那種在「放逐過往」的身後「向前走」的輕盈自在。
有些「也許是在無意識中的作為」,比之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慘無人道的屠殺、罪行,對實際存在與曾經在此的人們的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更加難以處理。因為在曾經發生的各種人為悲劇中,受苦受難、被背叛、被欺騙、甚至遭到屠殺的人們,還有曾勇敢挺身反抗、或許也曾在反抗中傷害了其他無辜之人的人們,這些所有人的身影,都是真實存在過的身影,他們的記憶即使被人為隱匿了兩個世代,終究仍是努力留存著的。也就是說,擺在我們面前不過七十幾年的過往與我們之間,並沒有真正的訣別,那個通往「過往記憶」的經驗之門仍然敞開著,但真正的問題是,在門前的喧囂聲所築成的牆,已用盡各種讓人眼花撩亂的手段,使許許多多的人不再願意相信或不再在意:那扇門正向我們敞開著、並且呼喚著我們。
在那些最惡劣的所有行為中,他們用盡一切方式告訴人們,你眼前看到的那扇門,以及那扇門後未留存下來的人們的身影、話語,是一條通往地獄的通道,它一直在叨擾我們現存的生活,讓人不得安寧、無法放下過去。這些喧囂聲不可能取消那些曾經被兩場戰爭的外來政權轉移,催生與碾碎的人們的身影的真實存在,於是只好把在兩個時間段上面對不同問題、遭遇不同處境的逝者拉上同一個舞台,開始「擔當剪輯師」,把兩段政權轉移的歷史「跳接」在一起,於是有人會問:談二二八為什麼不去談日本殖民,卻不會有人問談日本統治為什麼不去談二二八?
還有另一件同樣荒謬的事是:只有在二二八這一天,這些喧囂聲才會迫不及待的討論起日本統治,實際上卻對這段歷史最缺乏興趣與興致。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其實回到當時人們的真實經驗,日本殖民壓迫的背景,正是二二八及其所造成的屠殺背後,最深層、最諷刺的悲劇根源:正是因為受到殖民壓迫,才會期待一個自己所不認識的「祖國」,能平等的對待我們、幫助我們完成民主化。二二八事件的意義遠不只是一個不義外來政權對本地人的迫害,它是歷經兩次在帝國主義戰爭陰影下的外來政權轉移,所碾碎的「他者」的見證,是這個連續歷史階段進程的一次終點(當然不是最終的終點,我們現在仍繼續活著)。從那以後的人們要嘛被新的歷史進程輾過,要嘛被強迫性的推往一個與過去斷絕連結,由冷戰和流亡政權的鐵籠打造起的新時代。
因此所謂「為什麼不談日本」,當然不是真正想談日本統治,這只是把「過往經驗」弄成一場滑稽擂台戰的障眼法而已。然而對我們而言,真正具毀滅性的並不是這些喧囂聲中所帶有的明顯惡意能夠取信於人,真正恐怖的是光是這些喧囂所造成的混亂,就足以讓現代性、資本主義(現在還得加上社群媒體)共構的「缺乏耐心」,使人們對過往的一切根本上失去信心。因為經驗到那個混亂本身,就是對現代生活的穩定,最大的打擾。
因此最關鍵的或許不是那些惡劣的行徑,即使它們仍然十分讓人惋惜;為何在一個自稱極為重視「逝者」的文化中,最大聲聲稱自己認同這個「號稱延續了五千年」(實際上或許是三四千年)文化的那群人,因為人造歷史想像的錯置,寧可如此聲嘶力竭的用盡一切,踐踏這座島嶼的現代史上最重要(最具歷史轉折意義)的事件中逝去的、遭人遺忘的人們。
即使這樣的作為再讓人痛心,真正挑戰我們時代與這些逝者真實連結的,是那個任由身後一切「往虛無走」的輕盈腳步聲,我們在無負擔的歡愉中「向前走」,繼續不得不參與著辛勞的工作、過著小生活,不去理會包圍著我們的危機,以及在這個時代的所有危機中無處不在的「過往的吶喊」。於是人們遺忘了「逝者與活人之間的秘密約定」,也不再有能力相信「世界對於新來者是賦有期待的」。
如果真有彌賽亞,對於世俗世界的人而言,它的意義或許就是把身在名為「虛無」以及「徹底懷疑一切的享樂主義」(這個命名或許本身就是一個矛盾,但我覺得卻十分貼切)風暴裡的人給呼喚出來,讓人有機會停下那想從「一切讓人感到煩擾的複雜」之中逃逸,卻又讓自己身陷「無解的虛無風暴」的輕盈腳步,那所謂的「不要太認真、不要想太多、要向前看」。
當我們不再如此害怕日常生活被所謂沈重、混亂、煞風景的事物打擾時,也意味著我們真正願意認真去看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外讓人難以看見、理解的人事物。在那輕盈的腳步聲下,我們失去的正好就是這份願意努力去看見我們所看不見(或假裝看見)、努力去理解我們所不理解(或假裝理解)的他人的能力。正是因為失去了這份能力與意願,才會有人憑著自己的直覺喜惡,覺得即使再踩過一次曾經被真實的巨大暴力踐踏而過的逝者也無所謂,甚至把他們視為「破壞我們和諧生活的厲鬼」,恨不得「再殺他們一次」。
