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中年級實習生」奇普康利的兩次中年轉型際遇告訴你:中年不是危機,而是活出新生命的開始--《中年的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中年不是危機,而是轉型與成長的機會《中年的選擇》

中年不是危機,而是轉型與成長的機會《中年的選擇》

本書要點整理:

1.中年不是危機,而是轉型與成長的機會

  • 從真實世界中的「中年級實習生」奇普康利的經歷來看,中年可以是探索新可能的黃金階段,而非人生下坡的開始。他在 50 歲時放下過往事業,加入 Airbnb 擔任「實習生」後轉任高階主管,之後再創辦「現代長老學院」(MEA),幫助中年人重新規劃人生。
  • 將中年視為「蝶蛹的蛻變」,需要捨棄過去的身份認同,迎向新的人生階段。

2. 中年轉型的三個階段與關鍵心態

  • 中年早期(35-50歲):經歷身體與情緒變化,如同成年人的青春期。
  • 核心階段(51-59歲):適應新的人生階段,並發掘中年的優勢。
  • 中年後期(60歲以上):透過體力與健康管理,維持積極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模式。
  • 中年人應主動選擇自己的轉型,而非被動接受變化,讓這個過程「為你而發生」,而非「發生在你身上」。

3.從 12 個發現探索新的中年生活可能性

  • 重新定義人生價值:如「我的智慧讓我驚奇」、「我開始體驗時間富裕」,將焦點從外在成就轉向內在滿足。
  • 強化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如「我投資社交健康」、「我的身體不再定義我」,展現中年人不應只關注衰老,而要活得更有品質。
  • 勇敢改寫人生劇本:如「我學會改編我的人生腳本」、「我歡喜地跳下人生跑步機」,擺脫社會標籤,主動設計人生下半場。

中年不應被視為生命的尾聲,而是新的開始。透過主動規劃與改變思維,可以活出更豐富的後半人生。

--------------------------

在Google鍵入「中年」兩個字,搜尋建議出現的是「中年是幾歲」「中年危機」「中年轉職」…,這大概也反映了大多數人對中年的感受與疑問:我到中年了嗎?感覺怎麼卡卡怪怪的?該如何改變呢?

《中年的選擇》的作者奇普康利是啟發我進行中年轉型探索的源頭之一,2018年在讀了他的《除了經驗,我們還剩下什麼》之後,對他在50歲之後展開全然不同的生涯轉換的過程印象深刻,也起了「似乎我也可以試試看」的念頭,因而展開了我的歷程。

簡單介紹一下作者:奇普康利在他二十多歲時開了第一家旅館,歷經20多年成為美國精品旅館的代表業者,擁有52家精品旅館,曾是全球第二大精品旅館品牌。50歲後,他因幾位同齡好友的抑鬱離世與自身健康的理由,賣掉整個集團,但機緣巧合被當時31歲的Airbnb創辦人布萊恩・切斯基邀請他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公司(對,這是真人版的「中年級實習生」),之後負責Airbnb觀光和領導發展策略業務,將過往的旅宿營運經驗傳授給近兩百個國家的數十萬Airbnb房東,並創辦該公司最盛大的年度實體活動Airbnb Open。

在Airbnb任職數年後,奇普又進行了另一次生涯轉型:他有感於許多中年人希望重新規畫人生方向,卻沒有足夠的資源、知識可以應用,於是創立全世界第一所中年智慧學校「現代長老學院」(Modern Elder Academy, MEA) ,引導數千位中熟齡人士(學員平均年齡為54歲)學習如何重新想像和定位自己的人生。 

《中年的選擇》是奇普康利以他自身經驗加上指導學員過程萃取出的中年轉型智慧。一般來說講到「中年」,想到的是:更年期、空巢期、乏善可陳、不滿足、事業危機、健康走下坡…之類算不上積極正面的印象,甚至大多數人到了接近中年時不免開始擔心這些問題:

  • 人生並沒有像自己所期待的發展
  • 感覺機會不再降臨
  • 自己的渴望沒有實現(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渴望為何)
  • 因親友的離世感到無常

