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見 (Misbelief)”是人們看(View)世界,理解(Reason)世界,向他人描述(Describe to Other)世界時,所遭受的“失真的視角 (Distorted Lens)”。」
「“謬見 (Misbelief)”也是一個過程,像是一個“漏斗 (Funnel)”,讓人們愈陷愈深。」
「“謬見 (Misbelief)”幫助你理解,你如何形成信仰(Form Belief),固化信仰(Solidify Belief),捍衛信仰 (Defend Belief)與散播信仰 (Spread Belief) 背後的機制。」
「你會開始理解,甚至同情,那些驅動我們最終"信奉我們最終所信服的 (believe what we end up believing)"的那些“情感需求 (Emotional Needs)”, "心裡驅力 (Psychological forces)"與“社會推力 (Social forces)”。」
上面這段討論,選譯於美國心理學家與作者 Dan Ariely[1],於2023年9月19日出版的,
"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2] 的第15頁,
引發我對信仰,不信仰,又或者我為什麼會相信一個事情的重新思考。
我人生中最大的信仰破滅,是在大學三年級時,邂逅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3]。
邂逅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前,我是一個來自屏東的鄉下少年,
從幼稚園大班開始,就沈浸在數學的美好之中。
數學給我力量。
只要你能從題目的描述開始,遵守數學的規則,
那麼得到的答案是絕對可靠,完全沒有什麼好心虛的。
數學就是這樣的東西,讓年幼的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學完分析優與代數優,
正要往微分幾何李群李代數前進的我,
在大學三年級那個暑假,邂逅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揭示了,
只要使用了我們人類構造整數的「皮亞諾公理」[4]構造出來的體系,
都存在真命題是無法通過演繹推理來證明的。
也就是說,有些真命題,是數學推理企及不到的。
當時21歲的我,真的蠻震撼的,原來數學還有做不到的事情。
我也從那個時候開始走出數學這個邪教,
把數學當作工具,進而去研究我們居住的這個自然世界中,
是哪些問題召喚了數學,以數學為工具去做出貢獻。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後來研究機率,統計以及機器學習的底層原因。
Reference
[1] https://danariely.com/
[2] https://www.amazon.com/Misbelief-Rational-People-Believe-Irrational/dp/0063280426/ref=tmm_hrd_swatch_0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5%BE%B7%E5%B0%94%E4%B8%8D%E5%AE%8C%E5%A4%87%E5%AE%9A%E7%90%86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4%BA%9A%E8%AF%BA%E5%85%AC%E7%90%86