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飲食|《 中醫怎麼說:長夏,健脾養胃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八月初,學生們都還在放暑假,節氣方面卻已經走到「立秋」了,從中醫方面來看,則屬於「長夏」,長夏主要為小暑、大暑,到立秋、處暑這幾個節氣期間,天氣依然炎熱、濕氣重;相應在人體為 “脾胃”。

         許多人對於中醫很強調的脾胃功能、濕氣問題,很陌生,今年長夏雨量豐沛,很容易感受到濕氣在生活中的影響,我們續談長夏:五行土:脾胃,節氣保養觀念。

長夏。健脾養胃

長夏。健脾養胃


avatar-img
26會員
248內容數
從每天日常飲食吃喝,體會大自然節氣奧妙,輕鬆在生活裡認識中醫~ 好日子,從起居、運動、飲食、睡眠、清潔、好心情,開始! • 深入淺出,從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原典導引。 • 真實依春、夏、秋、冬,四季書寫。 • 涵括日常家常菜、食療、藥膳等,生活化而實用。 • 休閒中養生,美食也健康。 • 圖文並茂,從節氣餐桌上拍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otr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酸菜白肉鍋(古法&創新)  秋日,五行相應肺金,肺金克肝木,所以,在味道的選擇方面,入肝的酸味,便成了秋日怡人的風味 ...... 酸菜白肉鍋,是深秋好味,近幾年來流行的益生菌酸白菜(白菜發酵而來)...... 等清血與整腸的食材 ......
    中醫本草裡,有許多“消食藥”,運用在日常飲食、食療方面,益處很多。     其中有一類都是發酵過的,例如:神麴(保和丸)、紅麴(心血管)、鹽麴&味噌、酸白菜(自然發酵,豐富乳酸菌)......等。     古法醃酸白菜,在過程中產生發酵,加入一點白米湯產生乳酸菌,中醫稱為...
 秋季飲食味道(二) 〝秋天,吃 酸 養 肺 護 肝 〞         秋季,肺氣旺,氣候乾燥,並且相應自然〝生長收藏〞規律中的〝收〞,五行方面,肺(金)能克肝(木)。中醫看五味〝酸〞味能〝收斂生津〞,〝辛〞味卻〝發散傷陰〞。所以,秋季乾燥的天氣,宜〝增酸減辛〞,〝酸〞味斂肺養肝,避免〝辛 ...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一)〝秋天,吃 苦 養 肺 〞         八月份,時常因颱風影響,帶來豐沛雨量,氣候上也仍屬於「長夏」,濕熱天氣依舊。但是,秋季的主氣「燥」,在過處暑(8/23)、白露(9/7)後,將慢慢明顯起來。         秋季,相應臟腑是〝肺〞臟 ...
酸菜白肉鍋(古法&創新)  秋日,五行相應肺金,肺金克肝木,所以,在味道的選擇方面,入肝的酸味,便成了秋日怡人的風味 ...... 酸菜白肉鍋,是深秋好味,近幾年來流行的益生菌酸白菜(白菜發酵而來)...... 等清血與整腸的食材 ......
    中醫本草裡,有許多“消食藥”,運用在日常飲食、食療方面,益處很多。     其中有一類都是發酵過的,例如:神麴(保和丸)、紅麴(心血管)、鹽麴&味噌、酸白菜(自然發酵,豐富乳酸菌)......等。     古法醃酸白菜,在過程中產生發酵,加入一點白米湯產生乳酸菌,中醫稱為...
 秋季飲食味道(二) 〝秋天,吃 酸 養 肺 護 肝 〞         秋季,肺氣旺,氣候乾燥,並且相應自然〝生長收藏〞規律中的〝收〞,五行方面,肺(金)能克肝(木)。中醫看五味〝酸〞味能〝收斂生津〞,〝辛〞味卻〝發散傷陰〞。所以,秋季乾燥的天氣,宜〝增酸減辛〞,〝酸〞味斂肺養肝,避免〝辛 ...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一)〝秋天,吃 苦 養 肺 〞         八月份,時常因颱風影響,帶來豐沛雨量,氣候上也仍屬於「長夏」,濕熱天氣依舊。但是,秋季的主氣「燥」,在過處暑(8/23)、白露(9/7)後,將慢慢明顯起來。         秋季,相應臟腑是〝肺〞臟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目前的氣候正從夏季開始進入「長夏階段」。 在東方的自然哲理觀念裡,夏季對應的臟腑系統是心,在接續到秋季(肺系統)之間還有個過度時節叫做「長夏」,長夏(土元素)對應的就是脾胃系統。大地(土元素)是承載一切自然萬物變化的基礎,若脾胃系統變弱,其餘的系統得不到足夠的養分供給也就無法充分運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小暑(國歷7月 6或7日) 國曆七月天氣日漸炎熱,水稻第二期作秧苗期,而一期稻作黃熟,所以有「小暑小禾黃」之諺語。而台灣六月已完全脫離梅雨期,四周海域隨時有低氣壓形成,颱風從此說來就來。
Thumbnail
活動日期:7月20、21、22日(六、日、一) 節氣慶典:7月22日(一) 1.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節,中醫師提醒,夏季養生的重點在於「養心」,建議飲食上可吃當季瓜果類,取代含糖量高的冰品飲料更能消暑。 2.「大暑時吃鳳梨」的習慣,因為這時候的鳳梨是最好
Thumbnail
