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建你的"情緒過濾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容易對自己、他人生氣嗎?」
「你擔心表達自己,會被拒絕嗎?」
「你容易吸取外在訊息,犧牲自己聲音嗎?」

「Norm 」
意思是majority,指「大部分的多數」。
— 被認可的社會準則。

當我們說一個族群是「正常」的同時,其實也正在說另個族群的「不正常」。

這社會根據這樣的認知在運作,當我們不符合Norm時,瞬間就變成 Abnormal;且顯示你和正常的族群不一樣、你脫離了正常的範疇,你是邊緣的異類。

這段變成相對少數的過程,常常使個體在所處的群體中,當感覺自己與群體不同時,便會開始產生猶豫、質疑,對自己原本的想法、行為產生排斥與攻擊,而可能壓縮自己的聲音、期待,扭曲原本的信念、價值,使內在感到委屈、焦慮,又憂鬱。

為什麼無法於群體中,保有自我?

這現象對於正在建立自我過程中的「無自信、需要同儕與他人認同的青少年」或「未足夠瞭解自己、未有覺察而仰賴外在建議、社會建構的成年人」,特別容易受到內在自卑、恐慌的驅使,而「不得不」盲從、順應他人的聲音,逐漸養成迎合、討好、犧牲的矛盾人格。

又可能因為自身的生命經驗不夠、無他人傾訴討論,自己也難有機會正視內在的聲音,而更困難習得足夠的彈性,來建立因應技巧、連結內在與外在環境,使自己可以在保有自我的同時,又能適應不同的群體;造成對於情緒更為敏感,甚至容易發生心理內耗、過度反應,而不停改變自己到近乎忘記自己原始的模樣。

尚未在心中長出「情緒過濾器」,
來協助判斷與分類情緒、整理外在的訊息。

當我們的體內尚未有一套完善的「情緒過濾器」,使整坨龐大的外在訊息,在我們無法分辨下,僅能直接往體內吞食。

這未經咀嚼的吞食,往往造成我們的內在情緒難以立刻分離、消化這些訊息是有意義,還是雜訊,而持續將自己往下拉、往下沉,甚至消耗殆盡我們所擁有的全部能量。

唯有建構出有功能的情緒過濾器,才有機會當外在訊息準備進入到我們的心中時,能先進行分離動作,以確認、辨識,經過思考後,再放入心中咀嚼,後通往消化、分類成體內適當的養分。

然而,這整坨龐大的外在訊息往往夾雜著「羞愧」、「自我批評」、「無價值感」等,具有毒性與侵略性,會迅速滲透到我們的體內作擴散;且這擴散的感覺並不是無中生有...

是我們長期在家庭裡、人際關係中,及所處社會文化脈絡下「被對待的樣子」。

我們會將這些無法消化的失敗感變成憤怒,這「憤怒」背後則來自於「被拒絕」;故當面臨「被拒絕」的情境時,我們可能會過度反應,就如過往所處的情境中,那些曾經「未被滿足的需求」下,所產生的憤怒。

行為問題、精神症狀,往往是無法面對問題、困難與他人討論的退場方式。

在這裡,我想和你說...

當我們未有屬於自己的內建“情緒過濾器”,來協助過濾、分離出這些外在具有毒性、難以整理的情結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時,若遇到感覺到不安全、內在安定的需求過於匱乏等情境,我們會以「外在行為」,或者「問題行為」來間接滿足這些不安;且可能持續讓我們在無形中,退化成過往未能好好長大的模樣。

・・・

後記|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是我加入的第一個學會。

這選擇不只是我的精神科受訓背景從「泛自閉症的早期療育」開始、我的治療學派從「母嬰關係、生命早期經驗」開始;而是我相信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為一位成年人,我們的內在都還是有那尚未好好長大的兒童、青少年形體在影響著我們;這是個體原初與最為艱困的動盪和挑戰。

尤其當我在與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個案工作時、閱讀與理解心理專業議題時,很多片刻其實是相互連結的,都是我們共同的生命狀態。

