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師忙線中】話出媽媽-學描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都說小朋友描述事情的時候可信度不太高,但是我們有讓他們知道,要怎麼樣可以讓自己說的更清楚嗎?很多小朋友也覺得,他描述的事情,別人應該就能懂,但我們有讓他們明白,就算說的再詳細,其實每個人想像的還是會有落差嗎?
因為最近小孩在原班糾紛不斷,而且描述不清,惹了一身腥。因此社交課我們上了一門課:「話出媽媽」。我邀請每位小朋友輪流上台說出自己媽媽的臉部外觀,並請台下的其他小朋友畫出來,最後讓台上這位小朋友選出一張畫得最像的作品。我想透過這個活動,讓小朋友觀察到每個人描述事情的差別,以及自己的描述真的詳細嗎?大家都聽得懂嗎?。我試著把大家在這個活動中的描述分成幾類。

第一類:我就中立

描述媽媽的臉部過程,時常會聽到這類的中立言語,讓大家充滿想像空間但卻無從畫起:「頭髮沒有很長~~也沒有很短」、「她的鼻子沒有很大~~也沒也很小」「她的眼睛剛剛好」很明顯的,這類語詞鐵定引來一片哀嚎。

第二類:叫我跳跳蟲

也有學生想到可以說自己最愛的媽媽,有夠興奮。因此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說完眼睛說耳朵、說完耳朵再補充一下媽媽的脾氣、談完脾氣老師提醒後又趕快來說說嘴巴的形狀。跳來跳去的,台下小朋友手忙腳亂,崩潰!

第三類:我的媽媽是誰

雖然媽媽每天見面,但是真的要描述五官的話,還真的好幾位學生說不出來。台下小朋友問:「頭髮長到哪裡?」這位學生:「嗯...不太確定...」台下小朋友再問:「那有超過肩膀嗎?」這位學生再度嗯了一番:「應該有...吧......」這.....也太為難人了吧(我指的是,為難台下小朋友)

第四類:說錯會生氣

「請問妳的媽媽有戴眼鏡嗎?」學生:「你不要亂說啦!我的媽媽哪有戴眼鏡啊!」「請問妳的媽媽臉上有痣嗎?」學生:「我媽哪有可能有痣,妳媽媽才有啦!」這類學生對於事實相當的糾結,加上原本就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因此如果同學在空白的時間提問,他一來覺得你幹嘛打斷我,二來覺得你又不認識我媽媽,幹嘛亂說!

第五類:充滿大量只有自己理解的形容詞

「我的媽媽啊~鼻子很可愛哦!」「還有還有,我的媽媽的頭髮就像有魔法呢!」「她笑起來的時候很漂亮哦」這類形容詞都很夢幻,我們都感受的到他跟媽媽感情真的很好。但是!台下小朋友怎麼可能畫得出來!

老師告訴大家,老師超級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畫出其他同學心目中的媽媽,因此想跟大家一起解決這些問題,讓台下的小朋友可以順利的畫出比較合理的媽媽。

經討論後...

我們下了幾個決定:
1. 順序固定:臉型→頭髮→眉毛→眼睛→鼻子以及嘴巴。
2. 項目固定:形狀、顏色、位置、相對大小
3. 歡迎提問:提問可以幫助小朋友畫得更像。別人說錯沒關係,自己再補充清楚就可以。
4. 仔細觀察:當天課堂中無法說出媽媽樣子的小朋友,回家後必須仔細觀察,隔天第一個上台說明。

出現說明的框架後,每位上台的小朋友可以看著投影片上的項目說出來:「我媽媽的臉形狀是長的、可以放的下一隻手。」「我媽媽的鼻子形狀像帆船、是皮膚色、在眼睛跟嘴巴的中間,比嘴巴大一點點」雖然有些小朋友還是需要提示,但是比起一開始的天馬行空,實在好太多了。
最後,當他們看到同學畫出來的媽媽,不禁哄堂大笑,跟自己的媽媽,還是差好好好多啊!(老師自己都笑到流眼淚了)。以下這些作品,畫的都是同一位媽媽哦!
聽的話都一樣,畫出來的媽都不一樣

這個活動,我們學到了些什麼事情呢?

(1) 在說明事情的時候,如果只有說自己的「感覺」,最後的落差會更大。例如:我的媽媽鼻子很可愛。大家畫出來的可愛鼻子鐵定不一樣,有人覺得鼻子如果像寶可夢會很可愛,但是你媽媽鼻子有寶可夢嗎?

