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紀錄/ 軒昂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本次工作坊引入了「同你聆聽」牌卡,這套牌卡的啟發來自於香港反送中期間,由社會動盪帶來的集體創傷經驗。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們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在活動的一開始,陳老師透過一系列深刻的問題,引導參與者們反思自身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進行分類,例如「在家裡被允許的感受」、「在家裡不被允許的感受」、「哪些需求在內心深處不被允許」、以及「難以啟齒的需要」。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直擊人心,促使大家深入思考並重新檢視自己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在這個過程中,牌卡成為了參與者們自我表達的重要媒介。每張牌卡上的文字,宛如打開內心世界的一扇小窗,讓大家能以具象的方式面對自身的情感與需求。透過選擇和解讀這些牌卡,參與者們逐步揭開內心的面紗,找到了那些被壓抑已久的需求與感受。
一位參與者分享道:「當我在選擇牌卡時,突然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壓力和焦慮。這些情感平時被我隱藏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自己都未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但透過牌卡的引導,我開始意識到這些情感的來源,也理解了它們為何會被壓抑。」
在工作坊中,陳亭亘老師特別強調了需求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我們平時不願面對的需求。她帶領大家探討了「在家裡被允許的感受」與「在家裡不被允許的感受」,並指出,許多需求常常因為我們自身的價值觀或社會期待而被壓抑。無論這些需求是情感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它們的存在都是正當且值得被我們認可與接納的。她並指出一張身障者背包客的照片,環境、輪椅、背包的設計,肯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去迎合環境,陳亭亘認為這張照片做出了極佳的示範。
在活動過程中,陳老師的一句話尤為引人共鳴:「允許自己這時有點混亂,沒有關係。」這句話簡單而有力,像是一種釋放,讓人感覺不必時時刻刻都處於最佳狀態。允許自己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允許自己在需求與壓抑之間找到平衡,在這個安全且支持的環境中,可以放下防備,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常常讓我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內在需求。我們像陀螺一樣不停旋轉,忙於工作、家庭與社交,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這次工作坊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參與者能夠暫時放下外在的壓力,回歸自我,重新審視那些被忽略的需求。
「這四次課程我都有參加。」一位參與者在活動結束後的回饋單中寫道:「我覺得透過這課程,我更懂得照顧自己內心的需要,也學會了透過書寫與自己對話、療癒自己。」這一系列課程不僅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更是一個學習如何更好關注與滿足自我需求的過程。
這次工作坊的一個亮點,是參與者之間的互動與支持。大家在活動中逐漸打開心扉,分享彼此的經歷與困難,並在這過程中相互扶持,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團體氛圍。活動原定時間已到,但大家仍然沉浸在分享與交流之中,最終活動延長了近一個小時。
一位參與者分享道:「在整理需求時,我看見了在家裡不被允許或被要求的自己,以及我與不被允許需求的關係。這是一個很深刻的體驗,讓我看到了自己平時忽略的一面。」另一位參與者則提到:「很安靜地陪著自己整理需求,是一個安心的時間與空間,好久好久沒有這樣了。」
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們逐漸意識到,照顧自己的需求並非自私,而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表現。當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並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我們也能更好地支持他人,並在這過程中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透過牌卡的引導,參與者們發現,往往許多我們忽略的需求,正是身心靈最迫切需要的部分。這些需求不僅影響情緒和心態,更直接關乎整體健康。在這次活動中,大家不僅學會了如何識別自己的需求,還掌握了在日常生活中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為參與者打開了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幫助他們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需求,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和解的力量,正如講題所言——「我允許自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