所以藉由這一篇,我想傳遞不僅是兒童和青少年,當成年人感覺到不夠安全或內在安定的需求過於匱乏時,都可能會以外在行為或者問題行為來因應內在的恐慌不安,這長期來看,往往不會有適切的良好發展。

所以在這些行動發生之前,我們需要學習先內建一套完善的「情緒過濾器」來保護自己;而後續我也將與你們一起好好談談對於這情緒過濾器嚴重干擾的「羞愧感」、「自我批評」、「無價值感」 。


願我們週末平安美好🌛


/A healing space💡

#以傷療傷 #為療傷而聊傷 #心裡的傷在說話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想與你說的話 #心理諮商 #諮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15會員
40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4/10/07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常常感到失去自我位置,背後可能是過去的關係創傷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情感狀態的根源,包括關係創傷、過度焦慮的反應模式,以及缺乏穩定性經驗。透過理解這些因素,或許能幫助你/妳在新的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感與界線,並為未來的親密關係鋪路。
Thumbnail
2024/10/07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常常感到失去自我位置,背後可能是過去的關係創傷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情感狀態的根源,包括關係創傷、過度焦慮的反應模式,以及缺乏穩定性經驗。透過理解這些因素,或許能幫助你/妳在新的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感與界線,並為未來的親密關係鋪路。
Thumbnail
2024/10/06
許多人進行自我提升和心靈成長時,會依賴心靈雞湯書籍,但這些書籍往往只提供短暫的安慰,無法有效解決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本文探討為何這些讀物對真正改變的幫助有限,以及如何透過心理諮商來突破內心的束縛,達到持久的內在平靜與成長。我將分析五個影響因素,幫助你/妳理解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及尋求專業支持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4/10/06
許多人進行自我提升和心靈成長時,會依賴心靈雞湯書籍,但這些書籍往往只提供短暫的安慰,無法有效解決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本文探討為何這些讀物對真正改變的幫助有限,以及如何透過心理諮商來突破內心的束縛,達到持久的內在平靜與成長。我將分析五個影響因素,幫助你/妳理解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及尋求專業支持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4/10/03
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努力想要療癒對方的情感傷痛,但常常因為誤解彼此的需求而陷入「錯位照顧」的困境。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根源,並提供方法來有效理解與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以促進真實的修復與成長。深入自我覺察與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2024/10/03
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努力想要療癒對方的情感傷痛,但常常因為誤解彼此的需求而陷入「錯位照顧」的困境。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根源,並提供方法來有效理解與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以促進真實的修復與成長。深入自我覺察與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容易對自己、他人生氣嗎?」 「你擔心表達自己,會被拒絕嗎?」 「你容易吸取外在訊息,犧牲自己聲音嗎?」 / 「Norm 」 意思是majority,指「大部分的多數」。 ——被認可的社會準則。 當我們說一個族群是「正常」的同時,其實也正在說另個族群的「不正常」。 這社會根據這樣的認知在
Thumbnail
「你容易對自己、他人生氣嗎?」 「你擔心表達自己,會被拒絕嗎?」 「你容易吸取外在訊息,犧牲自己聲音嗎?」 / 「Norm 」 意思是majority,指「大部分的多數」。 ——被認可的社會準則。 當我們說一個族群是「正常」的同時,其實也正在說另個族群的「不正常」。 這社會根據這樣的認知在
Thumbnail
★將內斂、機敏、觀察入微的潛在性格,化為溝通優勢。
Thumbnail
