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念研究所到底要花多少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時光飛逝,轉眼間兩年過去。遙想2021年6月底,當時所有人正被Covid-19疫情搞得心惶惶之際,我辭去了事務所的受雇律師工作,開始了全職研究生的生活。在辭職之前,我做了詳細的計算,以為靠存款就足夠支應兩年的生活,加上一些額外的收入,應該還可以過的去。
兩年後的今天,我以「存款+收入-餘額」的概略方式,計算這兩年來的花費。老實說,這個金額超乎我的想像,如果我在事前就知道這個數字,我百分之兩百不敢辭職。事後諸葛,當時辭職的確是一個風險很高的決定,但也的確在兩年後為我帶來好的轉機。
我並不鼓勵所有人都和我一樣裸辭回歸學生,尤其是辭職後無法賺到一定收入的人。

花費

先說結論,自2021年6月30日起,至2023年7月1日止,我總共花費新台幣83萬元。
這個花費比我原先預估的花費還多出十幾萬,以下大致分析一下這些花費的主要來源。

固定生活開支

舉凡電話費、保險費、車輛稅金與保養、家庭生活費。
由於我估算過通勤和租屋的成本,兩者幾乎一樣。因此我是住在台北家裡並開車通勤上課,車輛的稅金和保險是不可避免的固定開支。另外我每個月都還是會給一點家庭生活費,因為沒有課的時候也都在家吃喝,因此實際上也算是生活費的一部分。
另外,由於我這兩年的收入來源主要都是執行律師業務範疇,因此律師公會的會費,以及郵政信箱的租金也算是我的固定開支之一。

浮動生活開支

舉凡伙食費、剪髮、治裝、油錢、停車費、ETag、娛樂、購物、紅白包等。
由於我沒有逐一記帳,因此無法詳細計算這部分的花費,這也是為甚麼我選擇用「存款+收入-餘額」的方式計算花費。
但這部分可能還包含家人朋友幫忙負擔的部分,因此這部分的花費應該是被低估的。

學雜費

上述的花費並不包含學雜費,因為我選擇使用就學貸款。
另外,因為我具有特殊減免身分,因此學雜費部分我比一般人少貸了約72,000元,若不具減免身分者,學貸的總金額會比較高,大約是25萬元。

事後諸葛

計畫趕不上變化

前面提到,這兩年來整體的花費比我原先預想的還要多,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忘記估算家庭生活費部分。
我知道很多人念書時可能不需要給父母或家裡任何錢,但實際上,在家吃住也是生活成本之一,只不過是家人幫忙負擔了而已,因此我認為家庭生活費還是有計算的必要,如此才能真實反映生活成本。

若都在計畫內則根本不會辭職

前面提到,實際花費比我原本估計的花費多了十幾萬,但也慶幸估算當時我本來就有預留一些預備金,使我可以撐到兩年。但如果辭職前的我事先知道會連預備金都花光,我可能真的沒有勇氣辭職。

預備金很重要

預備金、預備金、預備金,很重要說三次。

親朋好友的支持也很重要

我所計算出來的花費是很概略的。這兩年間,一直都有家人朋友在支持、幫助我,因此,實際上的花費應該更多。若沒有這些家人朋友,我不但預備金花光,可能還會被迫提前中斷學業去工作。

值不值得?

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
雖然這兩年時間變得非常彈性,也沒有工作壓力,但伴隨而來的是課業和經濟上的壓力。
坦白說,辭職唸研究所的過程中,我也經歷過各種自我懷疑,但兩年後的今天,我沒有後悔作這個決定,但這終究是個高風險的事情。
因此,如果你沒有經濟上的壓力,短期內工作也不會有大的進展,或許可以考慮暫時中斷工作,繼續進修,以便取得更好的學歷、增加競爭力;如果你跟我一樣,必須考量經濟因素,那麼在預算上,一定要留一筆預備金,不然沒拿到學位就又被迫去找工作,還少了兩年的工作年資,真的是得不償失。