小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氣溫開始升高,濕氣增多,我們需要適當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適量攝取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保持規律的作息,適度運動,以及調節心情都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提供適應季節變化的機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退火消暑、保持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Thumbnail
立夏(國曆5月5或6或7日)  立夏,為夏季之首日,指的是 夏天從這一天開始。 古云:「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漫。」是說立夏當天青蛙如果不叫,夏季將多雨。 節氣與民俗   台灣有「入夏補老父」俗諺,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
Thumbnail
立夏落在每年國曆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2024年的立夏則是5月5日星期日,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45度。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養心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養心,就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同時,立夏之後,應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
Thumbnail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擁有潮濕氣候的特性。瞭解如何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選擇利水食物,可以幫助保護脾胃健康,祛除體內濕氣。
Thumbnail
目前的氣候正從夏季開始進入「長夏階段」。 在東方的自然哲理觀念裡,夏季對應的臟腑系統是心,在接續到秋季(肺系統)之間還有個過度時節叫做「長夏」,長夏(土元素)對應的就是脾胃系統。大地(土元素)是承載一切自然萬物變化的基礎,若脾胃系統變弱,其餘的系統得不到足夠的養分供給也就無法充分運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小暑(國歷7月 6或7日) 國曆七月天氣日漸炎熱,水稻第二期作秧苗期,而一期稻作黃熟,所以有「小暑小禾黃」之諺語。而台灣六月已完全脫離梅雨期,四周海域隨時有低氣壓形成,颱風從此說來就來。
Thumbnail
活動日期:7月20、21、22日(六、日、一) 節氣慶典:7月22日(一) 1.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節,中醫師提醒,夏季養生的重點在於「養心」,建議飲食上可吃當季瓜果類,取代含糖量高的冰品飲料更能消暑。 2.「大暑時吃鳳梨」的習慣,因為這時候的鳳梨是最好
Thumbnail
小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氣溫開始升高,濕氣增多,我們需要適當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適量攝取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保持規律的作息,適度運動,以及調節心情都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提供適應季節變化的機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退火消暑、保持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Thumbnail
立夏(國曆5月5或6或7日)  立夏,為夏季之首日,指的是 夏天從這一天開始。 古云:「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漫。」是說立夏當天青蛙如果不叫,夏季將多雨。 節氣與民俗   台灣有「入夏補老父」俗諺,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
Thumbnail
立夏落在每年國曆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2024年的立夏則是5月5日星期日,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45度。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養心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養心,就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同時,立夏之後,應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
Thumbnail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擁有潮濕氣候的特性。瞭解如何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選擇利水食物,可以幫助保護脾胃健康,祛除體內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