★將內斂、機敏、觀察入微的潛在性格,化為溝通優勢。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你必須學著去適應它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學會去適應這個環境」,學著 “融入” 大家,但實際上,對於任何人,任何一個有獨立意識的生命個體而言,究竟,是讓他毫無保留的做自己比較好,還是要委曲求全,逼迫自己去迎合這個大環境 這篇一樣要延續「身心健康系列」這個主題,我大概再寫個一兩篇,就會暫時結束這
Thumbnail
你必須學著去適應它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學會去適應這個環境」,學著 “融入” 大家,但實際上,對於任何人,任何一個有獨立意識的生命個體而言,究竟,是讓他毫無保留的做自己比較好,還是要委曲求全,逼迫自己去迎合這個大環境 這篇一樣要延續「身心健康系列」這個主題,我大概再寫個一兩篇,就會暫時結束這
Thumbnail
邊緣型人格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2. 極端的思考模式,是非對錯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極易造成人際衝突。 3. 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或過度自信,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如:飆車、瘋狂購物、傷害他人的衝動。 字根謬誤 定義謬誤
Thumbnail
邊緣型人格 1. 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2. 極端的思考模式,是非對錯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極易造成人際衝突。 3. 有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或過度自信,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 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的行為,例如:飆車、瘋狂購物、傷害他人的衝動。 字根謬誤 定義謬誤
Thumbnail
作為一個情緒型的人,需要理解的一件事是,在當下,沒有人有權利做交易、有權利觸及你。沒有人。沒有人。因為你不能在這一刻達成協議。你不能。
Thumbnail
作為一個情緒型的人,需要理解的一件事是,在當下,沒有人有權利做交易、有權利觸及你。沒有人。沒有人。因為你不能在這一刻達成協議。你不能。
Thumbnail
本篇將藉由這本書《高敏感是種天賦》帶領你認識內向者與高敏感的差別、 高敏感族常見的心理問題,讓你更加認識你自己!
Thumbnail
本篇將藉由這本書《高敏感是種天賦》帶領你認識內向者與高敏感的差別、 高敏感族常見的心理問題,讓你更加認識你自己!
Thumbnail
朋友笑著說:「別人看出去的世界是480P,我們是4K」 我之所以寫共感,而不是同理,因為我認為共感是特質,同理心和共感,都共用同一個英文單字Empathy,但在中文上,我認為還是有所不同,同理的理是理解的理,理解很重要,不然我們只是一個笨蛋情緒接受器,我們裝載超強的接受器,卻沒有對應升級處理系統。
Thumbnail
朋友笑著說:「別人看出去的世界是480P,我們是4K」 我之所以寫共感,而不是同理,因為我認為共感是特質,同理心和共感,都共用同一個英文單字Empathy,但在中文上,我認為還是有所不同,同理的理是理解的理,理解很重要,不然我們只是一個笨蛋情緒接受器,我們裝載超強的接受器,卻沒有對應升級處理系統。
Thumbnail
多數適應不良或不符社會規範之行為,皆與情緒系統有關,這並非個人因素而已,有的是生理系統、有的是心理系統受到障礙。這些障礙,社會並無給予相應的「教育」讓人們有基本工具去應付,反而是更錯誤的抑制及歸因於個人所致。多重因素引起的就要多重資源與多方支持才有解方,當自己過不去時,尋找他人支持或找專業協助的必要
Thumbnail
多數適應不良或不符社會規範之行為,皆與情緒系統有關,這並非個人因素而已,有的是生理系統、有的是心理系統受到障礙。這些障礙,社會並無給予相應的「教育」讓人們有基本工具去應付,反而是更錯誤的抑制及歸因於個人所致。多重因素引起的就要多重資源與多方支持才有解方,當自己過不去時,尋找他人支持或找專業協助的必要
Thumbnail
當你發現別人討厭你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 (1)如果你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可能你會開始去分析自己哪裡不好?怎麼辦才好? 標準都在自己的身上,沮喪失落的情緒就會被觸發,聚焦在自己。 (2)如果你還算自信,你可能會嗤之以鼻,在腦中說:靠,什麼玩意!但是被討厭還是無法忍受,也觸發了討厭對方的情緒、對抗的
Thumbnail
當你發現別人討厭你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 (1)如果你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可能你會開始去分析自己哪裡不好?怎麼辦才好? 標準都在自己的身上,沮喪失落的情緒就會被觸發,聚焦在自己。 (2)如果你還算自信,你可能會嗤之以鼻,在腦中說:靠,什麼玩意!但是被討厭還是無法忍受,也觸發了討厭對方的情緒、對抗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