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學會「拒絕」

我所說我第一課,不是指讀者們,而是我自身在學習自我療癒時的時間順序。


學會拒絕,在很多很多講述自我成長的書藉或者演講,它也從不缺席。相信有很多在這方面的大師或者專家已經用他們的智慧和角度為大家去解釋或者說明這個詞匯,我也就不參一腳,我貫徹我一貫的風格—講述自己的經歷。

學會拒絕

這個詞彙是我在大一的時候,在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心理諮商,我的心理諮商師指出我的第一個核心議題。

當時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新的詞匯,但後來我和朋友提起他們都一副「這不是本來就如此的事嗎?」的表情,讓我覺得自己一副得到了重大啟示的自己很可笑。

我來說說當時的我對這個詞彙的見解,我的重點不在於學習拒絕別人,而是在於允許對方拒絕自己,應該是說要去分清楚,到底對方拒絕的是我們自己本身,還是在拒絕那一件你提出來的事。

接下來進一步向大家說明。

我當時的問題是:「我不敢向別人提出我自己的要求,也不敢去邀請別人,更在意要不要看見對方時打招呼等等的事情」當時諮商師所向我提出的就是,要去分清楚,到底對方是在拒絕我,還是在拒絕我提出的那一件事。

像是我約對方去看電影,對方不去,我就會很受傷,因為我腦海裡會把它看成「我對他來說不重要」、「他不喜歡我」、「他討厭我」,大家有沒有看到,所有的一切的認知都在否定或是在針對我個人上,但是其實對方有可能只是在拒絕看電影這件事又或是其他原因,而不是我們自身,更談不上喜歡和討厭,但我就會一下子把它和自身的價值、地位掛勾。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提出第一個我在學習這個課題時的第一個迷思—學會拒絕別人前,要先學會允許別人拒絕我們

也許有些讀者在看完一些有關於界線或是拒絕的書藉後,因為書裡面和我們說要學會「說不」,因此就開始逼著自己「說不」,最終「說不」沒學會,反而更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或是拒絕又或是甚麼也拒絕,變成了兩極化的局面。

會發生這樣事情,問題到底是出在那裡?在於我們沒有先允許他人拒絕自己。

在說這個前我先和大家說說,甚麼叫做把事與人分開,要分清楚對方是在拒絕我們,還是拒絕提出的要求或事情。

拒絕人,是在針對喜歡與討厭來定論,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答應你、因為我討厭你所以我拒絕你,當中沒有這件對事情的考量,單純是因為我們這個人本身,這樣是無解的,我們也不用去理會。因為這樣純粹出於個人主觀感受。

如果是以事情本身作為考量呢?考量方向就會大大不同。像是,這件事我喜歡去做嗎?我會想去做嗎?我有這樣的意願嗎?我有時間嗎?我有沒有興趣?我有沒有足夠的金錢?如果是對於在事情本上作考量的話,大多會以個人需求,條件當時的情景和現況來作依據,以不單單只是對方作為一標準。

那到底要如何分辦對方是出自那一層面的拒絕,那就要看對方拒絕你時,有沒有意願和你聊替代方案,而且聊完之後是否真的有後續的行動,畢竟有些人只是當下說說,完全沒有後續的行動。

三個「不」

以我自己為例子,我是一個即興派,總喜歡當天才約朋友,當然了很多的朋友也沒法接受我的即興,但他們拒絕我之後都會很積極和我再次約時間,或是提出很多不同方式共同討論另一個合適的時間,但是當時的我就一口認定了他們:「他們不重視我這個朋友」而堅持一定要現在,而不願意和他們談別的時間,導致我不想再去約他們,也不想再去約人,漸漸就變成了一個獨成俠。

透過這一次的諮商,我能夠重新的審視以前的朋友們對自己的態度,漸漸看見了,他們大多數是在拒絕我臨時的去約他們這件事情上,而不是在拒絕我這個人。

當然當時的我其實並沒有理解到—拒絕別人前要先學會允許別人拒絕自己。這是我後來不斷在這件事上掙扎好幾年才領悟到的東西,現在就在這裡和大家細說一些。

又以我為例子,在剛剛提到的這件事上,其實我有三個「不」在裡面:

第一:不允許對方不是今天

第二:不聽對方的替代方案

第三:不願意開放自己,執著的要別人照著自己意思去做

這三個「不」都在說著一件事「對方一定要照著我的意思去做,要不然就是不重視我」,這種死板的想法我是怎麼來的呢?答案也是在自己。

因為不希望別人不照著我意思去做,所以我也不會不照著別人的意思去做。

很多時候,往往害怕拒絕別人的人,平時都在犧牲自己,為甚麼?因為他們不想被拒絕,所以他們也不想去拒絕別人,這是善良嗎?你可以說是,但我個人覺得更多的是一種交換。我為了你犧牲自己,希望你也能為了我犧性你自己,但往往的結果是別人不會了我去犧牲他自己,只有我們自以為是在做好人,偉人,君子,最後卻只換來了傷害。

照鏡子

自我療癒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在照著鏡子,我們不想對別人做的事,往往也是我們不喜歡別人對我們做的事,所以才會有句話「你不喜歡的東西,往往在你身上也有存在,只是你沒有發現或是不敢承認」差別在於,有沒有把它認出來,有沒有把不喜歡的說出來。

因此我才會說,當我們學會允許對方因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拒絕我們,我們才能把拒絕這件事看成是一個輕鬆平常的事,要不然那一切只是在硬做出來,或是極端化把它做出來,可能對自己有益,但關係來說是沒有半點益處。

最後,我個人覺得拒絕的價值不在於「說不」這件事上,而是在這個過程我們尊重別人有自己生活節奏,同時也尊重自己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是以尊重彼此的「不同」,從而來實現彼此的「大同」。

30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