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法是是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所建立的一套筆記方法,可以將零散的想法、筆記和文獻,通過編號、引用、索引等方式彼此關聯起來,形成知識網路並提取有效資訊,並最終進行輸出。
Niklas Luhmann 在一生中共建立了 9 萬多張索引卡片、釋出了 70 多本專著和 400 多篇學術論文,後人們被他驚人的產出而震驚,進而去研究他所使用的筆記方法、並撰寫成書《卡片盒筆記法》。
過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Luhmann 只能用卡片來作為紀錄知識的最小單位,不過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數位筆記軟體來紀錄,比如說 Heptabase 、 Notion 、Obsidian 等筆記軟體。
卡片只是這個筆記法的精神,目的是要你將「筆記」拆分成「小的知識點」,讓你可以更加輕鬆的紀錄與取用。
我們來比較一下用傳統筆記法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卡片盒筆記的優點:
在高中的時候,我們知道明天要考哪幾科,就會帶那幾科的筆記本回去,因為高中的科目主題性很明確,不是國文就是數學等等;不過到了我們畢業後,無論是在滑手機、看新聞、讀書,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收新的資訊,導致出門前無法確定會紀錄什麼主題的筆記,進而陷入「不知道記在哪好麻煩喔不要記好了」的心態,大大減少我們紀錄的動力。
雖然有數位筆記軟體的出現,讓我們不用攜帶厚厚的筆記本出門,但傳統筆記根據資料夾-主題-頁面的多層級分類,一樣會花費大量時間做頁面的切換。
而卡片盒筆記法,每次只需要紀錄一張卡片,之後再根據透過標記與卡片盒分門別類即可,所以記的當下不用思考紀錄的位置,記就對了!
比如說我今天看《深度工作力》時,看到「心流」一詞,於是在《深度工作力》的筆記本中寫下心流相關的資訊;過了一段時間後,某天在看 《刻意綀習》時,也看到「心流」一詞,你明明記得有紀錄過,但忘了記在哪,就要重寫一遍,隨著重複紀錄的次數增多,會浪費許多時間。
卡片盒筆記法則是以 「知識點」為紀錄重點,所以之前紀錄放到卡片盒後,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看就好了,不用再記一次。
甚至現在數位筆記軟體功能愈發強大,只要透過一個簡單的@或是[[]] 指令,就可以提取過去紀錄的卡片。
你上個月紀錄的筆記,還有拿出來看過嗎?就算你需要用到它,你可能也忘記他記在哪本筆記本中了。
在還沒使用卡片盒筆記前,我是用「備忘錄」來紀錄,假如一段時間沒有整理,一個月前的筆記會再看到的機率微乎其微
這是因為筆記之間沒有連結,不常看到就很難記住,更別說應用了。
而用卡片盒筆記記錄的知識點會重複提取,印象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刻。
卡片盒筆記法的執行分為三個步驟:收集、整理和輸出。
收集階段要收集兩種筆記,分別是暫時/快閃筆記(Fleet Note) 和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整理階段要將收集的筆記轉化為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並且用自己的話寫下一個想法,然後將這張新卡片跟相關聯的舊卡片建立連結。輸出階段要從卡片盒裡發展想法,挑選一個主題來寫文章,將相關的筆記轉為草稿,並進行最後的編輯。
聽講或思考時,隨手記下的一些想法、問題或資訊。它們是暫時性的,只要一些零碎的關鍵字,幫助回憶或理解就可以了。
我對於快閃筆記的的要求是「紀錄方便、快速、低阻力」,因為假如紀錄的步驟太繁瑣,會大大降低紀錄的意願
不過快閃筆記是為了轉化為文獻筆記或是永久筆記而存在,所以一段時間過後一定要篩選與整理。
像我無論在家、在車上、或是在閱讀時,都會用 iphone 的備忘錄紀錄快閃筆記,因為紀錄起來最方便,隔一段時間後,再用電腦時一次將所有需要的快閃卡片整理到筆記軟體中,轉化成文獻或永久筆記。
我的快閃筆記分類
快閃筆記最重要就是紀錄的阻力要低,並且一定要整理,否則等於白記。
文獻筆記是指在閱讀或研究某個來源時,用自己的話摘錄或概述其中的主要觀點、論點或資訊。它們是一種永久筆記的子類別,也就是說,它們會被儲存在你的卡片中,並與其他相關的永久筆記連結起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理解和吸收來源的內容,為你自己的思考和寫作提供參考,不用再重新去 Google。
文獻筆記的重點,是要「簡潔、清晰和客觀」的,並且「註明出處」,方便以後回顧來源文章的前後脈絡。
舉剛剛的「心流」來說,心流的文獻筆記,就是心流的詳細定義(可以是你之前的暫時筆記延伸而來,加上網路上查詢的資料),這類的筆記一旦完成,在往後的日子上都可以用上。
雖然說他叫「文獻筆記」,不過這是因為當時 Luhmann 紀錄的主要以文獻資料為主,我都會稱它為「知識點筆記」,每個筆記,都一個個的知識點。
永久筆記是指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對某個主題、問題或想法的看法或見解」。
舉例來說,我有了「心流」、「影響專注力的因素」、「睡眠與專注的關係」這三張文獻卡片,那麼你就可以建立一張「如何達到心流」的永久筆記,並參考上述文獻筆記的資料,用自己的話與一些連接的語句將他們整合起來,最終輸出成一篇文章。如果有需要的資料,可以再進行查詢,並將新查到的資料寫成新的文獻筆記。
最終一定要用自己的話進行輸出,變成「永久筆記」後,這個知識才會變成你的,就像我現在在寫文章一樣!
(為什麼要寫出來呢?這個原理在之後的「學習階層金字塔」與「費曼學習法」中會提到)
我認為比起傳統筆記,卡片盒筆記法更適合運用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中,隨著我們卡片筆記數量的增加,知識也能彼此串連,產生複利的效果。
看完這篇文章,不知道你對卡片盒筆記法更了解了嗎?找天來試試看吧!
如果覺得實用的話,歡迎幫我按讚或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