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度目標達成率幾乎100%。覆盤過程中,我想像自己會被喜悅與成就感填滿,但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有一片奇怪的空白和困惑。
25歲的迷茫,不是來自於沒有目標,而是被困在自己設定的目標裡。
或許,我沒有拿到真正想要的東西,而是「我以為自己要的」。
我總是天真地相信,等達到某個目標,就可以快樂了吧。然而所有看似完善的時間規劃、「以終為始」的決策思維、對高效工作的癡迷,最終卻把我壓得喘不過氣。
既想在學術研究上表現出色,又想為未來職涯鋪路;想要照顧好家人和愛人,又要保有自己的創作空間;為了完成歐洲旅行的小夢想,一邊想辦法開源、申請各種獎學金。我把自己塞進一個個既定的框架、不容一絲懈怠的專案規劃裡,最終也影響了我的身體狀況。
某種程度上,我確實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但代價呢?盤點完年度目標的那一刻虛無,讓我終於明白,無論怎麼努力、怎麼追求高效,我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當你愛上過程,而非產物,就不必等到獲得自己的許可才能快樂。只要系統有在運作,你隨時都能感到滿足。而且,系統能夠以很多形式成功,不限於你一開始設想的那一個。」——《原子習慣》
我想,與其「追求效率」不如「活出意義」,面面俱到的完美人生根本就不存在,說是在替自己拓寬好選擇、為未來做好準備,不如說,我是用完美主義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也犧牲了過程中的體驗樂趣。
年末除了覆盤,我也整理了今年的完讀書單。書單通常反映我當下想解決的問題,也象徵著我當時的好奇與狀態。在回顧的過程中,我發現2024年的上下半年有了個大轉變。與上半年以商業管理、人文社科為主的書單相比,下半年我看了更多文學小說、心理勵志,小說的部分可能歸功於《給我一個故事的時間》Podcast(超級讚的小說討論節目,大推推),但我想我也認知到,現階段的我已經不需要精進效率與規劃的能力,而是去培養一種更柔軟、更貼近內心的力量。
「最美的風景,最好的答案,一定存在『意料之外』,只有『我』能發現的地方。」——李惠貞《成為自由人》
本書談的「自由」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工作與生活中,都是如此。
這本書帶給我希望,也解放了我的偏執。李惠貞創辦〈獨角獸計畫〉的故事,更讓我願意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即便不能複製作者的做法,但我想嘗試更貼近真實的自己,在自律、務實中,自重,也自適,擁有心的自由。
「你不用管別人的期待是什麼啊?你只要看你眼前有什麼選擇就可以了。」記得暑假實習期間和人資聊職涯時,得到了這樣的回饋。這句話很刺,的確是我的大盲點。當我願意放下那些「應該」,知道自己有選擇權,進一步鬆綁關於念頭上、對於未來想像的囚禁,去認識更寬廣的世界,心或許也將跟著變得寬闊,才能看到、走出更多可能。
今年的年度目標,與過往有非常大的不同。沒有成敗,也不須計算達成率,而是專注於持續的過程與養成。寫感恩日記,就是今年的目標之一。
記得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在《只能喝酒的圖書館》Podcast 聊了他面對人生困境的態度——不管面對什麼,就「說謝謝就好」。
總覺得經歷了大起大落、有足夠人生厚度的人,面對生命反而更加謙卑,他們回應人生的第一件事都是「感謝」,感謝那些不如意、挫敗、打擊,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因此,我決定也來練習這樣的態度,每天寫下感謝,不管好的、壞的,都值得感謝。偷偷說,我心中的太陽,韓國演員朴寶劍,他也時常把感謝掛在嘴邊,甚至作為代表他個人的口頭禪。我覺得~我也可以!
踏入2025年,我大概不會停止迷茫,還會在學校待一下,然後出國一趟。希望這個暫停的階段,是為了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重要的而留,因為今年底覆盤時,我希望能收穫滿滿的喜悅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