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小朋友描述事情的時候可信度不太高,但是我們有讓他們知道,要怎麼樣可以讓自己說的更清楚嗎?很多小朋友也覺得,他描述的事情,別人應該就能懂,但我們有讓他們明白,就算說的再詳細,其實每個人想像的還是會有落差嗎?
因為最近小孩在原班糾紛不斷,而且描述不清,惹了一身腥。因此社交課我們上了一門課:「話出媽媽」。我邀請每位小朋友輪流上台說出自己媽媽的臉部外觀,並請台下的其他小朋友畫出來,最後讓台上這位小朋友選出一張畫得最像的作品。我想透過這個活動,讓小朋友觀察到每個人描述事情的差別,以及自己的描述真的詳細嗎?大家都聽得懂嗎?。我試著把大家在這個活動中的描述分成幾類。
第一類:我就中立
描述媽媽的臉部過程,時常會聽到這類的中立言語,讓大家充滿想像空間但卻無從畫起:「頭髮沒有很長~~也沒有很短」、「她的鼻子沒有很大~~也沒也很小」「她的眼睛剛剛好」很明顯的,這類語詞鐵定引來一片哀嚎。
第二類:叫我跳跳蟲
也有學生想到可以說自己最愛的媽媽,有夠興奮。因此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說完眼睛說耳朵、說完耳朵再補充一下媽媽的脾氣、談完脾氣老師提醒後又趕快來說說嘴巴的形狀。跳來跳去的,台下小朋友手忙腳亂,崩潰!
第三類:我的媽媽是誰
雖然媽媽每天見面,但是真的要描述五官的話,還真的好幾位學生說不出來。台下小朋友問:「頭髮長到哪裡?」這位學生:「嗯...不太確定...」台下小朋友再問:「那有超過肩膀嗎?」這位學生再度嗯了一番:「應該有...吧......」這.....也太為難人了吧(我指的是,為難台下小朋友)
第四類:說錯會生氣
「請問妳的媽媽有戴眼鏡嗎?」學生:「你不要亂說啦!我的媽媽哪有戴眼鏡啊!」「請問妳的媽媽臉上有痣嗎?」學生:「我媽哪有可能有痣,妳媽媽才有啦!」這類學生對於事實相當的糾結,加上原本就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因此如果同學在空白的時間提問,他一來覺得你幹嘛打斷我,二來覺得你又不認識我媽媽,幹嘛亂說!
第五類:充滿大量只有自己理解的形容詞
「我的媽媽啊~鼻子很可愛哦!」「還有還有,我的媽媽的頭髮就像有魔法呢!」「她笑起來的時候很漂亮哦」這類形容詞都很夢幻,我們都感受的到他跟媽媽感情真的很好。但是!台下小朋友怎麼可能畫得出來!
老師告訴大家,老師超級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畫出其他同學心目中的媽媽,因此想跟大家一起解決這些問題,讓台下的小朋友可以順利的畫出比較合理的媽媽。
經討論後...
我們下了幾個決定:
1. 順序固定:臉型→頭髮→眉毛→眼睛→鼻子以及嘴巴。
2. 項目固定:形狀、顏色、位置、相對大小
3. 歡迎提問:提問可以幫助小朋友畫得更像。別人說錯沒關係,自己再補充清楚就可以。
4. 仔細觀察:當天課堂中無法說出媽媽樣子的小朋友,回家後必須仔細觀察,隔天第一個上台說明。
出現說明的框架後,每位上台的小朋友可以看著投影片上的項目說出來:「我媽媽的臉形狀是長的、可以放的下一隻手。」「我媽媽的鼻子形狀像帆船、是皮膚色、在眼睛跟嘴巴的中間,比嘴巴大一點點」雖然有些小朋友還是需要提示,但是比起一開始的天馬行空,實在好太多了。
最後,當他們看到同學畫出來的媽媽,不禁哄堂大笑,跟自己的媽媽,還是差好好好多啊!(老師自己都笑到流眼淚了)。以下這些作品,畫的都是同一位媽媽哦!
這個活動,我們學到了些什麼事情呢?
(1) 在說明事情的時候,如果只有說自己的「感覺」,最後的落差會更大。例如:我的媽媽鼻子很可愛。大家畫出來的可愛鼻子鐵定不一樣,有人覺得鼻子如果像寶可夢會很可愛,但是你媽媽鼻子有寶可夢嗎?
(2) 描述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先想過再表達的。一開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跟後來有明確的框架相比,大家說得都清楚超多。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多多觀察其他同學都怎麼描述事情的。
(3)就算我們覺得已經把事情說得很清楚了,別人跟你想的還是會不一樣。就像你已經覺得把媽媽的特徵說的很清楚了,同學畫出來的媽媽還是跟你媽媽差很多。因此,當別人不懂你的意思時,不要急著生氣。試著再多補充幾句,會離事實更近哦!
(4)換個角度,當別人描述事情時,我們也要知道,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知道其他人的意思,要給其他人有解釋的時間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