結語

總結來說,讀兩年的研究所,83萬的花費,加上18萬的學貸(不具減免資格者為25萬),總成本大概100萬左右,也算是個不小的數字。如果你也有辭職讀研究所的念頭,這個數字可以供你做個參考。
最後感謝在這兩年以各種方式幫助我的伴侶、家人、朋友、同學,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趟冒險旅程。
avatar-img
38會員
52內容數
正在就讀法律系的你,一定耳聞過司律考試,甚至已經下場考過。我有幸從考海中上岸,希望透過我的經驗,幫助正在迷惘、焦急、或是洩氣的你/妳。專題內容包含是否要參加考試、如何準備考試、面授與函授的優缺點比較等等,幫助你/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YB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延續上篇我對高等教育的看法,我認為法律系應該要針對就業導向給予更多的支持。就業不應只限於國考,如何接軌民間企業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大部分的法律系畢業生最終是投入各行各業,多過於擔任律師、司法官。 而這種作法也能有效消除律師界對調降律師錄取標準的疑慮。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隱私是甚麼?很遺憾的,「隱私」在國內外的法律界,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範圍-甚麼是隱私、甚麼不是隱私。資訊隱私學者Helen Nissenbaum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脈絡完整性理論,但仍沒有提出更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運用機器學習去訓練一個隱私的模型,嘗試為「沒有標準」建立科學模型。
先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我使用Zotero和LiquidText進行工作和研究。本篇的工作流程是我摸索了一陣子之後,用起來最舒服也最不花錢的方式,推薦給需要省錢又想要存放大量文獻在Zotero的讀者。我不認為這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至少用起來最省錢、最順手就是了。
由於我的研究所報告涉及律師法修正,但法務部的最新資料只到民國107年,且並無關於事務所規模之統計。基於假設會計師與律師執業上的相似性、參考會計師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會計師事務所的營收規模,和從業人員數呈現正相關。因此,在法務部未針對律師產業進行調查統計前,應可藉由事務所人數粗略估計其規模。
在使用網頁爬蟲之前,首先確定爬下來的資料,是否符合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規範;其次,如果爬下來的資料涉及他人個資,最好是取得同意後再使用;再者,如果爬下來的資料是事業競爭對手的資料,則是能免則免。
延續上篇我對高等教育的看法,我認為法律系應該要針對就業導向給予更多的支持。就業不應只限於國考,如何接軌民間企業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大部分的法律系畢業生最終是投入各行各業,多過於擔任律師、司法官。 而這種作法也能有效消除律師界對調降律師錄取標準的疑慮。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隱私是甚麼?很遺憾的,「隱私」在國內外的法律界,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範圍-甚麼是隱私、甚麼不是隱私。資訊隱私學者Helen Nissenbaum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脈絡完整性理論,但仍沒有提出更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運用機器學習去訓練一個隱私的模型,嘗試為「沒有標準」建立科學模型。
先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我使用Zotero和LiquidText進行工作和研究。本篇的工作流程是我摸索了一陣子之後,用起來最舒服也最不花錢的方式,推薦給需要省錢又想要存放大量文獻在Zotero的讀者。我不認為這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至少用起來最省錢、最順手就是了。
由於我的研究所報告涉及律師法修正,但法務部的最新資料只到民國107年,且並無關於事務所規模之統計。基於假設會計師與律師執業上的相似性、參考會計師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會計師事務所的營收規模,和從業人員數呈現正相關。因此,在法務部未針對律師產業進行調查統計前,應可藉由事務所人數粗略估計其規模。
在使用網頁爬蟲之前,首先確定爬下來的資料,是否符合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規範;其次,如果爬下來的資料涉及他人個資,最好是取得同意後再使用;再者,如果爬下來的資料是事業競爭對手的資料,則是能免則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綱: 每月配息4萬能否辭職? 生活開支與風險考量 股息穩定性與財務規劃 退休心態與生活重心 配息風險與長期規劃 關鍵字: #配息 #辭職 #生活風險 #股息穩定性 #財務規劃 #退休心態 #生活重心 #躺平 #儲蓄 #風險管理   每月配息4萬能否辭職? 那我想這是最