但他認為,如果讓自己轉念:可以把中年視為轉化的機會,劇情先進到糟糕的環節,但接下來就會朝向完美大結局進展。若要讓中年不只是「發生在你身上」的被動過程,而轉化成「為你而發生」的積極階段,可以把中年拆解成三個階段:

  • 中年早期:35~50歲,開始經歷身體與情緒的變化,有點像是「成年人的青春期。
  • 核心階段:51~59歲,開始適應新的人生階段與發現中年的優點
  • 中年後期:60歲~,為持足夠的體力與健康,進行新的工作型態與活躍的生活。

奇普用「蝶蛹的蛻變」來形容中年階段:必須放下年輕時期的思維、習慣、身份認同,因為那些已經無法反映此刻我們是怎麼樣的人。也必須改變對餘生的藍圖,有意識的規劃人生的下半場「人生五十才開始,之前的人生不過是彩排而已」。

要怎麼讓中年階段的感受從谷底翻轉呢?從物質面、情感面、心智面、職涯面與靈性面,《中年的選擇》列出了「12個勇敢的發現/冒險」,包括:

  1. 我剩下的壽命比我以為的更長
  2. 我的身體不再定義我,讓我如釋重負
  3. 我正在跟情緒交朋友
  4. 我投資社交健康
  5. 我不需要管那麼多了
  6. 我的智慧讓我驚奇
  7. 我明白了我的故事對自己的意義
  8. 我學會改編我的人生腳本
  9. 我歡喜的跳下人生跑步機
  10. 我開始體驗時間富裕
  11. 我找到了我的靈魂
  12. 我覺得自己變完整了


讓我們一起看看這12個發現,要帶給我們哪些新的認知:

一、我剩下的壽命比我以為的更長

在低估自己的期望壽命之下,我們會對未來較不樂觀,也不願嘗試新事物。當你有50%機率活到85歲時,你的人生會從三幕劇(成長、工作貢獻、退休老去)變成四幕劇。但延長的壽命未必是禮物,端看我們如何活得多健康。在研究了世界各地較長壽的人與區域,有九個重要共通點:自然的運動、有使命感、慢活、八分飽飲食、吃蔬食、適量飲酒、有信仰、深厚的人際連結、維持社交。

思考:如果你可以回到學校重新學習,你會想學哪些科目?假如你可以活100歲你想如何度過你的餘生?

二、我的身體不再定義我,讓我如釋重負

變老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的,別再嘗試隱藏或掩飾皺紋了。除了外貌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價值:心靈、智慧、社群…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健康,而不是把時間和預算花在維持看起來年輕的外表。

思考:你努力健身的動機是健康還是虛榮?想一下你到90歲時想要從事的活動,需要的體力和健康度,應該用怎樣的方式維持鍛鍊?

三、我正在跟情緒交朋友

研究指出,人們平均在48歲時的幸福度是最低的,之後又會逐步提升。不是因為問題和煩惱神奇地消失了,而是韌性與EQ提升了:不再認為每件事都是針對我、更能同情與同理。我們開始明白:快樂並非來自於每個願望都滿足,對於「還要更多、更多、更多」的執著逐漸消除,更看重人與人的關係,懂得感恩,以及越來越知道自己想從人生得到什麼。

思考:為自己寫下10則引導自己面對不同情緒的原則

四、我投資社交健康

持續超過85年以上,持續追蹤724位研究對象的「哈佛成人發展研究」目前得出最明確的發現是:良好的社交關係會讓我們更健康、更快樂。因此朋友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

任何年紀都能交到最好的朋友,要持續找尋對自己產生意義的人際關係。方法像是:列出一些很久沒聯絡的朋友,每週聯絡一位試著約見面、不再「一個人」做想做的是,找個夥伴、尋找或打造適合自己的群組,不妨試試。

思考:問自己--生命中的哪些人能讓我打起精神或非常敬佩?有什麼因素阻礙我花時間和他們多相處?