(2) 描述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先想過再表達的。一開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跟後來有明確的框架相比,大家說得都清楚超多。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多多觀察其他同學都怎麼描述事情的。

(3)就算我們覺得已經把事情說得很清楚了,別人跟你想的還是會不一樣。就像你已經覺得把媽媽的特徵說的很清楚了,同學畫出來的媽媽還是跟你媽媽差很多。因此,當別人不懂你的意思時,不要急著生氣。試著再多補充幾句,會離事實更近哦!

(4)換個角度,當別人描述事情時,我們也要知道,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知道其他人的意思,要給其他人有解釋的時間跟機會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9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灰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位自閉症小朋友,對於自己知道的事實、想說的話,會利用問句的方式狂提問,他就是想要聽到別人重複說那些話,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溝通。但是很顯然,對我們來說,只稱上的你問我答,而且還永遠都是同一個人在問。這樣的溝通方式,資源班老師當然是看不下去的,會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引導他,不要一直狂發問。
有許多人都認為,社會技巧真的很重要,但是其實不需要刻意的安排課程教導,應該要在日常的情境中落實教導,才會學得好。日常教導確實不能少,但是有許多細微的重要概念,如果可以在單純的環境中刻意的教導,效果鐵定不一樣。我會利用黃金框架的進行介紹,為什麼需要社會技巧這門課?我們都是怎麼上這門課的呢?實際上過的
這位老師跟我討論到,他只要跟家長討論到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通常就會認為是小孩的天生障礙所造成,所以會導致能力弱。但是老師認為,他所提的那些事情,其實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教導的,家長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把小孩鎖定在框架中了?
社會技巧課程,我帶著學生討論:與他人互動時候應該要有的距離。我們討論到,一大片的樹林看起來很密集,其實近看,樹跟樹之間,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樣才長得好,適當的空間,似乎很重要。但是,到底怎麼樣的距離比較適合呢?
這場會議有點沉重,這位學生已經有就醫,幾乎可以確定注意力有狀況。原本要等醫療報告出爐後,再一起討論教學方法,但是,學生在校表現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學科的表現,讓人擔心。因此,我表達想要學生參加特殊教育身份鑑定的原因,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幫忙。
抄寫對我們有幫助嗎?AI世代的學生們,還要不要練寫字?
這位自閉症小朋友,對於自己知道的事實、想說的話,會利用問句的方式狂提問,他就是想要聽到別人重複說那些話,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溝通。但是很顯然,對我們來說,只稱上的你問我答,而且還永遠都是同一個人在問。這樣的溝通方式,資源班老師當然是看不下去的,會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引導他,不要一直狂發問。
有許多人都認為,社會技巧真的很重要,但是其實不需要刻意的安排課程教導,應該要在日常的情境中落實教導,才會學得好。日常教導確實不能少,但是有許多細微的重要概念,如果可以在單純的環境中刻意的教導,效果鐵定不一樣。我會利用黃金框架的進行介紹,為什麼需要社會技巧這門課?我們都是怎麼上這門課的呢?實際上過的
這位老師跟我討論到,他只要跟家長討論到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通常就會認為是小孩的天生障礙所造成,所以會導致能力弱。但是老師認為,他所提的那些事情,其實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教導的,家長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把小孩鎖定在框架中了?
社會技巧課程,我帶著學生討論:與他人互動時候應該要有的距離。我們討論到,一大片的樹林看起來很密集,其實近看,樹跟樹之間,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樣才長得好,適當的空間,似乎很重要。但是,到底怎麼樣的距離比較適合呢?
這場會議有點沉重,這位學生已經有就醫,幾乎可以確定注意力有狀況。原本要等醫療報告出爐後,再一起討論教學方法,但是,學生在校表現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學科的表現,讓人擔心。因此,我表達想要學生參加特殊教育身份鑑定的原因,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幫忙。
