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自在」:黃仁勳的兩場夜宴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這兩場上新聞的飯局,我想起兩件事。


第一件,我想起之前在上海,有次外灘一群二十幾歲的男女在陪一對新人拍迎娶照片,他們刻意選擇騎共享單車。


這些年輕人基本都出身富裕家庭,以前是國際學校的同學,後來多半也都是海歸。 對他們來說,騎共享單車拍婚紗照是新奇而有趣的,畢竟誰家同學家裡每個奔馳、寶馬,更富裕一點搞個法拉利、勞斯萊斯迎娶也不是什麼難事。簡單說,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反而不新奇。


但對生活一般的普通人。平常沒什麼機會接觸豪車、穿戴奢侈品、著華服,人生難得有一次藉由拍婚紗照留下特殊記錄的機會,自然要好好把握。 如果這時一方說我們騎共享單車拍婚紗照就好,被另一半罵到退婚都有可能。


就像黃仁勳請科技大老吃飯,大家平常吉品海鮮、紅花鐵板燒,叫個晶華軒派人來外燴都不在話下,偶爾吃個熱炒、路邊攤,那是有趣的情調。


但平常吃熱炒、路邊攤的人,你讓公司尾牙還讓他們熱炒、路邊攤,或者更誇張一點,喜宴熱炒、路邊攤,我想一般人多半不太可能接受。


所以為什麼有些浪漫對某些人沒有用,主要還是心境使然。 而心境脫離不了環境,脫離不了生活經驗,脫離不了社會現實。


反之,如果我們能盡力與克服社會現實,給自己帶來更寬裕的生活經驗,改變我們身邊令人壓抑的環境,我想我們就有機會獲得更輕鬆自在的心境嗎?


這就牽涉到我想說的第二件事,關於我在旅遊景點度假時遇到的場景。


有些家庭出去玩,會發現老人都沒什麼笑容,因為他們看不了孩子花錢。


於是同樣是爬山爬累了,前者死活不花一點錢搭接駁車,後者願意花錢搭車,讓自己身體舒服一點。


住進旅館發現視野不佳,前者的家庭可能寧願住在看不到風景的房間,後者願意花一點錢升等。


去的地方比較偏遠,前者可能捨不得花錢吃飯店的buffet,選擇附近雜貨點買點東西果腹;後者悠悠哉哉起床,在飯店吃自助早午餐,邊吃邊聊這兩天的旅遊心得。


回到家,前者覺得出去這一趟太辛苦了,後者則覺得一路玩得挺開心。……


與其說他們很心疼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倒不如說他們的心有點生「病」了。孩子花錢,就像在搶他們的錢似的,好像他們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他們:「這樣花錢是不對的,是罪惡的!」


縱使孩子不算多富裕,但偶爾一頓飯吃個上千也還在能力範圍之內。既然花了,好好享受便是,但有些老人會極端的堅決不碰那些比較昂貴的菜,面對佳餚卻一副節衣縮食的樣子。


旅遊過程中,要花錢的項目,老人堅持不要,往往搞得年輕人,甚至孫子輩也只好跟著忍耐。結果幾天下來,玩也無法玩得盡興,並不時出現「我不要這個」、「我不要那個」的聲音出現在旅遊的過程中,為此出現的爭吵更是不少。


相對的,有些家庭出去玩,他們該花就花,出遊是為了開心。他們不會隨時考驗自己,給自己上緊箍咒。


所以自在是什麼?自在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是去「允許自己快樂」。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做不到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成人自己做不到,還拿這些觀念教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對花錢有羞恥感,對享受有罪惡感。


人活著就一世,自在也是活著,彆扭也是活著。你想活成什麼樣呢?


至少,如果你做不到允許自己快樂,至少不要干涉别人追求他們的快樂。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於兩岸公私立學校,從事哲學教育等哲學實踐活動。
43會員
39內容數
結合哲學諮商實務經驗,以及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解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