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孩子,來蒲公英做什麼? 文/圖:采言疌老師
寒暑假來蒲公英做什麼?解放一學期來上課考試的壓力,回到兒時最快樂的時光,回來找朋友、找快樂、找內心的支持....不管是什麼,都是每個孩子回來的理由,每一年我也開始學習著等待他們的回來,
期待每一次的驚喜,用孩子的心情與他們共度無限制的想像。
每次都有令人感動驚豔的故事,
請你們閱讀這屬於國小孩子的『傾聽孩子的故事』……
回到問題上『來蒲公英做什麼?』
回來蒲公英學『幫助和快樂』,
大人們總是抱怨孩子越大越難叫得動,
叫寫作業慢、洗澡也要等一下、幫一下忙也心不甘情不願的,
為什麼會這樣,這其實跟家庭教育有關係,
從小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家是他要負責的一部份,
幫忙做家事的習慣養成,一定要從小開始,
不要到了大了,大人唸著罵著,手上也沒有閒著,
看到慢吞吞的他們還是把事情接手過來做,
這真的無法培養孩子的主動做事的態度,
也無法讓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快樂的心情。
在這次的寒假安親班之前,有位家長與我溝通孩子的狀況,
他說孩子大了,要她幫忙就會有衝突出現,跟之前相比真的有落差,希望我可以幫忙溝通疏導一下。
孩子大了真的會很懶,但那是因為主觀意識的成熟,
比較能為自己安排或是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所以叫不動、感覺很懶,
有一部份其實是孩子長大了,但是觀念、想法的不正確,
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並調整自己,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
因為如此,所以我在這次安親班的第一天,給了第一條守則『幫助別人,同時也幫助到自己』,
幫助到自己什麼,我也不知道,
但是它一定會出現,一定會在不預期的時間內出現。
我在第一天的早會後,非常刻意地要求孩子去幫助幼兒部的小孩,
同時也告訴他們,這群小小孩非常需要幫助,
並且用指派的方式去引導他們『幫助別人』,
用行動去告訴他們『幫助』是什麼,用語言去告訴他們『幫助』在那裡,
第二天,早會一結束,我站在遠遠的地方等著他們,
他們卻在自己做完運動後,立即到各處去尋找幫助,
先幫助昨天我說的小小孩,再來就是沒有跟著老師的,或是不在自己班上集合位置小孩,
他們只要看見就不放過,一定會告訴幼稚部的孩子去哪裡,
我看著,心裡笑著,不斷地在尋找這群孩子的身影,
每一幕都讓我感動,他們學老師的「蹲下溝通」,
他們學老師的語言,他們認真地看待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他們真的聽到我說的話了,知道了我想要他們做的事。
當你看到他們蹲下溝通,拉著小孩子的手去做每一件事,
陪他們做運動,提醒著喝茶,帶著小小孩排隊,
你都會有『世界美好,一切都美好』的信念出來,
孩子不是不做,而是有沒有使命的做,
孩子不是不肯,而是有沒有趣,有沒有成就感,
孩子不是不願,而是心裡還在疑慮,需要一點點的推進,
孩子其實很願意的,用正向的語言,用孩子式的支持、鼓勵,
不用你推、不用你叫,他也會主動的做事。
蒲公英有個神奇的門,一跨進這個門,你不見的信心,消失的快樂……一切的一切,
都會重新出現在你的眼中、心中,
讓你再一次接受感動,再一次獲得能量,
所以…寒暑假要做什麼?如果父母忙,沒有辦法陪伴,其實蒲公英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
之後,他們為自己獲得黃老師給的好棒貼紙,非常有機會跟黃老師喝下午茶,
他們也很期待,積極地往這個方向前進,
喝下午茶是一個目標,當看見目標而驅使自己前進的動力,
這就是我們要的,有了動力,主動性就會出來,
就會看到自己可以做的事,為了要讓孩子看得到、聽得到、領悟得到,
大人真的要很有心的安排和設想,
這就是走比較遠的近路,應對進退都從生活學習起。
問問他的感覺,他們說幫助別人很開心、很緊張,
還有人覺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他願意試試看,
微笑卡是開心的結果,但是這就回到守則說的…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什麼時候出現不知道,但就是在不預期的時候出現了,
快樂是因為幫助了別人,開心是因為自己幫住了自己。
拿微笑卡貼貼紙,蓮國小小朋友都熱衷,好令人感動!
討論發表...到了國小,又回到蒲公英,大家的感覺又回來了,這畫面也令人感動
幫小朋友做運動
好棒的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