Thumbnail
身為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台北沒有家人,更遑論有台北的房子。我跟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剛踏入職場,前兩天剛參與完一檔演出,我說出社會新鮮人面臨的現況,演出完後也被觀眾私下問,「這樣你要怎麼活下去?」 相信我,你能活下去,省一點就好。 這句話很實際,但也很殘忍。
Thumbnail
到底要準備多少錢才可以提早退休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我們先把每年固定支出的費用加總起來 像是房貸 車貸 保險 教育費 雜費 餐費等等 平均下來就可以知道每月大該需要支出少費用 然後帶入這個簡單的算式 ( )X12X25=需要準備的退休金額 假設宥爸每月需要支出10萬元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個案 原告自民國83年5月1日起任職XX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分公司,至109年2 月29日退休,主張領取之月薪應包含基本薪資及承攬獎金,約為新臺幣13萬9,089元至16萬4,460元,所以退休前6 個月平均薪資約為15萬元,退休金應為375 萬元。 獎金屬於勞動基準法所規定之工資,係基於兩
Thumbnail
就跟一般人一樣,我想到退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的存款夠嗎?我從兩個方向來思考,1.過去法-我過去是否有將收入的一部分好好存起來,有沒有花的太多了,2.未來法-我目前的資產存款是否足夠應付我退休後的生活花費。
Thumbnail
在我退休之前,我的年薪約在台幣 240 萬左右,這代表我平均每月約有 20 萬左右的錢可以花用,看起來很不錯,但其實這樣的薪資表現在科技業中不算高,而且當你多了解這高薪的背後得付出的代價,也許你會覺得這每月 20 萬薪水好像也沒那麼值……. 首先,在一個責任制又不用打卡的公司工作的上班族,
Thumbnail
我在2022年離職,離開了只要有人社群顧問。這段時間我體會到混吃等死有多快樂,以及混吃等死是等不到死亡的,誰亂教啊?我現在有工作了,想談談九千多個無業的日子,此篇從根談起,誰不喜歡根呢?根不可以嗎?先簡聊我的離職原因。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綱: 每月配息4萬能否辭職? 生活開支與風險考量 股息穩定性與財務規劃 退休心態與生活重心 配息風險與長期規劃 關鍵字: #配息 #辭職 #生活風險 #股息穩定性 #財務規劃 #退休心態 #生活重心 #躺平 #儲蓄 #風險管理   每月配息4萬能否辭職? 那我想這是最
Thumbnail
身為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台北沒有家人,更遑論有台北的房子。我跟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剛踏入職場,前兩天剛參與完一檔演出,我說出社會新鮮人面臨的現況,演出完後也被觀眾私下問,「這樣你要怎麼活下去?」 相信我,你能活下去,省一點就好。 這句話很實際,但也很殘忍。
Thumbnail
到底要準備多少錢才可以提早退休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我們先把每年固定支出的費用加總起來 像是房貸 車貸 保險 教育費 雜費 餐費等等 平均下來就可以知道每月大該需要支出少費用 然後帶入這個簡單的算式 ( )X12X25=需要準備的退休金額 假設宥爸每月需要支出10萬元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個案 原告自民國83年5月1日起任職XX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投分公司,至109年2 月29日退休,主張領取之月薪應包含基本薪資及承攬獎金,約為新臺幣13萬9,089元至16萬4,460元,所以退休前6 個月平均薪資約為15萬元,退休金應為375 萬元。 獎金屬於勞動基準法所規定之工資,係基於兩
Thumbnail
就跟一般人一樣,我想到退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的存款夠嗎?我從兩個方向來思考,1.過去法-我過去是否有將收入的一部分好好存起來,有沒有花的太多了,2.未來法-我目前的資產存款是否足夠應付我退休後的生活花費。
Thumbnail
在我退休之前,我的年薪約在台幣 240 萬左右,這代表我平均每月約有 20 萬左右的錢可以花用,看起來很不錯,但其實這樣的薪資表現在科技業中不算高,而且當你多了解這高薪的背後得付出的代價,也許你會覺得這每月 20 萬薪水好像也沒那麼值……. 首先,在一個責任制又不用打卡的公司工作的上班族,
Thumbnail
我在2022年離職,離開了只要有人社群顧問。這段時間我體會到混吃等死有多快樂,以及混吃等死是等不到死亡的,誰亂教啊?我現在有工作了,想談談九千多個無業的日子,此篇從根談起,誰不喜歡根呢?根不可以嗎?先簡聊我的離職原因。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