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筆記長久有用的「卡片盒筆記」,到底怎麼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卡片和筆記

卡片和筆記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是是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所建立的一套筆記方法,可以將零散的想法、筆記和文獻,通過編號、引用、索引等方式彼此關聯起來,形成知識網路並提取有效資訊,並最終進行輸出。
Niklas Luhmann  在一生中共建立了 9 萬多張索引卡片、釋出了 70 多本專著和 400 多篇學術論文,後人們被他驚人的產出而震驚,進而去研究他所使用的筆記方法、並撰寫成書《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一定要用卡片嗎?

過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Luhmann 只能用卡片來作為紀錄知識的最小單位,不過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數位筆記軟體來紀錄,比如說 Heptabase 、 Notion 、Obsidian 等筆記軟體。

卡片只是這個筆記法的精神,目的是要你將「筆記」拆分成「小的知識點」,讓你可以更加輕鬆的紀錄與取用。

為什麼要用卡片盒筆記法?

我們來比較一下用傳統筆記法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卡片盒筆記的優點:

傳統筆記難以攜帶、需反覆切換

在高中的時候,我們知道明天要考哪幾科,就會帶那幾科的筆記本回去,因為高中的科目主題性很明確,不是國文就是數學等等;不過到了我們畢業後,無論是在滑手機、看新聞、讀書,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收新的資訊,導致出門前無法確定會紀錄什麼主題的筆記,進而陷入「不知道記在哪好麻煩喔不要記好了」的心態,大大減少我們紀錄的動力。

雖然有數位筆記軟體的出現,讓我們不用攜帶厚厚的筆記本出門,但傳統筆記根據資料夾-主題-頁面的多層級分類,一樣會花費大量時間做頁面的切換。

而卡片盒筆記法,每次只需要紀錄一張卡片,之後再根據透過標記與卡片盒分門別類即可,所以記的當下不用思考紀錄的位置,記就對了!

傳統筆記法容易重複紀錄

比如說我今天看《深度工作力》時,看到「心流」一詞,於是在《深度工作力》的筆記本中寫下心流相關的資訊;過了一段時間後,某天在看 《刻意綀習》時,也看到「心流」一詞,你明明記得有紀錄過,但忘了記在哪,就要重寫一遍,隨著重複紀錄的次數增多,會浪費許多時間。

卡片盒筆記法則是以 「知識點」為紀錄重點,所以之前紀錄放到卡片盒後,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看就好了,不用再記一次。

甚至現在數位筆記軟體功能愈發強大,只要透過一個簡單的@或是[[]] 指令,就可以提取過去紀錄的卡片。

傳統筆記經過時間一長就很難再拿出來了

你上個月紀錄的筆記,還有拿出來看過嗎?就算你需要用到它,你可能也忘記他記在哪本筆記本中了。

在還沒使用卡片盒筆記前,我是用「備忘錄」來紀錄,假如一段時間沒有整理,一個月前的筆記會再看到的機率微乎其微

這是因為筆記之間沒有連結,不常看到就很難記住,更別說應用了。

而用卡片盒筆記記錄的知識點會重複提取,印象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刻。


卡片盒筆記法的步驟

卡片盒筆記法的步驟

卡片盒筆記法的步驟

卡片盒筆記法的執行分為三個步驟:收集、整理和輸出。

收集階段要收集兩種筆記,分別是暫時/快閃筆記(Fleet Note) 和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整理階段要將收集的筆記轉化為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並且用自己的話寫下一個想法,然後將這張新卡片跟相關聯的舊卡片建立連結。輸出階段要從卡片盒裡發展想法,挑選一個主題來寫文章,將相關的筆記轉為草稿,並進行最後的編輯。


暫時 / 快閃筆記

暫時/快閃筆記

暫時/快閃筆記

聽講或思考時,隨手記下的一些想法、問題或資訊。它們是暫時性的,只要一些零碎的關鍵字,幫助回憶或理解就可以了。

我對於快閃筆記的的要求是「紀錄方便、快速、低阻力」,因為假如紀錄的步驟太繁瑣,會大大降低紀錄的意願

不過快閃筆記是為了轉化為文獻筆記或是永久筆記而存在,所以一段時間過後一定要篩選與整理。

像我無論在家、在車上、或是在閱讀時,都會用 iphone 的備忘錄紀錄快閃筆記,因為紀錄起來最方便,隔一段時間後,再用電腦時一次將所有需要的快閃卡片整理到筆記軟體中,轉化成文獻或永久筆記。

我的快閃筆記分類

  • 𩂓碎知識點
  • 待看文章
  • 某人說的話
  • 想法、靈感
快閃筆記最重要就是紀錄的阻力要低,並且一定要整理,否則等於白記。


文獻筆記

文獻筆記(我都叫它知識點筆記)

文獻筆記(我都叫它知識點筆記)

文獻筆記是指在閱讀或研究某個來源時,用自己的話摘錄或概述其中的主要觀點、論點或資訊。它們是一種永久筆記的子類別,也就是說,它們會被儲存在你的卡片中,並與其他相關的永久筆記連結起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理解和吸收來源的內容,為你自己的思考和寫作提供參考,不用再重新去 Google。