五、我不需要管那麼多了

別為小事抓狂,不必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因為我們通常高估了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度或重視度,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忙著想自己的事,根本不會注意我。

不在乎,可以讓你開始在乎:因為會讓我們選擇只關心少數重要的事、排出優先順序,並且對與眾不同感到自在。

思考:是否要減少花在社交媒體的時間?能否拒絕一些只是覺得有義務要去做的事?以及要去做一些自己關心的事時,不再認為要尋求任何人的准許。

六、我的智慧令我驚奇

資訊是我們取得並儲存的知識,智慧則是能運用知識來獲得能力,以更好的方式過生活。中年人累積的知識與經驗、看過的模式,讓我們更擅長於進行模式辨識,以及擁有能融合看似相互對立元素的能力。不妨嘗試每週寫下三四件印象深刻的事,包括發生了什麼?從中我學到什麼功課?以及獲得什麼覺察與洞見,然後把這些智慧與他人分享。

思考:我可以用什麼方式和其他人分享我的覺察與洞見?嘗試轉換成第三人稱的客觀視角看自己時,我會給我自己什麼忠告或建議?

七、我明白了我的故事對自己的意義

《中年的選擇》引用了源自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的「英雄旅程」概念,坎伯指出所有傳奇故事的敘述方式,都依循「一個英雄從平凡世界進入冒險世界,結識夥伴與獲得導師,以及困難及挑戰,得到了力量與取得勝利後,從冒險中歸來」的模式。奇普發現自己的前半生不止一次的也循著類似英雄旅程的模式重複,藉由分析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發現其中的模式與階段(以奇普為例,互有12個階段),可以找出自己人生故事裡對自己有效或無益的部分,從而在人生下半場為自己開啟新章。

思考:我過往的英雄旅程中會有哪些固定的階段?其中的挑戰和痛苦會有哪些?以及我想要獲得的能力與成果是什麼?如何為自己展開新的旅程?

八、我學會改編我的人生劇本

年輕時對人生的期待,與中年階段的現實人生,其中的落差將刺激中年的我們開始深思,並探究「對我來說,這是失望(覺得大勢已去),還是挫折(仍在奮戰中)?」進而思考自己已經過時的身份認同與新的身份。因為真正的你,並不等於你的工作或頭銜、存款數字…等。中年是一個適合為自己進行蛻變的階段,整理超載的人生,找出對自己不再適用、不再有益的部分,然後放下。人生下半場的盼望應該要基於滿足感、好奇心以及幫助他人來定義。

思考:想想自己人生的那部分卡關了?什麼讓自己煩惱得睡不著?覺得自己哪裡失敗了?找出不再適用的想法與做法,以及打算放下的思維、習慣和人際關係,寫下來,捨去。並且加進該開始建立的思維、習慣和關係。

九、我歡喜地跳下人生跑步機

人生上半場常被四件事定義:我等於我在做的事(成就)、我等於別人口中的我(形象)、我等於擁有的東西(地位)、我等於我掌控的東西(權力)。但這四件事往往會讓我們跳上想像中的跑步機用全速奔馳,阻礙我們活出美好的人生。是時候換個定義:我等於我留給後人的東西:希望後人記得我什麼?想要幫助誰?想剝下什麼種子?

思考:不妨試試「斜槓人生」--有什麼是越老越有智慧的工作?我能提供什麼價值?如果要把我一種以上的專長組合成一項工作,我會怎麼選?

十、我開始體驗時間富裕

中年之後,時間越來越稀缺,更應該根據自己的目的善用時間。以新的眼光看待人生,重新當個菜鳥,開心學習、培養新能力,使大腦保持活躍,當你依然有能力讓自己驚奇,是一件很棒的事。

思考:我想培養什麼能力?我應該如何開始?我該如何準備?太嚴苛的自我評斷或矜持會阻礙了我嗎?

十一,我找到了我的靈魂

人的一生有兩個主要任務:第一個任務是,建立一個堅實的「容器」或自我認同,第二個任務是:找出這個「容器」該盛裝的內容。中年是從「自我」轉向「自性」的階段,會經歷「第二次出生」「第二次培育、成長」的靈性重生。

思考:我想要如何展現我的靈魂?用什麼來感染、激發其他人?

