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關於我們所相信的真理,以及被討厭的年輕人

2023/10/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哲學家William James認為,「哲學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人類幾種氣質(temperaments)衝突的歷史」,而其所主張的實用主義,工作就在於展開這幾種氣質就其本身的實踐意義。重要的是信念如何發展成我們欲求的行動,以及面對這樣的行動所促成的一系列關連性思考及行動。這意味著,假如現階段所擁抱的信念無法很好地展開行動、或用以描述世界、或得到一個使人舒適的、善的解釋或結果,那麼就應該去調整它,在你的舊真理觀中加入新的概念,調和出就你個人而言的真理世界。這樣的說法,讓在哲學史上不斷競爭世界(唯一)解釋權的兩派氣質擁護者感到不滿,顯然,在James實用主義的義理下,我們可以擁有各自的真理,否定了真理的唯一性,跳脫出世界要嘛有神要嘛無神,要嘛理性主義要嘛經驗主義的二元框架,James以實用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一,也是多。

《實用主義》書封

《實用主義》書封

  James區分出兩種氣質,理性主義、理智主義、唯心主義、樂觀主義、有宗教信仰、意志自由論、一元論、武斷的,是屬於柔性情的。另一方面經驗主義、感覺主義、唯物主義、悲觀主義、無宗教信仰、宿命論、多元論、懷疑的,則是屬於剛性情的。這樣的區分雖然陷入化約的弊病,卻也非常直觀的呈現一般人的直覺。James認為,這些觀念只有在顯現於經驗之流時才具備全部的意義,才能夠作為普遍原則,成為真理。顯然偏向經驗主義的James,不僅批評柔性情有神論那脫離經驗,過於抽象的「純潔」、「善」、「全知全能」的概念,亦批評了剛性情宿命論,為自己帶來了與直覺經驗不符的痛苦結果。

  為兩派對立好幾百年的氣質各打五十大板之後,James企圖以實用主義進一步調解它們之間的衝突,消解唯一真理的迷思。在實用主義的實踐意義下,只要在個人經驗中是「有用的」、「善的」,它就是「真理」。如果相信餅乾就是耶穌的聖體,能夠帶來你要的宗教體驗、完滿你要的世界面貌,那麼在你如此相信並確實在經驗中感到那些獨特的宗教性時,餅乾的實體是耶穌的聖體,這就是全部的真理。真理恰恰好就是全部經驗的意義,或者我們也可以就這個例子反過來質問對立的經驗主義者,如果我們的「真」不能脫離實踐意義,那餅乾聖體的例子又怎能否定它的真實性?

  這樣的實用主義,是一種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信念以及應對信念產生的行動結果的工具,它提供給我們一個走道,通往我們喜歡的真理房間。在此基礎上,《實用主義》中處理了形上學的實體之爭以及一與多的問題,從而又回過來討論實用主義這個工具的運作方式,說明我們如何透過此工具增長知識、擴充真理的內涵,以及其與人文主義、宗教之間的關聯。


...


  在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有一位被自己討厭的年輕人,好幾個夜晚與哲學家辯論的他,認為人不可能改變、世界是決定論式的,過去的心理創傷注定導致現階段悲慘的我,而我又不可能改變,所以人的命運一出生就決定好了,而我註定是悲慘的。另一方面,哲學家卻認為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可以改變、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世界是目的論式的,且採取了一種實用主義式的解釋來回應年輕人。

  哲學家指出年輕人所採取的使自己感到痛苦的決定論式信念,更深一層來看是為了自己的「善」。換言之,擁抱如此信念的他事實上在實踐層次上是有好處的,所以才選擇了這樣的信念做為真理。他可能因此不用為自己的人生背負太大的責任、可能可以逃避家人的期許與壓力等等,而這樣對一般人而言違反直覺的觀點,卻又使得他自己感到痛苦。至此,決定論作為真理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它可以產生年輕人要的可以讓自己遁逃的世界。揭開這層帷幕,在信念選擇與行動實踐之間展示出某種動態的前進方向,也就是哲學家所說的目的論,我們身而為人,被視為永恆朝向未來的存有。在這樣的人性前提下,改變及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又被重新拉回到我們討論的視野中。

13會員
42內容數
文學作品分析、童化故事創作及個人生活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