文獻筆記的重點,是要「簡潔、清晰和客觀」的,並且「註明出處」,方便以後回顧來源文章的前後脈絡。

舉剛剛的「心流」來說,心流的文獻筆記,就是心流的詳細定義(可以是你之前的暫時筆記延伸而來,加上網路上查詢的資料),這類的筆記一旦完成,在往後的日子上都可以用上。

雖然說他叫「文獻筆記」,不過這是因為當時 Luhmann 紀錄的主要以文獻資料為主,我都會稱它為「知識點筆記」,每個筆記,都一個個的知識點。


永久筆記

永久筆記是指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對某個主題、問題或想法的看法或見解」。

舉例來說,我有了「心流」、「影響專注力的因素」、「睡眠與專注的關係」這三張文獻卡片,那麼你就可以建立一張「如何達到心流」的永久筆記,並參考上述文獻筆記的資料,用自己的話與一些連接的語句將他們整合起來,最終輸出成一篇文章。如果有需要的資料,可以再進行查詢,並將新查到的資料寫成新的文獻筆記。

一定要進行輸出

一定要進行輸出


最終一定要用自己的話進行輸出,變成「永久筆記」後,這個知識才會變成你的,就像我現在在寫文章一樣!

(為什麼要寫出來呢?這個原理在之後的「學習階層金字塔」與「費曼學習法」中會提到)

總結

我認為比起傳統筆記,卡片盒筆記法更適合運用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中,隨著我們卡片筆記數量的增加,知識也能彼此串連,產生複利的效果。


看完這篇文章,不知道你對卡片盒筆記法更了解了嗎?找天來試試看吧!
如果覺得實用的話,歡迎幫我按讚或分享出去!

