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學校園,投入工作已經一段時間了,大學生活的記憶之於我,開始有了一種距離感。
回想起大學生活,想想當時在校園裡做過最有價值、至今受用無窮的事,竟然是閱讀與寫作。
為什麼說「竟然」?因為我可是一名貨真價實的理工科學生(化工系)呀!
一般而言,理工科學生的生活應該是充斥著實驗、讀書和考試,在實驗安排得比較滿的學期(一周五天有三天要做實驗),不要說一天了,一周都沒剩下多少閒暇時間。
這樣的繁忙生活,確實會讓人停止思考,只想趕快過完一天、一周、一個學期。
但我對於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迷惘,我不禁納悶:接受高等教育就為了做這些事情?
心裡有疑問,而我想書裡會有答案,所以我就去書裡尋找答案。
我開始讀一些關於高等教育的意義的書,其中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的是《為博雅教育辯護》。
所謂的博雅教育,指的是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傳授的是一些人文學科,也就是大學中經常被學生忽略的那些課。
你可能心裡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學習這些人文學科,學習一技之長不是會更快取得謀生能力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學習一技之長,的確可以更快獲得在社會上謀生的能力,有一類大學就是這樣培養年輕人的,那就是洪堡體制下的大學。
洪堡體制的大學,其誕生的背景是社會發展迅速,因此增加了很多對新技能的需求,而當時的社會沒辦法提供足量的新技能人才,因此需要由大學擔負起責任,為社會培養很多大量具備新技能的人才。
在此背景下,這類大學以迅速教授學生謀生手段為目的,旨在為社會培養一大批「專才」。
而相對於洪堡體制的大學,還有另一種大學,貫徹的是截然不同的大學之道,那就是紐曼的通識教育理念。
紐曼的教育理念認為大學創立的目的,是為了要為社會培養有學識的「通才」,而不是教授謀生手段。
紐曼認為大學是學生思想塑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他培養為有識之士,盡可能拓展他的知識邊界。至於那些謀生的技能,可以在離開大學之後再培養。
這兩類教育理念,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兩者都有誕生出偉大的大學,為社會盡到培養人的責任。
而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由於我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贏在起跑線,因此更傾向在大學期間以通識教育的理念培養自己,學習知識可以讓自己走得更遠。
從這樣的想法出發,我開始更聚焦在通識教育的核心-閱讀與寫作,以全才為目標,培養更全面的自己。
關於閱讀,我給自己訂一個在畢業前閱讀100本書的目標(2015/1/5至2017/6/23,耗時900天完成)。
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我對歷史可以說是情有獨鍾,尤其喜歡讀歷史書籍,其中呂世浩的秦始皇三部曲《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讓我重新認識讀歷史的價值。
呂世浩師事愛新覺羅毓鋆,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他學習歷史的方法不太一樣,不是把知識點背起來,而是和古代帝王一樣,把自己投身到歷史場景,想想「如果是自己」會做出怎樣的決策。
這麼學習歷史,鍛鍊的不是記憶能力,而是決策能力,也難怪歷史被稱為古代的帝王之學。
呂世浩的《秦始皇》對於思辨能力很有幫助
仔細想想,廣泛閱讀帶給我什麼呢?
一是拓展認知邊界,二是鍛鍊自學能力。
閱讀對我來說,就是在不斷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建構更為廣博的知識體系。避免侷限在所在領域以管窺天,錯將自己的認知範圍當成全世界。
單一專業的認知範圍,與知識真正的邊界相比是極為狹隘的
知識固然是閱讀的一大收穫,但扣除學習到的知識,我從中獲得更有價值的是自學能力,能夠快速在不同領域上手,對我日後換個行業,跨入互聯網有極大的幫助。
至於寫作這件事,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我認為自己會堅持不了多久。
一來是缺乏反饋,不知道自己寫得好不好;二來是沒有對象感,只寫給自己看的話,對精進自身表達能力幫助有限。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我希望不只自己想、自己思考,還能表達給別人理解。
於是,我想到要在網路上建立部落格發表文章,那麼部落格要取什麼名字呢?
追求全才之道,意味著人不能只有單一專長,正如論語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君子不器」表達的精神是一樣的。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器皿,不能只有一種用途,和我追求通才之道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使用這句話建立了一個名為《不器手札》(後改名為《見識之旅》)的部落格,開始在網路上發布自己的寫作成果。
一開始,我追求的是讓人聽懂,然而聽懂只是基礎,我還希望寫作的內容可以讓別人覺得有趣,於是開始研究如何選題、怎樣下標。
我的寫作題目從閱讀心得,逐漸拓展成各種不同的主題,像是橫跨新加坡和東西馬的畢旅遊記、考取TOEIC金色證書的方法,也得到一些不錯的反應。
我從寫作這件事收穫極大,並且可以說是獲益終身。寫作可以有效提升表達能力、鍛鍊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很強大的底層能力,日後不管是製作簡報、撰寫行銷文案、產品開發撰寫Spec,我都受益於此。
我認為不應該把知識分為有用與無用,只要是感興趣的知識都值得花心思學習,所以我在大學時閱讀了很多當時完全用不上的知識。
在這樣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而這些當時看似無用的東西,反而一直陪著我到今天。
反觀當時看起來很有用的工程數學、熱力學、有機化學和固態物理?現在看來,離我的生活已經很遠很遠了。
十分慶幸自己當初熱衷於閱讀與寫作,每每在做完實驗、寫完實驗結預報後,三經半夜仍在「看閒書」,才會有累積至今天的收穫。
不過仔細想想,我大學修了151學分(比畢業門檻多了23學分),而且我從不浪費時間修那些只有學分沒有內涵的課,還能完成給自己的900天閱讀100本書的挑戰,我當初是不是都沒在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