十二、我覺得自己好像變完整了

人生上半場,我們的自我是片面的:工作時的自我、在兒女面前的自我、朋友中的自我…,在中年,我們開始學習整合所有的自我,越來越完整,活在當下,與自己和周遭人事物更加融合。我們不是注定在此生要變得完美,但我們注定要在此生變得完整。

思考:如何與自己同在,也與適合的人同在,成為「整全」的自己?

《中年的選擇》告訴讀者:中年不是危機,而像是在十字路口但沒有路標為我們指引前方的路。在這個階段,「成長」和「變老」同時發生,重點不是「長大 growing up」,而是「長成 growing into」,藉由前面提到的12項冒險/發現,為自己畫出新的中年地圖,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想為自己開展第二人生嗎?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 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


avatar-img
31.6K會員
191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因為特別篇上線的緣故,重看了一遍「型男主廚三星夢」,這部劇描寫兩位中年廚師為競逐「米其林指南」頂級三星等級評價而努力的故事。在追尋看似不可能達成的目標的過程,為自己的生命創造了新的機會與高峰。 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據估計目前四十歲的人,有五成機率能活到九十五歲,你我都有夠長的歲月為自己追求下一個機會
在人生上半場發展到某個階段,或許也會浮現出生活需要改變的跡象,像是:持續的無力感或不滿足、覺得自己缺乏動力或精力、幻想不同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嫉妒他人的生活或成就... 若常出現這樣的感受,也許意味著自己期待做出改變。這是尋求不同可能性的第一步。可以花些時間深入反思,探索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目標。
50歲後,你想怎麼活?一般都說『中年危機』,中年是個「夾心」時期,在自己的父母與子女間夾心、在上司與部屬間夾心、在年輕與衰老間夾心。 但到了五十歲這個階段,若轉念為以「我」為主,為自己而活,在工作與家庭的重擔稍稍減輕,也還有充裕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實現夢想,成為人生中最快樂、最閃亮的「自在期」。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是榮格心理學專家,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覺醒中年》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克服焦慮,啟動第二次人生。
提醒我們「需要有些改變了」的跡象像是: ・ 經常因小事感到不耐煩、缺乏愉悅,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你,現有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適合自己。 ・ 在工作或社交場合中感到缺乏歸屬感,覺得自己在扮演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 對以前熱愛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感覺自己沒有目標,可能是內心正在渴望要有新的挑戰或轉變。
因為特別篇上線的緣故,重看了一遍「型男主廚三星夢」,這部劇描寫兩位中年廚師為競逐「米其林指南」頂級三星等級評價而努力的故事。在追尋看似不可能達成的目標的過程,為自己的生命創造了新的機會與高峰。 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據估計目前四十歲的人,有五成機率能活到九十五歲,你我都有夠長的歲月為自己追求下一個機會
在人生上半場發展到某個階段,或許也會浮現出生活需要改變的跡象,像是:持續的無力感或不滿足、覺得自己缺乏動力或精力、幻想不同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嫉妒他人的生活或成就... 若常出現這樣的感受,也許意味著自己期待做出改變。這是尋求不同可能性的第一步。可以花些時間深入反思,探索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目標。
50歲後,你想怎麼活?一般都說『中年危機』,中年是個「夾心」時期,在自己的父母與子女間夾心、在上司與部屬間夾心、在年輕與衰老間夾心。 但到了五十歲這個階段,若轉念為以「我」為主,為自己而活,在工作與家庭的重擔稍稍減輕,也還有充裕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實現夢想,成為人生中最快樂、最閃亮的「自在期」。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是榮格心理學專家,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覺醒中年》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克服焦慮,啟動第二次人生。
提醒我們「需要有些改變了」的跡象像是: ・ 經常因小事感到不耐煩、缺乏愉悅,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你,現有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適合自己。 ・ 在工作或社交場合中感到缺乏歸屬感,覺得自己在扮演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 對以前熱愛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感覺自己沒有目標,可能是內心正在渴望要有新的挑戰或轉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