這樣的行為者,當然也早已失去了意會到自己行為本身的極端暴力性的能力。曾經許諾一個被壓迫者與全人類的解放之未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又何嘗不是呢?在革命的「絕對正確歷史軌道上」總是要有犧牲品的,這樣的犧牲本來就是「合理、正當且無需再議」的。即使是身在與之相反的陣營,這種思考模式卻是一樣的:「你們為什麼還要再談呢?為什麼不閉嘴呢?」
但那真實存在過的,被踩過、被無視的人們的身影,仍然在那裡,希望能喚醒活著的人。而關鍵仍取決於現在活著的人,我們要怎麼做呢?
avatar-img
1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曹立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2020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許多台灣的川普支持者,把歐美所有左傾的政治主張與團體全打成共產主義,或認為左派政治正確文化等於文革,在現在的網路輿論中,對於左與右原先的概念及定義已經造成混淆。因此這篇文希望從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簡單介紹左派與右派的光譜,與它們在動態歷史過程中演變。
在2020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許多台灣的川普支持者,把歐美所有左傾的政治主張與團體全打成共產主義,或認為左派政治正確文化等於文革,在現在的網路輿論中,對於左與右原先的概念及定義已經造成混淆。因此這篇文希望從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簡單介紹左派與右派的光譜,與它們在動態歷史過程中演變。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我們不只是「找到佚失的計畫」將它撿起來做,而是當我們看見人的歷史、身體的歷史與物質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我們處於的是受壓迫者的歷史。在神學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壓迫者從猶太人、古代奴隸擴展或轉化為了無產階級。但敵人一直還在,人始終在受苦,所以馬克思主義者高喊解放、所以班雅明必須認真考慮救贖問題。
Thumbnail
有個想法,文明不是線性前進而是像捲捲的電話線一樣,往前進一點就往後退一圈,身在其中的人感覺不到總體的進步,只覺得重複混亂,往復倒退。哲學家提出永恆回歸的概念,所有的生命、事件只會一再重演。 國家人權博物館這樣的不義遺址展示過去的暴行,正視暴政、拒絕重蹈覆轍才能加速前進的步伐。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調和時間軸中的記憶的文章,探討瞭如何協調以某種格式記錄在時間軸中的祖先記憶,以及如何清除個人身體上的瘴氣及其印記,文章也提到了高振動力的飲食如何幫助清除更大的宏觀世界,以及關於粒子時間線和靈性修行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我們不只是「找到佚失的計畫」將它撿起來做,而是當我們看見人的歷史、身體的歷史與物質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我們處於的是受壓迫者的歷史。在神學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壓迫者從猶太人、古代奴隸擴展或轉化為了無產階級。但敵人一直還在,人始終在受苦,所以馬克思主義者高喊解放、所以班雅明必須認真考慮救贖問題。
Thumbnail
有個想法,文明不是線性前進而是像捲捲的電話線一樣,往前進一點就往後退一圈,身在其中的人感覺不到總體的進步,只覺得重複混亂,往復倒退。哲學家提出永恆回歸的概念,所有的生命、事件只會一再重演。 國家人權博物館這樣的不義遺址展示過去的暴行,正視暴政、拒絕重蹈覆轍才能加速前進的步伐。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調和時間軸中的記憶的文章,探討瞭如何協調以某種格式記錄在時間軸中的祖先記憶,以及如何清除個人身體上的瘴氣及其印記,文章也提到了高振動力的飲食如何幫助清除更大的宏觀世界,以及關於粒子時間線和靈性修行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