avatar-img
4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潘奕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有多久沒整理你的數位資料/筆記了? 假如我們的房間越來越亂,就會發生找東西找很久,甚至找不到的情況,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定期整理自己的房間;不過數位資料因為沒有佔實體的空間,加上有好用的搜尋功能,會定期整理檔案的人少之又少,更別說知道整理的方法了。 為什麼要整理數位資料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
當你想要開始寫作時,可能會面臨一個常見的情況:打開了一個空白文件,剛要下筆寫上標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你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另一方面從一整片空白開始實在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會推薦你幾個關於寫作的「心態」與「方法」,希望能幫助你輕鬆地啟動寫作。 改變寫作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在想一個新的企劃時,坐在電腦前想破頭都想不出來,結果在洗澡的時候。突然就蹦出了相關的靈感,問題在工作外的時間解決了。 這跟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很有關係:我們的大腦有分「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兩種模式。 集中思維就是我們在工作時會運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我們會提高專注力,讓我們能
說到時間管理,你腦中會浮現什麼呢? 是不是每天五點起床晨跑、西裝筆挺、整天都在看手錶、看緊湊的行程表,並且有規律作息的高效人士呢? 我們每個人時間都有限,所以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好讓我們有更多的餘裕,可以做其他事情,不過如果你只參考那些成功人士的行程表,不只做不到時間管理,還會害了你自己
你有多久沒整理你的數位資料/筆記了? 假如我們的房間越來越亂,就會發生找東西找很久,甚至找不到的情況,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定期整理自己的房間;不過數位資料因為沒有佔實體的空間,加上有好用的搜尋功能,會定期整理檔案的人少之又少,更別說知道整理的方法了。 為什麼要整理數位資料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
當你想要開始寫作時,可能會面臨一個常見的情況:打開了一個空白文件,剛要下筆寫上標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你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另一方面從一整片空白開始實在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會推薦你幾個關於寫作的「心態」與「方法」,希望能幫助你輕鬆地啟動寫作。 改變寫作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在想一個新的企劃時,坐在電腦前想破頭都想不出來,結果在洗澡的時候。突然就蹦出了相關的靈感,問題在工作外的時間解決了。 這跟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很有關係:我們的大腦有分「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兩種模式。 集中思維就是我們在工作時會運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我們會提高專注力,讓我們能
說到時間管理,你腦中會浮現什麼呢? 是不是每天五點起床晨跑、西裝筆挺、整天都在看手錶、看緊湊的行程表,並且有規律作息的高效人士呢? 我們每個人時間都有限,所以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好讓我們有更多的餘裕,可以做其他事情,不過如果你只參考那些成功人士的行程表,不只做不到時間管理,還會害了你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真正的思考並非僅僅存在於腦海中,而需要經過某種形式的「外顯化」。對於碩博士生而言,寫作是外顯化思考的最佳方式,它能幫助你釐清思路、建立邏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論述。 在盧曼的卡片盒(Zettelkasten)系統中,思考的外顯化尤其重要。 他通過將「外部記憶」存儲在卡片盒中,再用清晰的連結
Thumbnail
探討盧曼卡片盒Zettelkasten筆記法的應用,著重如何系統化地整理與消化知識。本法適合需要高效收集零散知識的學習者,特別是準備寫論文的大學生。文章分享了此法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其對思維方式的影響,並介紹了原創人Niklas Luhmann的成功故事,旨在幫助讀者提升學習效果及創意思考能力。
關於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的「編碼」,是他的卡片盒運作的精髓所在。「編碼」是一種利用連續性編號來刺激思考,並建構自己的知識路徑的技巧。
梅棹忠夫強調,將想法形諸文字,寫成筆記卡片,可以作為自我檢驗是否理解的方法。無獨有偶,德國社會學家盧曼也談過這點。或許,撰寫筆記卡片反映出在個人電腦出現以前,學者們如何進行智識生產的共通方法(當然,每個學者的具體操作可能都有不同)。 盧曼在〈學習如何閱讀〉一文中(https://luhmann.s
Thumbnail
碩博士生在進行研究時,常常會接觸到各種知識管理系統,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種。然而,很多研究生可能會發現,市面上流行的解讀其實與盧曼原本的系統差距頗大。為了幫助碩博士生更有效地進行研究筆記管理,我們來深入探討這個被誤解的筆記法。 ▌盧曼系統是中
Thumbnail
可以嘗試改變過往筆記方式。將零散的不同主題筆記,拆解成一張張的卡片。每一個卡片就是一個脈絡,建構自己一套知識系統。改變行為不是用意志力去強迫打破舊習慣,而是有計畫性培養新習慣取代舊習慣。在閱讀時隨時拿著紙筆,用自己的話記下有趣的點,而不是照抄。並且跟卡片盒裡其他筆記串連,形成在外部筆記中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盧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對知識工作者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數位工具如 Obsidian 與 GPT 的加持下,這套系統更是無縫融入現代的工作流。最近我深入研究了盧曼的經典文章《與卡片盒溝通》,並透過 GPT 翻譯和精修,讓這篇複雜的德文文章以更符
Thumbnail
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方法旨在解決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的問題。本書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盧曼卡片盒筆記法,透過其獨特的「索引思維」,提供了一種高效的筆記和知識管理系統。這種方法不僅讓筆記之間的連結可追蹤,而且優化了筆記的重複使用機會,從而最大化了知識的價值。以下是如何實踐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關鍵步驟,以及製作索引卡的技巧。 步驟1 - 無結構筆記: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強調筆記應盡量無結構,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真正的思考並非僅僅存在於腦海中,而需要經過某種形式的「外顯化」。對於碩博士生而言,寫作是外顯化思考的最佳方式,它能幫助你釐清思路、建立邏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學術論述。 在盧曼的卡片盒(Zettelkasten)系統中,思考的外顯化尤其重要。 他通過將「外部記憶」存儲在卡片盒中,再用清晰的連結
Thumbnail
探討盧曼卡片盒Zettelkasten筆記法的應用,著重如何系統化地整理與消化知識。本法適合需要高效收集零散知識的學習者,特別是準備寫論文的大學生。文章分享了此法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其對思維方式的影響,並介紹了原創人Niklas Luhmann的成功故事,旨在幫助讀者提升學習效果及創意思考能力。
關於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的「編碼」,是他的卡片盒運作的精髓所在。「編碼」是一種利用連續性編號來刺激思考,並建構自己的知識路徑的技巧。
梅棹忠夫強調,將想法形諸文字,寫成筆記卡片,可以作為自我檢驗是否理解的方法。無獨有偶,德國社會學家盧曼也談過這點。或許,撰寫筆記卡片反映出在個人電腦出現以前,學者們如何進行智識生產的共通方法(當然,每個學者的具體操作可能都有不同)。 盧曼在〈學習如何閱讀〉一文中(https://luhmann.s
Thumbnail
碩博士生在進行研究時,常常會接觸到各種知識管理系統,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種。然而,很多研究生可能會發現,市面上流行的解讀其實與盧曼原本的系統差距頗大。為了幫助碩博士生更有效地進行研究筆記管理,我們來深入探討這個被誤解的筆記法。 ▌盧曼系統是中
Thumbnail
可以嘗試改變過往筆記方式。將零散的不同主題筆記,拆解成一張張的卡片。每一個卡片就是一個脈絡,建構自己一套知識系統。改變行為不是用意志力去強迫打破舊習慣,而是有計畫性培養新習慣取代舊習慣。在閱讀時隨時拿著紙筆,用自己的話記下有趣的點,而不是照抄。並且跟卡片盒裡其他筆記串連,形成在外部筆記中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盧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對知識工作者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數位工具如 Obsidian 與 GPT 的加持下,這套系統更是無縫融入現代的工作流。最近我深入研究了盧曼的經典文章《與卡片盒溝通》,並透過 GPT 翻譯和精修,讓這篇複雜的德文文章以更符
Thumbnail
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方法旨在解決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的問題。本書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盧曼卡片盒筆記法,透過其獨特的「索引思維」,提供了一種高效的筆記和知識管理系統。這種方法不僅讓筆記之間的連結可追蹤,而且優化了筆記的重複使用機會,從而最大化了知識的價值。以下是如何實踐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關鍵步驟,以及製作索引卡的技巧。 步驟1 - 無結構筆記: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強調筆記應盡量無結構,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