抄寫對我們有幫助嗎?AI世代的學生們,還要不要練寫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某一次老爸在跟我模擬待會電話中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我聽完覺得語意清楚,沒什麼問題。老爸拿起電話中開始敘述時:「誰誰誰說.....」,我在旁聽得一頭霧水,這些不都是老爸自己想說的嗎?為什麼要說誰誰誰說... 事後想想,「誰誰誰說...」不用負全責,感覺上只是聽命行事。我想起學生時代...
想跨的念頭大概從小三開始吧 真的是異常的早,在小三還懵懵懂懂的時候就曾經寫下紙條交給媽媽,還很緊張的趕快躲起來等著媽媽反應,紙條內容上還參雜著注音符號,寫下了,「媽媽,我ㄒㄧㄤˇㄅㄧㄢˋ性當ㄋㄢˊ生」。 映像中媽媽看完紙條後,就覺得小孩子我童言童語吧,回應我說,「傻孩子當女生比較好呀~可以給男生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當媽的,都會說說孩子經。 做媽的,總有做媽的視角,做媽的顧慮。 那孩子呢? 路上,你會發現...很多年輕人,極度做自己,表現自己,從外觀看來,就很明白。 比如說,超另類的髮色,無法解釋的指甲色,半身,或滿身的美麗圖騰,這些....媽媽們都是怎麼看的呢? 與其說孩子標新立異,不如說...
生活實驗 七八九     幼稚園小朋友的都市傳說: 小學老師很兇喔! 連小朋友也是一隻眼睛展望未來的話:那未來肯定是可以規劃的。 至少可以告訴她我想發生在她身上的預言故事。
Thumbnail
導師是孩子們在校的父母, 至少敝校的校長常常這樣說! 所以難免要和孩子的親生父母,談到一些孩子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與家長們交談的過程及內容, 有時候會令我有不同的"結論感受", 例如, ❦ 這是一場正常的親師溝通 ❦ 這是家長在想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好友來訪,她目前單身,但也是個喜歡小孩的人。 沒多久,就和兩兄弟聊天聊的挺自然。 這其實不容易,畢竟小孩面對不熟悉的人時,反應常常讓我無法捉摸。 好友臨走前,已經到了兄弟們必須要洗澡睡覺的時間, 哥哥已經進房去了,剩下弟弟還在外頭。 幾分鐘前,弟弟曾經答應我,等我完成手邊的事情,喊他去
Thumbnail
女兒在班上的母親節活動中發言:「媽媽最喜歡作的事是煮飯。」 兒子的生活課本有道題目:「媽媽喜歡作的事。」兒子寫下:「煮飯。」 有天先生跟同事說我喜歡煮飯,回到家我開玩笑地對他說:「我們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三人異口同聲,我辯駁無效。我問我自己:「若不用顧慮家人的需要,我想作什麼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某一次老爸在跟我模擬待會電話中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我聽完覺得語意清楚,沒什麼問題。老爸拿起電話中開始敘述時:「誰誰誰說.....」,我在旁聽得一頭霧水,這些不都是老爸自己想說的嗎?為什麼要說誰誰誰說... 事後想想,「誰誰誰說...」不用負全責,感覺上只是聽命行事。我想起學生時代...
想跨的念頭大概從小三開始吧 真的是異常的早,在小三還懵懵懂懂的時候就曾經寫下紙條交給媽媽,還很緊張的趕快躲起來等著媽媽反應,紙條內容上還參雜著注音符號,寫下了,「媽媽,我ㄒㄧㄤˇㄅㄧㄢˋ性當ㄋㄢˊ生」。 映像中媽媽看完紙條後,就覺得小孩子我童言童語吧,回應我說,「傻孩子當女生比較好呀~可以給男生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當媽的,都會說說孩子經。 做媽的,總有做媽的視角,做媽的顧慮。 那孩子呢? 路上,你會發現...很多年輕人,極度做自己,表現自己,從外觀看來,就很明白。 比如說,超另類的髮色,無法解釋的指甲色,半身,或滿身的美麗圖騰,這些....媽媽們都是怎麼看的呢? 與其說孩子標新立異,不如說...
生活實驗 七八九     幼稚園小朋友的都市傳說: 小學老師很兇喔! 連小朋友也是一隻眼睛展望未來的話:那未來肯定是可以規劃的。 至少可以告訴她我想發生在她身上的預言故事。
Thumbnail
導師是孩子們在校的父母, 至少敝校的校長常常這樣說! 所以難免要和孩子的親生父母,談到一些孩子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與家長們交談的過程及內容, 有時候會令我有不同的"結論感受", 例如, ❦ 這是一場正常的親師溝通 ❦ 這是家長在想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好友來訪,她目前單身,但也是個喜歡小孩的人。 沒多久,就和兩兄弟聊天聊的挺自然。 這其實不容易,畢竟小孩面對不熟悉的人時,反應常常讓我無法捉摸。 好友臨走前,已經到了兄弟們必須要洗澡睡覺的時間, 哥哥已經進房去了,剩下弟弟還在外頭。 幾分鐘前,弟弟曾經答應我,等我完成手邊的事情,喊他去
Thumbnail
女兒在班上的母親節活動中發言:「媽媽最喜歡作的事是煮飯。」 兒子的生活課本有道題目:「媽媽喜歡作的事。」兒子寫下:「煮飯。」 有天先生跟同事說我喜歡煮飯,回到家我開玩笑地對他說:「我們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三人異口同聲,我辯駁無效。我問我自己:「若不用顧慮家人的需要,我想作什麼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